金传兵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3-137-01
写作是英语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还是英语学习者综合能力的体现。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英语写作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日之功,必须从平时的学习中一点一滴练起,持之以恒。结合这十几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要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加强听,说,读的训练,促进英语写作
语言的发展证明,书面语是从口语发展而来的,口语是书面语的基础。英国学者布里顿根据多年研究指出: “ 学生口语句型结构和表达方法往往是他们学习写作的基础。” 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是相互依赖的。说的能力有赖于听的能力,进而有助于写作;听可以帮助我们获得信息;说可以锻炼口语,也可以帮我们注意词语的用法;读更可以使我们获得大量的信息。听、说、读的训练为写作做了铺垫。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 让学生每天多听、多读、多说英语。
二、加强单词、词组和句型的积累
单词、词组和句型是作文的素材,就好比土木砖石是建筑材料一样。该怎么让学生积累单词、词组,正确使用句型呢?
1. 听写单词、词组,积累词汇.在教学中,我很注意学生词汇的积累。在所学的每个单元的对话和课文中,都有很多单词、词组、习惯用语和句型。每个单元我都坚持听写单词、词组。有时我讲英语,有时讲中文,要求学生写出相应的英语单词和词组。对于课文中的重要句型,我事先叫学生标出,正确分析其句子结构,注意中英文排列顺序的异同,然后叫他们读熟,第二天上课时利用几分钟时间进行听写。有时全班交来批改,有时抽查一小组或叫学生打开书,对照课文自己更正。
2. 用所学的单词、词组和句型造句.在课堂上,我针对每个单元所学的单词、词组及句型进行操练。课后,我及时布置一些中译英练习或用我给定的词语造句,这样起到同步巩固词语的作用。
3. 一句多譯练习。平时引导学生多做一些一句多译练习,启发学生的写作思路。考试时学生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句子灵活地表达同一内容,就会减少失误,提高得分率。通过做汉译英练习,暴露出学生受母语影响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老师要及时进行评讲和纠正,有利于培养和规范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
三、仿写课文、抄写作文
培养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以课文为中心训练写作能力非常重要。现在的英语教材多数语言材料取材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课文内容通俗易懂,表达方式生动有趣,学生可进行仿写,因为这都是身边活生生的话题。书中有范文,仿写是写作的有效过度方式;另一方面,就是会抄写作文,这里说的“抄”就是指在平时的课内外学习中,有好的词组、格言、句子、段落或文章,就要摘抄在笔记本上,遇上作文时,只要符合题意,稍做整理,即可信手拈来。因此,每学完一篇课文或对话,我都给学生划出一些重要句型,叫学生抄写、背诵,然后默写出来。第二天及时检查或抽查。
四、广泛阅读,大量获取语言信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生动说明了书面表达和广泛阅读的关系。只有大量、广泛的阅读,才能加强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能力,才能巩固和扩大词汇量,丰富我们的语言知识,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实践证明,课外阅读面越宽,语言实践量输出的越多。我经常鼓励学生多读一些简易的英语课外读物,如《中学生英语》、《中学生英语读写》、《英语周报》、《21世纪报》等。这些刊物上都有写作导练,单元练习、期中、期末检测题中也有书面表达的范文。这些作文比较适合中学生的实际水平,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和活用课本里所学的知识,也为提高写作能力打下更坚实的基础。我们不妨让学生多读。这样持之以恒地进行下去,对我们的写作会有很大的帮助。
五、重视作文批改 ,加强师生交流
教师批改是写作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批改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在于肯定学生的成绩,指出错误,给学生以恰当的评价。每一次写作作业完成后,采取不同的方式对学生的文章进行批改。批改方式可以有两种:一是采取互改,学生相互找错误,找不足,相互提高和促进,然后教师再进行综合批改;二是教师点批,即教师指出学生作文中有问题的地方,用红笔画出,然后及时反馈,通过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指出他们写作中的优点和不足,帮助学生归纳总结,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在写作教学过程中,要坚持要求学生注意书写规范及卷面美观。英语写作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要求学生认识到英语学习的特点和重要性,使学生能够有充足的心理准备去面对挫折和失败;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自身素质的培养,指导他们注意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
总之,写作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训练,是学生对所学语言知识的综合运用,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应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需要英语教师加强平时的英语写作教学,及时了解学生写作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在英语写作训练中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