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城乡关联发展评价及其ざ力因素探讨

2014-04-29 16:51沈晓文刘芳
中国市场 2014年38期
关键词:评价指标体系昆明

沈晓文 刘芳

[摘 要]城鄉关联发展评价是进行城乡统筹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本文从社会、经济、生活、人口、环境五个角度,基于昆明城乡2003—2012年的统计数据,构建评价昆明城乡关联发展的指标体系,应用因子分析法提取近十年促进二者关联发展的动力因素。结果表明,昆明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乡镇企业发展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昆明城乡关联发展,但也面临一些制约因素,比如昆明经济综合实力不强、城乡差距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优化受到制约等。

[关键词]昆明;城乡关联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动力因素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38-0075-05

城乡关系是指在城乡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共同作用下,通过各种资源和要素在二者间的流转和配置产生的联系。在中国城市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关系突出表现为城乡二元结构及其导致的各种矛盾,例如城乡人均收入水平差距大,公共基础设施差距大,医疗教育等资源的质量及分布差距大等。针对城乡发展过程中存在矛盾和问题,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十七大要求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十八大提出“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国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这些都为新形势下加快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即统筹发展,缩小差距,进而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而科学、客观、全面地测度一个地区城乡在发展过程中的关联程度是进一步开展城乡统筹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1 城乡关联发展研究综述

城乡关联发展研究的实质,就是科学、全面地评价城乡在发展过程中的协调程度及差距,探寻促进城乡联系和融合发展的推动及阻碍因素,进而在资源相对稀缺的状态下,通过合理的方式促使有限的资源在城乡聚落间实行最有效的配置。目前关于城乡关联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乡关联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城乡关联度的测度和评价方面。

元利、孙桂平(2011)以京津冀地区为研究对象,以城乡经济关联、社会关联、空间关联作为反映城乡关联发展水平的一级指标及16个具体指标构建了城乡关联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对该区域13个城市的城乡关联度进行定量评估并分类,得出地区城市化水平与城乡关联度不一致的结论。李君、李小建(2008)以河南省为研究对象,从物质基础、经济联系、人口联系和社会联系四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河南省各市城乡关联度进行评价。张竟竟、陈正江等人(2007)则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评价模型,从自然基础、城镇体系、基础设施、经济联系和社会联系五个角度评价河南省18个市的城乡关联发展,认为发展经济和提高城市化水平是提高河南省城乡关联发展水平的两大因素。段娟、鲁奇等人(2005)则从自然禀赋条件、城市化与城镇体系、区位与基础设施、经济技术联系、社会文化关系与互动六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应用主成分分析法、AHP综合评价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我国31个省市的城乡关联发展进行评价,三种方法的结果一致认为区位基础设施条件与经济技术联系较好的区域,其城乡关联发展水平也较高。

由上可以看出,对城乡关联发展的研究已有较长时间,研究成果也较多。但仍存在以下问题:①城乡关联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仍不成熟,缺少统一的规范和普遍认同的体系框架,研究角度和指标的选择都有较大主观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究者自身经验,从而导致对不同对象的城乡关联评价缺少可比性。②目前文献中选取的数据多为截面数据,通过对数个样本点同一时期的数据处理,进而比较分析每个样本点的城乡关联度。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可以横向比较不同区域的城乡关联发展水平,但忽视了以下两点:一是城乡关联发展是个动态过程,一期的数据处理结果不能反映一个区域城乡关联发展状况,也无法归纳出促进该区域城乡关联发展的推动因素;且某个样本点的相关指标值很可能在研究时期恰好受社会大事件、国家政策变化等偶然事件冲击,这样得出的结论就包含偶然因素。二是同一个指标体系不一定适用所有样本点,得出的结论对某些样本点可能失真,有所遗漏。

2 研究区域简介

昆明市是云南省政治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是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的门户。市域地处云贵高原,地区海拔分布在1500~2800m。目前昆明市辖六区、七个郊县及一个县级市,其中五华、盘龙、官渡、西山、呈贡五区为行政区划调整后的主城区。

