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文学活动的美学研究现状及拓展维度

2014-04-29 00:44刘鑫
青年文学家 2014年30期
关键词:拓展现状

注:本文系陕西省2013年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延安时期文学活动审美风貌研究》(2013JK0264)的研究成果。

摘 要:当前关于延安时期文学活动的美学研究主要在审美现象、美学观念、美学理论三个层面展开并已取得丰富研究成果,同时在美学对文学的影响、文艺争鸣对创作精神的影响、审美精神所显现的文学延展性,文学文本“其异如面”的审美形态等方面的研究也可拓展出新的学术维度。

关键词:延安文学;美学研究;现状;拓展

作者简介:刘鑫(1977-),男,陕西横山人,延安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文艺美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0-0-02

就文学作为审美对象而言,目前国内关于延安时期文学活动的美学研究主要是主要在三个层面展开。一是在审美现象层面展开,侧重文学作为审美现象本身的资料整理和艺术批评;二是在美学观念层面展开,侧重研究涵括美学观念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文学活动的指导。三是在美学理论方面展开,侧重于研究理论家们的美学思想。具体来说,这一课题相关的研究现状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对延安时期文学活动相关资料进行整理,竭力展现文学活动的审美风貌。如刘增杰等编撰的《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及各抗日民主根据地文学运动资料》,朱鸿召编著的《众说纷纭话延安》《延安曾经是天堂》《延安河边的文人们》,王培元编著的《政治旋涡中的延安文人》《延安鲁艺风云录》,艾克恩编著的《延安文艺史》《延安文艺运动纪盛》,张鸿才编著的《延安文艺目录》,梁向阳撰写的《八十年代以来“延安时期作家”全集、文集出版情况概述》等著作,为延安时期文学活动的美学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场基。

其二、对延安时期作家专题进行研究,客观上揭示了这一时期作家的审美观念甚至美学思想倾向。如陆华编著的《延安艺术家》,程远编著的《延安作家》《延安诗人》《萧军在延安二三事》,雷云峰编著的《延安名人辞典》,孙琴安和李顺真合著的《毛泽东与著名作家》等成果,为延安文学的美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材料支持和思想启迪。

其三、对延安时期文艺理论进行研究,一定意义上涵括了对美学思想的探讨。如黎辛的《<野百合花>·延安整风·<再批判>——捎带说点<王实味冤案平反纪实>读后感》《延安文艺座谈会》《延安整风》,徐瑞岳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纲》,袁盛勇《直面与重写延安文学的复杂性》,孟长勇《延安文艺与新中国十七年文学的历史联系》、高浦棠、方纪对延安文艺座谈会及《讲话》的研究等成果,为延安时期美学思想研究做了大量铺垫和探寻。

从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理论来看,上述三方面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美学与文学活动的关联,客观上展示了这一时期文学活动的审美属性和价值。然而,从接受美学的视域来看,当前文学接受的主体是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青年读者,其接受语境的变化,要求重新阐释这一时期的文学现象,这都使得对于延安时期文艺美学的研究仍需付诸更多拓展和推进。在此形势下,任范松的《<讲话>与文艺美学》,赵学勇的《中国现代作家审美研究的突破》,黎辛的《毛泽东与美学》,已经是在美学的视域引导着延安时期的文学活动美学探寻的道路。但是延安时期文学活动的美学研究仍然有待拓展和深入的空间,这一空间在以下四个基点上将会呈现出全新的态势。

其一、关于现代美学思想的结构态势对延安时期文学活动影响的研究。延安时期的文学活动受到中国现代美学思想影响,即受到由中国传统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西方美学等组成的多元化的思想结构态势的影响,而形成独特的审美风貌。中国现代美学在发端伊始经过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等一批学者的努力已奠定了中西方美学互生互动的格局[1],对于延安时期作家群体的审美观念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探讨现代美学思想对延安时期文学活动的影响,将成为延安时期文学活动之美学研究的开拓方向。

