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存在主义理论解读《他们》中的异化

2014-04-29 11:34陈烨
青年文学家 2014年32期
关键词:存在主义

陈烨

摘  要:《他们》是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的代表作,小说《他们》中细致地描写了美国各个阶层的生活环境和状态,尤其对底层的人们描写地尤其细致。而存在主义作为20世纪初盛行的一种哲学观,潜在地影响了当时的文化,因而,本文从存在主义的异化观这一角度来分析《他们》中的人物,让读者对欧茨的作品《他们》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关键词:《他们》;存在主义;异化观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2-0-01

《他们》主要是描写了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这30年间的美国人们的生活状态,《他们》中主人公是温德尔一家,作品通过展示当时美国白人的生活状态,尤其是对他们的精神世界的分析,将他们的精神生活充分地体现在作品之中。小说的背景是在底特律。同时,美国经济大萧条的时间与小说的时间几乎一致,因此,不得不推断小说的撰写与当时的经济情况有一定的联系。小说的主要人物有母亲洛雷塔、情人伯尼、警察霍华德.温德尔、洛雷塔的儿子朱尔斯、来着上层社会的娜旦,她后来成为朱尔斯的情人,以及洛雷塔的女儿莫琳和贝蒂。 存在主义是20世纪初盛行的哲学观,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也融入了文学中,本文通过对存在主义与文学的关系阐明其在20世纪对文学的影响,并从存在主义的异化观分析《他们》中的人物,以对欧茨的作品有更深刻的理解。

欧茨1938年出生于纽约州洛克坡特,它在1961年应聘底特律大学,并那里教授英语。底特律在当时是一百多万人口的城市,这让欧茨对当时美国工人的生活状态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欧茨是一个撰写了许多作品,而且她在美国文学界地位很高,获得过多个奖项。《他们》是奥茨的长篇小说,曾经获得过美国国家图书奖;她也曾两次获得国家艺术基金和古根汉姆研究基金,并且她的作品《漆黑的水》曾获普利策提名奖。殴茨以揭露美国的暴力和罪恶而闻名世界,其展现了美国当代社会的生活状态。约翰·厄普代克曾说:“如果存在‘女文人一词,那欧茨当之无愧应该被戴上这一桂冠。”

现代词语“异化”(alienation)的含义就是成为或是感到自己是一个陌生人或局外人的状态或经历。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将存在分为两种基本的形式,即“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萨特745-754)。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认为人的存在首先是一种自由,这种自由的核心内容是自我选择。人就是他自我选择的结果(朱立元152)。

异化——他们与社会、家庭和自己

随着工业文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然而,物质的提升并没有导致人们精神世界的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反而变得匮乏起来。尤其是随着城市的兴起以及人们追求物质的欲望,导致人和人之间的隔阂和疏离变得越来越深。人们的精神生活极度空虚,没有了信仰和道德,陷入了危机感与无助感,他们找不到自己的存在,与这个世界脱离开来。小说《他们》就是描写了美国当时的这种生活状态,而作品中的主角,温德尔一家似乎一直在社会之外。本文用存在主义中的异化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之间的相互疏离,也通过他们与社会之间的疏离进行解读。而书中的主要人物——莫琳,她在故事中不停地更换住所,这种行为让她丧失了一定安全感和安定感。还有娜旦让朱尔斯将她带离底特律,这样的行为也表现出了“他们”与这个社会无法融合,文章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描写揭示了他们内心复杂的心情以及自身的性格本来就比较孤僻。莫琳曾经在给欧茨写过信,信中提到:“现在是1966年3月,我简直不相信这个日期。这就好像是生活在未来,没有真实感……无论睡觉还是醒来,我都害怕,怎么能总是那样担惊受怕地过日子呢?”(375)父亲与子女极少沟通。沉默意味着沟通的欠缺,缺少了沟通,人与人之间就会因此变得更加陌生和疏离。而母亲洛雷塔似乎也总是认不清楚自己,“洛雷塔若有所思,面无笑容,看起来好像是另一个人”(199)。朱尔斯有时候连自己都认不出来了。小说中朱尔斯的身世也让他成为了家庭中的“他者”。小说开始时讲述了母亲和伯尼发生过关系,在伯尼死后她又和警察霍华德结了婚,所以朱尔斯的父亲的身份也不得而知,因为在霍华德离家去打仗之前,她又第三次怀孕了。她自己认为:“也许这是她和霍华德的第三个孩子;也许是第二个。她是永远也肯定不了朱尔斯到底是像霍华德呢,还是像伯尼。…朱尔斯身上有着伯尼的精力和魅力,这是毋庸置疑的。”所以朱尔斯的这种不确定的身份也让他成为温德尔一家中的“他者”。

20世纪美国文学作品通过对城市生活的细致描写,通过描写美国白人的生活状态,尤其是底层的人们的生活状态,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缺乏信仰和歸属感的社会环境,同时作品中也充分体现出了人物对于自己、社会和家庭的异化感。欧茨小说《他们》正是描写了这样的一个生活图景,反映的是美国工人阶级的生存状态、生活环境和他们坎坷的命运,但在同时他们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寻找自由、探索生活的希望。

参考文献:

[1]乔伊斯·卡罗尔·欧茨:《他们》,李长兰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保罗·萨特:《存在与虚无》,陈宣良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12年。

[3]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猜你喜欢
存在主义
路在脚下——从萨特存在主义看《长路》
斯蒂芬“良心”的生成与成长:《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主体意识的存在主义解读
为存在主义所受责难的辩护
——浅析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积极心理学的批判与发展:存在主义给予的启示
《归来》中的存在主义叙事
以存在主义和符号学为主导对简约主义包装设计的理念解读
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的内涵
——评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萨特存在主义哲学与杰克·伦敦的《海狼》的互文性
存在主义思想下《蝇王》与《鼠疫》的比较
荒诞世界的生存之道——《他们》的存在主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