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俊磊 杨志刚 杜学强
摘要:根据国家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分析自动化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职业素质,结合自动化专业合作企业的实际,制订出“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企业实践阶段测评标准”,并且针对此标准在“卓越计划”进行中对所有学生进行测评,使学生对自己的表现有客观认识,同时也通过学生和企业的反馈验证“卓越计划”教学和实践方案的合理性。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企业标准;实践;测评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3-0124-02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该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学生在企业实践阶段的培养是借鉴发达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自动化工程为背景,重点提高学生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过程。
一、企业实践的培养任务
发达国家工程师培养主要分两种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华盛顿协议》成員国模式和以德法为代表的欧洲模式。美国模式注重知识的全面性和实践的创新性,培养集管理、人文、经济、生态、伦理、工程、技术等素质于一身的工程人才,在企业实践阶段对毕业生进行工程师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训。德法等欧洲国家的高校分为研究性大学和工程类大学,工程类大学的教育模式注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学校培养出工程师成品。
我国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在职业道德、自然科学以及管理知识、质量安全、专业知识、解决工程问题能力、创新能力、行业政策和法规、组织管理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以及国际合作能力等11个方面对本科工程型人才培养制订了标准。
通过参考国际上工程师的培养方式,并且遵循我国教育部制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通用标准,总结出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在企业培养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生产实践中了解专业、熟悉专业、热爱专业,在提高和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学习生产技术、设计方法、企业管理、行业标准和法规以及企业文化等知识,训练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参与实际项目,为学生本科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工作打下基础或者为以后的硕士阶段学习积累更多的专业知识;完成企业学习阶段的相关课程培训;完成本科毕业设计。
根据上述主要任务,通过与合作企业沟通制订出适应于行业的企业培养标准和培养方案。在企业实践过程中,需要对不同岗位的学生做出客观评价,以此让学生能给自己客观的定位和评价,因此有必要探索出适应于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学生的实践测评机制。
二、企业实践主要环节及测评方法
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学生在企业的实践覆盖了教学计划中的认识实践、生产实践和毕业设计实践,实践期间的主要任务包括学习培训、轮岗实践以及毕业设计等。
1.学习培训
“卓越计划”实践过程中的学习主要是在企业内部接受培训和讲座,内容包括企业制度、安全守则、生产流程、技术规范,行业标准、企业文化、企业管理知识等。培训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定期穿插,不同的学习阶段对应相应的知识讲座,结合生产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普及教育。该阶段的实践内容和学习内容告一段落的时候会有相应的考核,比如生产技能的考核、理论知识的考试等,综合此阶段的各种考核分数得到本阶段的实践成绩。培训结束后进行讨论等活动相互交流学习心得,或者对此阶段的得失进行总结。不同学习阶段的测评分数通过平均或者求和得到所有学习阶段的测评成绩。
2.轮岗实践
生产实践阶段学生在企业采用轮岗制,岗位类别包括生产岗位、技术岗位、行政岗位、管理岗位等。
表1 生产岗位测评指标及标准
评价指标及标准 优秀(10分);良好(8分);一般(6分);差(4分) 权重
工作业绩 工作素质 产品品质与期望值的符合程度 10%
工作量 自主性工作完成的产品数量 10%
工作速度 完成工作的迅速性,时效性 10%
达成度 考虑客观难度,成果与目标差距 10%
工作态度 出勤率 出席工作的出勤率 5%
工作态度 工作的积极性、自觉性、进取性 5%
执行力 对上级指示、计划的执行程度 5%
责任感 遵守制度、纪律的情况 5%
工作能力 计划性 工作内容、时间分配的合理性 10%
生产技能 岗位相关知识的掌握、运用、熟练程度 10%
改善创新 改进工作问题的主动性、能力及效果 10%
发展潜力 是否具有学识、涵养,可塑程度 10%
生产实践岗位中,各生产组、库房轮换,各生产组和库房指定一对一辅导员,学生表现由辅导员记录并且上报生产组长,组长根据辅导员的汇报以及现场抽查,对每位同学的阶段表现按照测评标准进行打分,打分内容包括学生在生产中的态度,以及产品的质与量的测评等,此分数最终进行汇总计入综合测评记录中。具体测评内容见表1。
行政岗位和管理岗位比较侧重于学生的通用素质,比如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协调能力以及领导能力等,测评指标见表2。
