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月敏
摘要:在初中作文教学中,首先要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的问题。为此,可通过开展课外活动、文本精读与范读相结合和阅读与写作相结合、运用多媒体拓展视野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关键词:初中作文;写作材料;课外活动;阅读;精读;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4)03-0039-03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大部分老师往往只注重作文的多写,但学生对生活观察不细,感觉没有写作素材,绞尽脑汁也不知道写什么,东摘西抄,勉强应付。于是,农村孩子的口说着城市孩子的话,十几岁的孩子抒发着成人的感情。要改变这种现状,把作文课上得生动、活泼而有实效,需要教师从长远出发,多动脑筋,开发学生思路,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开展课外活动,积累写作素材
如今好多孩子都远离了火热的生活,不和劳动打交道,躲进电视和计算机游戏里,怎么能写出好文章来呢?针对这种现实,我们应组织好课外活动,让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教师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有选择地开展课外活动。比如,我们学校处在农村,晋州是全国有名的鸭梨之乡,春天到了,到处是雪白的花海。我就组织学生去踏青。观察春天的景色,告诉大家随便玩,敞开的玩,讓学生的眼耳口鼻舌和手脚全都动起来,到了田野,学生们情绪高涨,很快活跃了起来,观察盛开的梨花,看看梨花的颜色,闻闻梨花的芳香,有的学生甚至用手摸摸梨花的花瓣,用舌头舔舔梨花的花蕊,沉浸在花的海洋中,流连忘返。我鼓励学生课余时间多帮着父母干农活,和父母一起去给梨树授粉,疏果,套袋。然后,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写出来,结果学生不只是写出了春天的景色,还联想到了秋天的收获和收获之后的卖梨难,体会到了父母劳动的辛苦,感受到了生存的艰辛,对生活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有的学生还联想到了农资涨价,使农民丰收收入却没有增加的现实。
入冬第一场雪,学校开展了大扫除,正在打扫的时候,雪又飘飘洒洒的下起来,我就让他们观赏纷纷扬扬的雪花,看雪花的形状,飞舞的姿态,学生们很快动了起来,有的伸出手来捧住飞落的雪花,有的男同学张着嘴,让雪花飘入口中。打扫累了换班休息的时候,学生们也不闲着,有的用手攥着雪球,有的趁老师不注意偷偷打起了雪仗,大家打扫着,笑着,玩着,体会着,我还提示他们看雪中的小鸟,听大家走路的声音,看雪地上人走路的姿态,观察雪中的校园。打扫完之后又堆了几个大雪人,有的学生还把自己的帽子、围巾奉献给了雪人,老师们也拿出手机让学生和雪人合影,大家兴高采烈的完成了学校组织的清扫任务。然后,我就布置了一篇作文《雪》,好多学生不仅写了雪中美丽的景色,写了大家对雪的触摸:对雪的聆听、对雪的观察、对雪的体会,还写了师生的精神面貌,写了劳动的热情,写了这次劳动的收获,写成的作文内容充实,充满了童真童趣。大扫除无形中变成了观察课、作文课,让学生把见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把课内外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提高作文教学效果。另外,开展课外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处在从旁辅导、咨询的地位,不像课堂教学中活动都在老师的精心设计、精心组织下进行,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写出的作文才会千姿百态。
二、抓好阅读教学,提炼写作素材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能只要求学生阅读面的扩展,还应该培养学生精读的好习惯。阅读时捕捉文中的闪光点,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启迪自己的思维,运用到写作中,把阅读和写作紧密结合起来。比如,张之路的《羚羊木雕》,我教学时让学生反复读,边读边想,学深吃透,联系自己的现实生活,把自己周围的人和事写出来。仿照《羚羊木雕》,学生们写了自己和少年小伙伴的关系,与同学之间矛盾的解决办法;有的同学写了母亲对爷爷奶奶的不孝顺,父亲为了家庭的和睦,左右为难;有的女同学写出了父母在家中对待自己和弟弟的态度截然不同,表现了父母重男轻女的思想。这次作文写出了小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对人情的体验,培养了学生多角度阅读课文的能力。精读能启迪学生思维,开阔学生思路,点燃学生思想之灯,运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问题,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模仿文章的构思写自己的生活。
当然,我们在阅读教学时还要注意阅读面的扩展,让学生们多接触一些同类的文章,从大量的资料中去比较,去体会,开拓思路。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我出了个问题:请同学们观察下面课文的动作描写,画出表现人物动作的词语,并思考它们对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
