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可
摘 要:科学的健康体适能训练是促进健康的有效途径,健康体适能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尤为重要,健身的目的也是不断的提高健身者的健康体适能。本文通过研究提出科学的健身方式以期倡导建立积极生活方式,达到提高健康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健康体适能;训练;方法;FITT
0 引言
体适能是指神能够有效并高效率地操作的肌体能力,通常分为健康体适能和运动体适能两种。其中,健康体适能特指身体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即身体有足够的能量应付日常生活和紧张的工作,并有余力去享受闲暇时间的娱乐活动,同时关键时刻可以应付紧急的、突发的事情。运动体适能是为运动员所追求巅峰成绩所需的体能。可见,健康体适能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尤为重要,健身的目的也是不断的提高健身者的健康体适能。
1 健康体适能
1.1 心肺适能
心肺和血管能把氧气运送到肌肉并且可以使运动维持较长的时间。
1.2 肌肉力量和耐力
肌肉力量是指肌肉或肌肉群在一次收缩过程中可以产生的最大力量,肌肉耐力是指肌肉能够在等长(静态)练习或动态收缩时维持较长时间的能力。
1.3 身体成分
如果体重分为脂肪体重和去职体重两部分,体脂比就是这两者之间的百分比关系,表示脂肪在人体中含量的多少。
1.4 柔韧性
柔韧性是指关节周围肌肉、韧带的运动幅度或活动范围(ROM),因此影响关节柔韧性的因素也不单单是肌肉的紧张程度,还包括关节本身的结构以及韧带的弹性。
2 訓练方法研究
上述四个要素中只要锻炼其中一个,就会使锻炼者提高机体对于外界环境适应的能力,促进身体健康水平;如果心肺适能、肌肉力量和耐力、身体成分以及柔韧性这四个方面都能得到锻炼,则可以使机体进一步接近全面健康。下面阐述实践此四大健康体适能要素之训练的具体方法。
2.1 心肺适能
锻炼心肺适能,最基础而系统化的训练方法,就是进行跑步训练。运动强度通常用靶心率公式计算——(220-年龄)*运动强度,每周运动前都需要根据运动强度进行调整,该指标会随着训练进展而改变,在跑步训练时需注意以下方面。
第一,跑步训练前、中、后适量补水,为了防止受伤,在练习结束前要将心率降到100/min或者更低。如感到头晕目眩(低血糖的表现),应立即停止练习,并补充单糖。
第二,跑步训练的前和后都要进行针对跑步的主动肌群的静态伸展10秒1组。
第三,肌肉力量和耐力,根据经典的肌力训练周期理论,在安排肌力训练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的次序为:第一阶段为肌耐力周期,包括每阶段12周的解剖适应期;接下来为肌肥大周期;最后是肌力周期。具体训练方法可参考美国体能协会推荐的肌肉适能训练。
2.2 身体成分
机体只所以需要控制身体成分,是体内体脂百分比都或多或少直接或间接地对健康造成各种影响。实现减肥根本的方法,其核心就是是要实现机体处于能量负平衡状态(即摄入的能量要小于消耗的能量,达到机体能量的负平衡),从而消耗机体储备能量,而在机体内能量是以脂肪的形式储存,进而达到减肥的目的。
在实施控制身体成分计划过程中,最好在清晨早起空腹的情况下每周测量机体的体重并以kg为单位记录下来,其后每星期在同样的状态下计量体重指标。需要注意的是,每星期适宜减重的范围不能大于体重的1%。
在实施控制身体成分计划过程中不需刻意节食,而是需要坚持每天抽时间做运动,我们建议采用有氧耐力练习(比如跑步、游泳之类)与力量训练隔天一次交替进行。
在进行力量训练时通常每次安排训练动作5~15个,每个训练动作负荷10~15RM(即按标准动作采用一个只能连续完成10~15次的负荷,练习10~15次),用2秒进行向心收缩(即提起负荷),用2秒离心收缩(即放下负荷),每个动作完成时间为5秒,做2~3组,组与组之间休息30秒~90秒。
2.3 柔韧性
在进行柔韧性练习时,多采用伸展性运动,目前有静态及本体感受神经肌肉促进(PNF)两种较安全而具效益的伸展运动训练。在开始机体柔韧性练习之前,建议采用40%最大强度以跑步等方式进行热身,然后再才正式开始全身性的柔韧性练习,这样就可以取得更好的伸展效果。
伸展运动在训练课的前期、中期及后期都需要安排进行,从大关节开始至小关节进行伸展运动,这样做为了保证参与活动主要大肌肉能按顺序依次获得充分拉伸,肢体活动起来更为畅顺。
进行柔软度训练最好每周不少于3次,2~3周后会有明显的改善。
3 结语
在制定健康体适能训练方案时要遵循FITT原则,是指在选择运动方案时所要考虑和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其中包括四个方面:频率(Frequency),时间(Time),类型(Type)。根据锻炼者的情况,可以通过调整以上4个方面的内容来制定可行的训练计划,从而达到理想的健身效果。 [今]
参考文献:
[1] 王健,何玉秀. 健康体适能[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 徐洁,邵慧秋等.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对中老年体适能的影响[J].体育与科学,2009(03)
[3] 王人卫等.体力活动、体适能与健康促进研究进展[J].中国运动医学,2012(04)
作者单位:平顶山学院。
(编辑:宁伟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