表2 行政管理岗位测评指标及标准
评价因素 评价指标及标准:优秀(10分)良好(8分)一般(6分)差(4分) 权重
工作态度 敬业精神,工作放在第一位 5%
对工作表现出积极态度 5%
忠于职守,勇于承担责任 10%
业务能力 正确理解工作指示,制定适当工作计划 10%
按照下属能力和个性合理分配工作 10%
及时与相关部门进行必要的沟通、协调 10%
在工作中保持团队精神,顺利推进工作 10%
工作效果 工作方法正确、时间和费用安排合理 10%
业绩达到预期目标和计划要求 20%
工作总结和汇报准确、真实 10%
项目设计实践过程中每个学员确保参加一个项目的设计、供应、库管、生产和检验等(尽量选择有安装工程、调试、技术服务的工程)全过程。根据企业项目情况适时抽调适当的学习组到项目部参加设计工作和了解供应、市场等工作,即参加所选项目的设计策划、设计(功能分析、元器件选型、硬件设计、软件编制等)、采购、和客户及供方进行必要的沟通。具体测评内容见表3。
表3 项目设计岗位测评指标
类别 项目 评价指标 权重
工作态度
20% 敬业精神 从企业利益出发处理问题
无监督情况下保持工作状态的稳定
工作严谨负责,接受任务积极主动
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工作 8%
团队精神 与同事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支持、配合团队成员的工作
服从上级指挥 8%
纪律 遵守规章制度和业务规程
良好的出勤記录 4%
工作能力
30% 专业知识 良好的专业理论基础
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技能
思路清晰,工作有条理 15%
工作技能 独立工作、解决难题
与岗位要求匹配的工作技能
善于组织或协同他人共同工作 10%
提升潜力 稳定的工作心态
强烈的学习进取意愿
提升的趋势和进度 5%
工作成果50% 贡献 在团队中的作用
工作复杂程度和难度 30%
效率 完成工作的速度,能按时完成任务
根据需要主动调整和加快进度 8%
质量 成果符合岗位要求,质量高且稳定
降低成本的意愿和措施 8%
创新 灵活运用现有方法和技术
创造性地提出新方法
承担具有开拓性的工作 4%
此岗位考察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学习、理解和运用能力,因此所占比重比较大,并且对成果要求比较高,此岗位分数在整个实践过程所有岗位中占权重比例最大,评分标准为:优秀(9~10分):能被征询意见,解决与该方面能力相关的复杂技术问题;能够对其所掌握的知识、流程或是工具提出战略性的建议或做出调整;能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及隐含的问题有足够的预见性和洞察力。良好(8~9分):能精通某一方面的知识、流程或是工具的使用;能够应用该方面能力处理富有挑战性的和复杂的事项;能够指导小范围的团队展现该方面的能力。一般(7~8分):独立进行工具操作或运用所掌握的各方面知识完成一般复杂度的事项;能够认知可能遇见的潜在风险和机会。差(6~7分):展示最基本的、有限的能力;在充分的帮助下可以开展与此能力相关的事项。
3.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环节论文质量和答辩效果是“卓越计划“效果最直接的检验手段。在测评机制的激励下,学生对于他们经历的每一环节都能做到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并且能最大限度发挥出他们的潜能。首先针对各自的设计题目,根据项目设计阶段的经验,成员间合理分配任务,分别查阅大量相关资料,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并且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实现设计目标,竞争与互助共存,最终完成各自的设计任务。根据学校要求和在企业学习的科技论文写作知识,撰写出满足要求的毕业设计论文。最后在答辩环节,条理清晰地陈述自己的设计观点及任务完成情况,同时回答答辩老师提出的问题。
三、测评机制的意义
学校和企业创建此测评体系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的思维脱离学校模式,进入职业模式。学校模式中,被动思维占主导,习惯了听从老师的吩咐和学校的安排,缺乏决策能力并且责任意识比较淡薄,很难承担起一个完整项目的重担;职业模式中,主动思维占主导,用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中需要有缜密的思维和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
基于上述思想建立的测评机制,对学生轮岗所经历的不同角色制订出不同的测评指标,分别对应不同的权重比例,最后综合计算分值得到每个人的分数,最终的结果体现在会议表扬、经济鼓励等不同方式,从心理上和物质上都能让学生得到满足感,同时也能达到团队间以及团队内成员间的充分合作和良性竞争的目的。
为了测试此测评机制的效果,在学生进入企业初期,没有公布企业的测评机制的存在,于是在初级阶段,学生延续着在学校期间的行为方式,由于缺乏方向和动力,导致在工作中积极性欠缺,有混日子的倾向。进入企业一个月后,企业对学生进行关于企业管理机制的培训和讲座,并且明确指出了测评机制的存在和目的,在之后的实践中,学生的工作和学习的态度明显端正,积极性显著增加,达到了制订测评机制的目的。
四、结论
经过两年的摸索和总结,在“卓越计划”的企业实践阶段,对学生有针对性地制订测评机制,有利于学生在正式进入企业之前脱离以被动态度为主的学生式思维方式,提前进入职业化思维方式,对未来工作环境有深度了解,并且提前适应,从而可以明显缩短真正进入社会时候的适应过程,尽快进入职业角色。事实证明,适当的测评机制的激励,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建立良性的竞争气氛,发扬团队合作精神,共同实现项目目标。
参考文献:
[1]卢均治,刘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的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2,(11):95-96.
[2]李松柏,刘义伦.机械类卓越工程师企业实践阶段本科培养方案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18-220.
(责任编辑:王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