其二、关于延安时期文艺争鸣之美学旨归所表现的创作精神研究。延安时期的文艺争鸣性文章,如丁玲的《文艺在苏区》,可夫的《延安在文艺上的进步》,艾思奇的《抗战文艺的动向》,丁玲的《什么样的问题在文艺小组中》,肖军的《对于当前文艺诸问题底我见》,林昭的《关于中国小资产阶级作家的估计问题》,周恩来的《延安的文艺活动》,王实味的《野百合花》、《政治家·藝术家》、《答李宇超·梅洛两同志》、《我对罗迈同志在整风检工动员大会上发言的批评》,冯牧的《欢乐的诗和斗争的诗》,范文澜的《论王实味同志的思想意识》,周扬的《王实味的文艺观与我们的文艺观》、《文学与生活漫谈》,陶钝的《旧艺人的团结和教育问题》。[2] 这些论争文章都是作家美学思想的宣言书,同时他们的文学作品以各自独特的美感形式承载了大量的美学思想和审美观念,直接影响了文学书写。因此,以延安时期文艺思想论争的美学旨归的研究,来探讨延安时期作家书写精神的多样化,将成为延安时期文学活动之美学研究的重要任务。

其三、关于五四文学的审美特点在延安时期文学活动中的延展性的研究。尽管延安时期的文学,例如丁玲的社会剖析小说,赵树理的大众化小说,孙犁的抒情小说,刘白羽的新闻体小说,田间等七月诗派的新诗,柯仲平的民歌体新诗,晋察冀的战地社和铁流社诗人群,秧歌剧、新歌剧和话剧,内容上的抗日传奇、对农村变革的艺术再现,描写土地改革的历史画卷,反映工人生活的作品,都与以往文学在本质内涵、审美特征、表现形式等方面判然有别;但是,作家们在创作方面还是继承了五四文学革命“关于人的文学”的精神,书写世间之真美和乱世写作的悲愤之美而不再是大团圆式的喜剧之美。文学研究会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想、创造社的浪漫主义思潮都对延安时期文学审美风格的形成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在文学自律的意义上探究延安时期文学活动之美学风貌的继承性与五四文学审美观念的延展性的关系是这一美学研究基本场域。

其四、关于延安时期文学文本的审美表现形态的研究。延安时期的文学活动主要是丁玲、周扬、艾青、萧三、何其芳、周立波、成仿吾、萧 军、陈学昭、欧阳山、黄源、周文等身赴延安解放区的作家,以及赵树理、贺敬之、孙犁、杨朔、李季、刘白羽、张光年(光未然)、冯牧、穆青、马烽、西戎等身处其他解放区的作家的书写活动[3]。从文本解读的角度看,这些作家的文学书写活动,呈现着“各师成心,其异如面”的审美风貌,其文本或者舞动着绚丽色彩的优美图景、或者彰显出生命力量的崇高壮阔、或者喷发着依然触目惊心的悲情愤慨、或者展示出苦中戏谑的幽默讽刺,或者潜藏着化丑为美的理性沉思,使延安时期的文学在流经当代读者接受的心田时显现出随物赋形而生气灌注的审美态势。因此,对这些作家的文学文本重新进行美学解读,为当下读者揭示出其审美风貌的多样统一性,当为延安时期文学活动之美学研究的新目标。

正基于此,延安时期文学活动的美学研究虽已是硕果累累却又呈现方兴未艾的发展态势,其颇具学术增长的广阔空间,正托载着青年学者们信心满满的治学情怀。

参考文献:

[1]钱竞.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26.

[2]刘增杰,赵明,王文金,王介平,王钦韶.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及各抗日民主根据地文学运动资料[M].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3-1332.

[3]梁向阳.八十年代以来“延安时期作家”全集、文集出版情况概述[J]. 北京:新文学史料.2007:3.

猜你喜欢
拓展现状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实验拓展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浅谈如何上好中学语文期末复习课
关于新形势下公证业务拓展的一点思考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孟子》课堂拓展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