近十年昆明社会、经济发展较快,城市化进程加速。2003—2012年,全市全年生产总值由814.01亿元增加到3011.14亿元,常住人口由500.79万人增加到653.3万人,人口密度由237人/km2增加到311/km2,城市化率由41%提升到67.05%。昆明经济发展及城市化进程一方面导致城市对生产生活资料需求的增加,促进资源、要素在二者间的流动和配置;另一方面城市快速发展会吸引乡村劳动力,尤其是高素质劳动力向城市集聚,从而加重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为了科学、全面地衡量昆明城区和周边乡村在发展过程中的关联程度,本文基于2003—2012年的统计资料,构建昆明城乡关联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探寻昆明城乡发展规律,归纳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动力因素。

3 昆明城乡关联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为了科学评价城乡关联发展进程,指标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以下原则:①客观全面性:选取的指标应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城乡关联发展的内涵和特征,不应主观上有所偏倚或遗漏;②系统性:要求选择指标时,不应把城市和乡村看作两个独立的个体,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③相对独立性:即不同子系统中的指标应相对独立、相互配合、避免重复;④可操作性:选取的指标要概念明确,内涵清晰,在实际监测统计中数据可获得性强;⑤动态性:因为城乡相互作用与发展是个动态的过程,只有通过动态数据才能寻找到促进和抑制城乡关联发展的因素,才能真实评价二者间的关系。

3.2 指标的选取

指标的选取首先依据频度统计法,即大量阅读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中与城乡关联发展、统筹发展等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相关的文献,对其中的指标进行频度统计后,选择出现频率较高的。然后,根据城乡关联发展的内涵及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对初选指标进行归类,再结合昆明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最终确定从城乡社会联系、经济联系、生活联系、人口联系、生态环境联系五个方面评价城乡关联发展(见表1)。

城乡社会联系主要指交通网络和信息网络的发展程度,它们是各种要素在城乡间顺畅流动的前提,其规模和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资源和要素流动的速度、数量和质量。经济联系是城乡关联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城乡再发展的基本前提和重要手段,其实质是经济活动中各种经济行为及其行为者相互联系与影响的关系总和,可以通过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乡镇企业发展等反映。生活联系则侧重评价城乡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水平,城乡居民享受社会保障和福利的公平程度,城乡差距等。人口联系也是城乡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人口向城市流动、农业人口向非农行业转移、人口素质等方面的内容。生态环境联系则反映城市如何处理其在发展过程中对周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城乡关联发展的可持续性。

4 昆明城乡关联发展的测度与评价

4.1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数据处理

根据2003—2012年《昆明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上述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应数值,但由于各指标数据量纲不同,因子分析前使用SPSS统计软件中的z-score标准化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

然后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操作步骤包括:①KMO和Bartlett检验,以判断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②兼顾特征值大于1和累计贡献率大于80%的原则,利用主成分方法抽取3个主因子(见表2)。3个主因子涵盖了原始信息的90.9%,只损失了原始信息的9.1%。

为了使各指标的载荷大小进一步分化、因子归属更加清晰,利用最大方差法旋转因子载荷矩阵,旋转在4次迭代后收敛。最终筛选出各因子绝对值大于0.6的载荷(见表3)。旋转后提取的三个主因子已能充分解释和提供原始数据要表达的意义,主因子的经济意义是由载荷矩阵中各因子对应的权数较大的几个指标的综合意义来确定。

4.2 昆明城乡关联发展动力因素探讨

4.2.1 第一主因子

由表3可知,影响城乡关联发展的第一主因子对地区人均GDP、第三产业产值比、公路货物周转量、乡村从业人员中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员比例、城乡年末移动电话用户数、工业产值占总产值比例、环保人均投入额、公路旅客周转量、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城镇人口比重有较大负荷系数。

