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卯学制110年祭

2014-04-29 00:44冯荣光
关键词:近代中国张之洞

冯荣光

摘要:110年前,癸卯学制颁行。这是中国教育步入近代的标志。癸卯学制的制订与颁行,与张之洞的作用和贡献是分不开的。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借鉴古今中外一切文明成果,拂去岁月的尘埃,剔除糟粕和谬误,吸取精华和养料,切实推进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切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而这,也就是我们在110年之后,重提癸卯学制和张之洞的意义之所在。

关键词:近代中国;近代教育;癸卯学制;学校教育体制;张之洞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4)03-0011-04

一、癸卯學制:中国教育步入近代的标志

110年前,1904年1月14日,清廷颁布了中国近代第—个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系统学制。因光绪二十九年为癸卯年,故学界又称该学制为“癸卯学制”(以下通称“癸卯学制”)。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张百熙、荣庆、张之洞作《重订学堂章程折》(下称“奏折”)上奏朝廷,称:“数月以来,臣等互相讨论,虚衷商榷,……至于立学宗旨,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瀹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次日,清廷谕令次第推行。“癸卯学制”的颁行,是中国教育走入近代的标志,对于废除科举,使中国教育与近代世界接轨起了重大作用。

“癸卯学制”是一个较大的体系。它包括《初等小学堂章程》、《高等小学堂章程》、《中学堂章程》、《高等学堂章程》、《大学堂章程》(附《通儒院章程》)、《蒙养院及家庭教育法》、《初级师范学堂章程》、《优级师范学堂章程》、《初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附《实业补习普通学堂章程》及《艺徒学堂章程》)、《中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高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实业教员讲习所章程》、《译学馆章程》、《进士馆章程》,还有《学务纲要》、《各学堂管理通则》、《各学堂奖励章程》和《各学堂考试章程》等。正如奏折中所说“博考外国各项学堂,课程门目,参酌变通,择其宜者用之。其于中国不相宜者缺之其有过涉繁重者减之”。日本的学校教育体制是其主要参照。

概括地说,癸卯学制对于中国学校体系的规划是这样的:在纵的方面,分为三段七级。所谓“三段”,即初等教育段;中等教育段;高等教育段。所谓“七级”,即蒙养院;初等小学堂(5年);高等小学堂(5年);中学堂(5年);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3年);大学堂(3至4年);通儒院(5年)。从小学到大学毕业约需22年左右。再加上最高等级的通儒院,则需要26年左右。在横的方面,与高等小学堂同级的有实业补习普通补习、初等农工实业学堂和艺徒学堂;与中学堂(普通学堂)同级的有中等农工商实业学堂和初等师范学堂;与高等学堂(大学预科)同级的有优等师范学堂、高等农工商实业学堂、洋学馆、方言学堂、进士馆和仕学馆;大学堂则分为经学科大学;政法科大学;文学科大学;医科大学;格致科大学;农科大学;工科大学;商科大学。由此观之,癸卯学制对中国学校体制的规划可谓纵向三级水平、横向三足鼎立,是一个比较完整严密的体系。

癸卯学制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张百熙、荣庆、张之洞在《学务纲要》中强调:“外国学堂有宗教一门,中国之经书即是中国之宗教。学堂不读经,则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所谓三纲五常,尽行废绝,中国必不能立国。无论学生将来所执何业,即由小学改业者,必须曾读经书之要言,略闻圣教之要义,以定其心性,正气本源。”在此思想的支配之下,癸卯学制在课程设置上,特别注重读经,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当然,在严峻的国内外形势面前,从汉代董仲舒倡导“独尊儒术”以来,孔孟之道一统天下的大格局终究无法维持了。因此当时的各类学堂在均把修身列为课程之首,并特设读经讲经课的前提下,对培养目标设立和人才规格厘定,终究突破了传统教育培养官僚精英的单一目标。

作为中国近代教育起始时的学校教育体系,癸卯学制中的新东西是很多的。如癸卯学制对蒙养院的规定,是中国幼儿教育制度正式建立之始。又如,在癸卯学制中,小学堂、中学堂均分官立、公立、私立三种。以中学堂为例,其学习科目包括: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字、外国语(日语、英语或德语、法语、俄语)、历史、地理、算学、博物、物理及化学、法制及理财、图画、体操等12门,每周上课36点钟,读经讲经为每周9点钟。再如癸卯学制开创性地建立了师范教育体系,分为初级师范学堂和优级师范学堂两级,并规定师范生不交纳学费,从而吸引了许多贫寒家庭的子弟入学。癸卯学制还建立了实业教育系统,实业学堂分为实业教员讲习所、农业学堂、工业学堂、商业学堂、商船学堂五类……