同时,我还链接了课本文章《社戏》、《孔乙己》和课外的《每个生命都是一种行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等文章,同样要求画出表现人物动作的词语说出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1.“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社戏》)
2.“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孔乙己》)
3.“在最后一天的行走中,他突然看见沙坡的对面有个巨大的湖泊。随着一声尖叫,他像狼一样奔了过去。前面是一段水草地,他大踏步走过去,没意识到灾难再次来临。直到身体猛然往下沉时,他才慌了,他越是挣扎,就越陷得厉害。”
“他忽然想起小时候看过的电影中的情节,脑子立刻冷静下来。他尽量把身体展开,以减缓下沉速度。5分钟后,他听到不远处有说话的声音。他大声呼叫起来,很快他就听到对方的回答。”(王国民《每个生命都是一种行走》)
4.“篮球场内。猴子双手捧着球,深吸一口气,然后踮起脚尖,原地弹动了三四下,接着,他突然如离弦的箭一般朝着篮下奔去。离篮架足有四五米远,他把球交到右手中向篮板抛去,球‘碰的一声反弹下来。说时迟,那时快,他三步就跨到篮下,‘蹭地跳起来,双手抓住飞来的球,举到头顶,腰一挺,然后‘嘿地叫了一声,把球灌进了篮筐……大家又要进入另一番进攻中。谁也没有发现悄悄来临的肖老师。”(婉莹《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学生从这些资料中归纳出了动作描写的技巧:选择动词,加以修饰,细化动作,延长过程,运用修辞,刻画神韵。紧接着,我们进行了一次描写人物动作的练习,学生们写的人物动作有模有样,活灵活现。
在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时,既要注意阅读面的扩展,又要注意精读,指点精读的方法,不断开阔学生思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他们的作文能力就会不断增强。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丰富写作素材
多媒体教学给作文教学提供了辅助的工具,让学生可以观察到许多在生活中接触不到的事物,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素材,学生的写作更精彩。
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说明文单元)后,我们要进行说明文写作训练,有的同学建议写南京长江大桥,但大家都没有亲眼见过它,我就课前布置学生到图书馆或上网去查资料。学生查阅了有关南京长江大桥的有关资料:建成时间、所用材料、大桥长度、大桥结构及设计原理等,有的还查到了当年建桥时鲜为人知的故事。我制作了十几张幻灯片,把南京长江大桥的结构图片,四季风光,按从整体到局部、从春到冬的顺序播放,指导学生认真观察,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观察到的和搜集到的素材资料进行写作。学生有了这些材料,写作时就不会无话可说,只要再做些分析归纳,就能写出一篇篇出色的作文。
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后,我要求学生续写一篇《于勒归来》,而学生阅历尚浅,所写文章都不尽合情理,且想象也不丰富,不符合主人公的性格。因此,第一次续写都不太如意。为了让大部分学生能写出高质量的续写作文,在第二次作文课之前,我找到了名家朗读《我的叔叔于勒》的录音,还找出十几张有关人物表情的图片,制作成幻灯片,让学生充分感悟主人公之风采;并结合当今时代特点,下载了一些围绕金钱缔结姻缘,为钱母子、夫妻反目的故事,以及其中一些人物的面部表情,让学生揣摩、比较,使学生充分调动想象力,创造了一个个出乎意料的结局。有个学生想象我们一家爱钱,大姐在三十多岁时找了一个老富翁,在圣诞节这一天带回来让爸爸妈妈看,结果,是我的叔叔于勒,父亲和母亲都大惊失色,姐姐们还蒙在鼓里。有的同学想象于勒又一次发财归来,我的父母马上趋炎附势,极尽阿谀,我出面制止父母对叔叔于勒的巧取豪夺,遭到了一家人的抛弃。再一次作文时由于学生对人物的充分体会,写的人物形象鲜活了起来,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来教作文,可以使抽象的变得具体、形象;使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景如在眼前;使“靜态的”变成“动态的”,甚至是“现场的”。让学生边体验边写作,边观察边写作,使作文课更加多姿多彩。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开动脑筋,拓宽教学途径,在生活中、课外活动中、阅读中教作文,并巧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让作文课形式多变,使学生兴趣盎然,解放学生的思路,开发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为学生写作能力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 牛宾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