其中:①人均GDP、第三产业产值比、工业产值比等指标表明昆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与城乡关联发展有较强的相关性。工业作为昆明增速最快的产业,其发展会促进城市增长极的发展壮大,对周边乡村产生辐射带动作用;而以旅游业和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比重的提高可发挥第三产业劳动密集型的优势,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②公路货物周转量、公路旅客周转量、城乡年末移动电话用户数、环保人均投入额等指标则说明交通网络、信息网络、环保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对城乡关联发展有促进作用,因为公共基础设施是城乡间各种要素流动的基础和载体,其发展程度决定了城乡互动的频率、速度和范围。③城镇人口比重、乡村从业人员中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员比例反映城市化和乡村城镇化的推进对城乡关联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则表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城乡关联发展。

4.2.2 第二主因子

第二主因子对每万人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城乡人均消费性支出对比指数、乡镇企业年产值占总产值比例、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比指数有较大负荷系數,其中:①城乡人均消费性支出对比指数、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比指数反映城乡经济差距,数据分析表明城乡差距的缩小会促进城乡关联发展;②每万人拥有的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指标则反映社会保障水平与福利,社会保障水平和福利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从而缩小与城市居民的生活差距;③乡镇企业年产值占总产值比例反映乡镇企业的发展,乡镇企业能增加农村就业机会,提高农村居民收入,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进而促进城乡共同发展。

4.2.3 第三主因子

第三主因子则对城乡污水处理率、财政支农比例、环保投资指数有较大负荷系数,数据分析表明政府利农政策和生态环境保护都会促进城乡关联发展。

4.3 昆明城乡关联度的测度与评价

城乡关联度是评价、比较城乡关联发展水平的一个综合评价值。城乡关联度越大,表明城乡联系越密切,互动交流越频繁,城乡间各种自然、社会、经济资源与要素运行越顺畅。本文以因子载荷矩阵旋转后抽取的三个主因子对方差的贡献率为权数,计算昆明市2003—2012年城乡关联发展状况的综合得分,得出昆明市近十年城乡关联度排名(见表4)。

由表4计算结果可知,除2004年昆明城乡关联度低于2003年,其他年份城乡关联度逐年提高,且在2008年之后显著改善并持续。其原因可归结如下:

(1)自2004年以来,全市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便保持在12%以上,2009年以后达到14%以上,这是促进城乡关联度增加的根本动力因素。三次产业结构也由2003年的7.3∶46.4∶46.3逐渐调至2012年的5.3∶45.8∶48.9,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城市化率由41%上升到67.05%,乡镇企业产值占总产值比例由4.8%增加到10.5%,以上三个因素是促进城乡关联度提高的直接动力。

(2)2009年开始城乡关联度显著提高,这得益于昆明政府在“十一五”期间的作为——除了地区经济仍保持快速增长外,对交通网络、环保设施,以及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与福利等民生工程的大量投入。

在基础设施方面,截至2012年年底,昆明共开通656条农村客运线路,3570辆客运班车参与城乡客运,乡镇通车率达100%,行政村通班车率达93.5%;绕城高速内环和外环、环湖公路、地铁、空港铁路复线等重大项目建设加速推进,新增城市道路1460.8万平方米,“四环十七射”骨干路网基本形成。环保设施建设方面,“十一五”期间主城区8个污水处理厂建设和升级改造完成,县域污水处理厂全部建成运营,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5.1%,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0%。在社会事业方面,“十一五”期间对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工程的投入是“十五”末的3倍,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建设标准化农村中小学231所;完成了284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1383个村卫生室标准化配置建设,城乡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010年年末达2775个;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71万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高达98.4%,此外还建立了城乡困难群众临时生活救助制度,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十一五”是昆明自“九五”以来经济发展最快、投资增长最快、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最大、改善民生力度最强的五年,也是近几年城乡关联发展较好的几年。

4.4 昆明城乡关联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

虽然近十年城乡关联发展程度不断提升,城市与乡村间的交流互动趋势较好,但在迈向城乡一体化目标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挑战:①虽然昆明区域经济在近十年保持平稳快速发展,但综合经济实力并不强,“十一五”期间昆明经济总量在省会城市中处中下游水平。②近几年昆明城乡差距逐渐拉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05年的2.95∶1扩大到10年后的3.25∶1。③昆明产业结构继续优化面临挑战:农业工业化和产业化水平较低,都市型现代农业刚起步;工业中能源、资源开采和初级加工所占比重较大,40%以上的行业属于高能耗行业,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仅占工业增加值三成,自主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弱;第三产业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生产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缓慢,无法吸引高素质劳动力和资本集聚。