至于癸卯学制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如蒋维乔所指出:“女子教育,章程中并不列入,仅包括于家庭教育之内,是一大缺点”。“年限过长。而其科目,又以旧时之经史子集等皆勉强纳入其中,与各科学并列。而小学读经,既不易了解,且从前专读《四书》、《五经》,亦近十年方可毕事,今责令与各科同时并进,势所不能。”凡此种种,在当时即为学界诟病。至于其时代和历史的局限,更是不言而喻的。但癸卯学制毕竟标志着中国教育开始与近代世界接轨,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教育无章程、学校无体系的状态,确立了中国现代学制的基本模式和框架,奠定了中国现代学制的第一块基石。其客观的历史地位应予肯定,不容忽视。

二、张之洞的教育思想与成就略述

癸卯学制的制订与颁行,与张之洞的作用和贡献是分不开的。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汉族,清代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张之洞毕生倡导,躬身实践的用以治国治学思想,也是对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纲领的一个总结和概括。毛泽东曾强调,谈到重工业,谈到钢铁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对张之洞在推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方面所作的贡献评价甚高。张之洞是洋务运动的后起之秀,他的经济思想在当时是比较领先的,但在其所有的政绩中,教育方面的成就是最突出的,其兴学育才思想及实践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甲午战后,张之洞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近代教育思想,并认识到建立新学制的重要性。担任湖广总督之后,张之洞大规模兴办新式教育——实业教育、师范教育和国民教育。这些新式教育活动使其教育强国的构想在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张之洞在中国教育由封建传统向现代化迈进过程中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是其平生所为最为后人称道的。其弟子张继熙曾说:“公常谓中国不贫于财,而贫于人才,故以兴学为求才治国之首务。”美国学者威廉·艾尔斯在其《张之洞与中国教育改革》一书中对张之洞对中国教育改革作出的贡献给予了高度称赞。其中写道,“在张之洞的一生中,中国教育的形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对此,他的努力具有决定性意义”。台湾学者苏云峰则说张之洞对教育改革的贡献“具有全国性意义。正是由于张之洞的贡献,而使中国教育始走向近代化道路。”这些论断都有大量的历史事实作为印证。例如,在督鄂期间,张之洞致力于改造旧式书院、创办新式学堂。在张之洞的领导下,湖北教育通过由低等向高等、由普通向专业、由省城向州县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个地区性的现代教育体系,其教育规模和质量在当时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所著之《劝学篇》中。《劝学篇》于1898年发表,系统论述教育首先要传授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这是一切学问的基础,要放在率先的地位,然后再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中学的不足。张之洞写道:“其学堂之法约有五要:一日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一日政、艺兼学。学校地理、度支赋税、武备律例、劝工通商,西政也;算绘矿医、声光化电,西艺也。西政之刑狱立法最善,西艺之医最于兵事有益,习武备者必宜讲求。才识远大而年长者宜西政,心思精敏而年少者宜西艺。小学堂先艺而后政,大中学堂先政而后艺。……一日宜教少年。学算须心力锐者,学图须目力好者,学格致、化学、制造须质性颖敏者,学方言须口齿清便者,学体操须气体精壮者。中年以往之士,才性精力已减,功课往往不能中程,且成见已深,难于虚受,不惟见功迟缓,且恐终不深求,是事倍而功半也。一日不课时文。新学既可以应科目,且与时文无异矣。况既习经书,又兼史事、地理、政治、算学,亦必于时文有益。……一日师不苛求。……有志之士当自立学会,互相切磋,文人旧俗,凡举业、楷书、放生、惜字、赋诗、饮酒、围棋、叶戏,动辄有会,何独于关系身世安危之学而缓之?古人牧豕都养,尚可听讲通经,岂必横舍千间,载书兼两而后为学哉?始则二三,渐至什伯,精诚所感,必有应之于千里之外者。昔原伯鲁以不悦学而亡,越勾践以十年教训而兴,国家之兴亡,亦存乎士而已矣。”(设学)“凡东西洋各国立学之法,用人之法,小异而大同,吾将以为学式。”(学制)“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如其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以孝弟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汔机,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如其昏惰无志,空言无用,孤陋不通,傲很不改,坐使国家颠,圣教灭绝,则虽弟佗其冠,冲淡其辞,手注疏而口性理,天下万世皆将怨之詈之,日此尧、舜、孔、孟之罪人而已矣。”(会通)张之洞把中学的内容概括为经、史、子、集,尤其强调“明纲”,认为三纲五常是中学之本原,以此反对维新派的君主立宪。他把西学概括为西史、西艺、西政三部分。这部《劝学篇》集中体现了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核心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终结,中国近代教育思想的开启。