5 结 论

综上,影响昆明城乡关联发展的动力因素的重要性各不相同,大体可归纳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昆明城乡关联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根本动力因素;城市化,工业化,以旅游业、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发展是促进昆明城乡关联发展的直接拉力,而以乡镇企业发展、乡村劳动力非农化为主要内容的自下而上的城市化是直接推力;城乡差距是促使城乡关联发展的原始动力;教育投入、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和福利的提升、政府利农政策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等则是城乡关联发展可持续进行的重要保障。

在昆明城乡未来发展过程中,应侧重以下几点:①继续保持昆明市经济快速平稳的发展态势,这是促进昆明城乡发展的根本因素。同时加快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城市增长极继续发展壮大,增强对周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②继续完善城市和周边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指交通设施、信息网络和环保设施),其中交通设施的完善程度决定了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质量和速度,信息网络的完善能改变农村的闭塞状态,同时给农民带来更多就业和创业机会,环保设施的建设为城乡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③依托不同农村的资源或地理优势,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并努力提高企业的层次和规模,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乡村劳动力非农化比例的提高,推进城镇化水平。④在政府政策方面,应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和福利的投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精神生活水平;同时加大教育投入,这里的教育不仅指对年轻一辈的文化素质教育,还包括对农民劳动力的成人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再就业培训、业务技术指导等。在成人教育方面,不能重形式走过场,要让农民学到实实在在的就业技能。

此外,昆明城乡关联发展过程也面临一些制约因素。比如昆明经济近十年虽然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但整体综合实力不强,在省会城市中位居中下游;城乡收入差距近十年不断扩大,削弱了农民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基础;三类产业结构的优化受到制约,像工业多属于初始加工、高能耗、粗放式发展的行业,第三产业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档次较低,自主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都较弱。

在未来,昆明应准确把握促进城乡关联发展的动力因素,详细剖析制约因素,制订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适合昆明城乡发展的对策体系,促进昆明城乡一体化目标的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陈文胜,王文强,刘作祥.湖南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报告2012[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元利,孫桂平.京津冀地区城乡关联度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

[3]李君,李小建.河南省区域城乡关联度评价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3).

[4]张竟竟,陈正江,王发曾.河南省城乡关联发展综合评价[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7(1).

[5]段娟,鲁奇,文余源.我国区域城乡互动与关联发展综合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1).

[6]昆明市统计局.昆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2003—2012.

[7]徐静珍,王富强.统筹城乡发展目标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J].经济论坛,2004(15).

[8]曾磊,雷军,鲁奇.我国城乡关联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区域比较分析[J].地理研究,2002,21(6).

[9]昆明市统计局.昆明统计年鉴2003—2012年[J].昆明:中国统计出版社.

[10]杜茂华,刘锡荣.城乡统筹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应用——以重庆市区县统筹为例[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3).

[11]昆明市人民政府.昆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R].2011.

[12]李珊,元利.京津冀城市群城乡关联的空间分析[J].上海农业学报,2012,28(2).

[13]张竞竟.城乡关联发展动力机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1,38(14).

[14]吴先华,王志燕,雷刚.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评价——以山东省为例[J].经济地理,2010,30(4).

[15]张竟竟.城乡关联发展量化研究述评[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8).

[16]张竟竟,陈正江,杨德刚.天山北坡经济带城乡关联发展定量评价[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2).

[17]曾磊,王国霞,任国柱.重庆城乡关联发展的空间演变分析及综合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2).

[18]李同升,厍向阳.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演变分析——以宝鸡市为例[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

猜你喜欢
评价指标体系昆明
雪中昆明 一梦千年
昆明美
쿤밍(昆明)에 로봇이근무하는 주차장 등장
企业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构建探讨
民办高职院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工程咨询企业可持续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新常态下大型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实证分析
抗战初期昆明文协成立的前前后后
我为什么要编《昆明的眼睛》
昆明的眼睛昆明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