光绪二十七年(1901)十月,张之洞被赏加太子少保衔。次年十月,他上《筹定学堂规模次第兴办折》,提出兴办各类学堂,包括师范、小学、文普通中学、武普通中学、文高等学堂、武高等学堂、方言学堂、忠学堂、工学堂、勤成学堂、仕学院、省外中小学、蒙学等。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1904年1月),张之洞奉旨入京,清廷批准张之洞等的奏折,颁行癸卯学制。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若将1898年张之洞的《劝学篇》与1904年张之洞等的关于癸卯学制的奏折相联系相对照,可知后者在很大程度上落实和体现了前者所发表和阐述的思想。光绪三十一年(1905)九月,张之洞奏请停止科举,以兴学校。清廷诏准,自翌年始,所有乡试、会试及各省岁考一律停止,一切士子皆由学堂出身,结束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

废科举、兴学校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重大事件,张之洞为之所做的努力和所建树的成就,在客观上是有利于资产阶级新文化在当时中国传播的。

三、癸卯学制和张之洞的历史命运和启示

癸卯学制自1904年开始逐步实行,至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废止。其对旧中国的学校制度影响很大,1949年以前学校制度的建立,实际上是从这个学制演变而来的。

癸卯学制颁行后,清廷为了维护和延续其统治,声称“预备立宪”。但毕竟大势已去,对此张之洞心知肚明,但已无力回天。1909年10月4日,张之洞病逝。临死之时,他还念念不忘天下安危,对前来探望的摄政王载沣提出要善抚民众。但扬扬得意的载沣却说道:“不怕,有兵在。”张之洞遂在“国运尽矣”的哀叹声中去世。清廷以“文襄”谥之。此后不久,大清王朝也在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宏大浪潮中被终结了。历史的列车则继续驶向了新的路段。

對于包括张之洞在内的“老新党”们,对于他们心系天下安危,力求强国护民所做出的探索和努力,有识之士都会予以客观和公允的评价。1933年,鲁迅在杂文《重三感旧》中写道:“所谓过去的人,是指光绪末年的所谓‘新党,民国初年,就叫他们‘老新党。甲午战败,他们自以为觉悟了,于是要‘维新,……连八股出身的张之洞,他托缪荃孙代做的《书目答问》也竭力添进各种译本去,可见这‘维新风潮之烈了。”“‘老新党们的见识虽然浅陋,但是有一个目的:图富强。所以他们坚决,切实;学洋话虽然怪声怪气,但是有一个目的:求富强之术。所以他们认真,热心。”这就是有识之士的公允之论。此论对于我们认识和评价张之洞和以张之洞为主力颁行的癸卯学制是有助益的。

当今,我们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习近平同志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不论发生过什么波折和曲折,不论出现过什么苦难和困难,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的发展史,都是人民书写的历史。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我们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目的是以史为鉴、更好前进。”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借鉴古今中外一切文明成果,拂去岁月的尘埃,剔除糟粕和谬误,吸取精华和养料,切实推进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切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而这,也就是我们在110年之后,重提癸卯学制和张之洞的意义之所在。

(责任编辑 韩立鹏)

猜你喜欢
近代中国张之洞
张之洞的“三不争”
再论晋抚张之洞之口外七厅改制
近代中国孔子形象的变异及其原因分析
西方民族概念引入近代中国源流考
阿甫夏洛穆夫对中国近代音乐发展所作的贡献
从甲午战后到五四时期,中国人对日本、俄国认识的演变与比较
张之洞被“教育”
张之洞被“教育”
张之洞与湖北外语教育
张之洞军事思想论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