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关于陶渊明诗元前接受的研究

2014-04-29 12:25张佳贺
西江月·上旬 2014年4期
关键词:谢灵运演变陶渊明

张佳贺

【摘 要】钱钟书先生很早就进行了陶渊明接受史的研究,他对于陶渊明文学地位的提高进行了阐述。钱钟书先生指出:自六朝至宋,陶渊明与谢灵运的文学地位处在不断消长的状态,陶渊明及其诗篇也由隐晦到显扬。本文总结了钱钟书的研究观点,同时在钱先生已给出了线索上加以丰富和补充。

【关键词】陶渊明;谢灵运;文学地位;演变

钱钟书先生在1948年成书的《谈艺录》中专列《陶渊明诗显晦》一章讨论了陶渊明诗在历朝历代的接受情况,他指出:自东晋至宋,陶渊明诗逐渐被文人接受,“渊明文名,至宋而极”[1]P217。同时,钱钟书也论及了宋前各朝代陶谢文学地位的消长。钱钟书将陶谢地位的变化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六朝、唐朝和两宋。下文从陶谢文学地位演变的角度来窥探陶诗走向文学巅峰的过程:

一、寂寞无闻,勿加齿列

六朝时期,陶诗是寂寞无闻的,而谢诗则是众文人追捧的明星。钱钟书先生指出,陶诗在六朝时期的接受情况可分为:不予评价或评价不高。他说:“则晋代人文,略备于《文心雕龙·才略》篇,三张、二陆、潘、左、刘、郭之徒,无不标其名字,加以品题,而独遗渊明。”谢诗被推为极致,而陶诗则“勿加齿列”。萧统对陶渊明的评价是超越前人思想的,他在《文选》中选录陶诗,他评价陶淵明说:“其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荡昭章,独超群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然而,他注重的是陶诗的教化作用,而非艺术价值。钟嵘在《诗品》中将陶诗列为中品,然而他第一次对陶渊明的人品和诗品做出了合理评价,并赋予陶诗在文学史上的一席之地。谢灵运在六朝时期,文名极高。钟嵘是使谢诗成为经典的重要功臣,他在《诗品》中将谢诗列为上品,在南朝诗人中是绝无仅有的一位,评谢诗曰:“其源出于陈思,杂有景阳之体。故尚巧似,而逸荡过之。颇以繁富为累。嵘谓若人兴多才高,寓目辄书,内无乏思,外无遗物,其繁富宜哉!然名章迥句,处处间起,丽典新声,络绎奔会。譬犹青松之拔灌木,白玉之映尘沙,未足贬其高洁也。”钟嵘对谢诗的评价虽未免拔高,但有其历史原因。

钱钟书在《谈艺录》中解释了钟嵘之所以将陶诗列为中品的原因,他说:“记室评诗,眼力初不甚高,贵气盛词丽,所谓“骨气高奇”、“词彩华茂”。故最尊陈思、士衡、谢客三人。以魏武之古直苍浑,特以不屑翰藻, 屈为下品。宜与渊明之和平淡远,不相水乳,所取反在其华靡之句,仍囿于时习而已。”他指出陶渊明在六朝时文学地位的低下是当时诗坛崇尚绮靡雕缛的文学风所决定的。相反,谢诗的典雅华丽无疑迎合了当时的审美趣味与文学风尚,加上谢灵运出身显赫世家,社会地位较高,其诗在六朝时期被奉为楷模也不足为奇。

二、地位上升,谢优陶劣

唐朝时期,陶渊明的文学地位有所提升,但仍旧无法与谢灵运的盛名相比。钱钟书先生以唐诗为对象,对陶渊明诗的接受情况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研究。这一时期,陶诗开始更多的出现在人们的文学视野中,甚至有诗人开始学陶,如刘禹锡《酬湖州崔郎中见寄》云:“今来寄新诗,乃类陶渊明”。这些都表明了陶渊明文学地位的上升。然而陶渊明的名声日显更多地来自他高洁隐士的身份,众诗人看重的是陶渊明所代表的品格,而并非他的作品,钱钟书即指出“颜真卿咏陶渊明,美其志节,不及文词”[4]P218。王勃《滕王阁序》中有:“睢园绿竹,气陵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耀临川之笔”之句,表面上是陶谢并举,实际上强调的是陶谢的风流气度,并非在文学地位上将二人等同。这一时期,谢灵运依旧占据极高的文学地位。白居易《读谢灵运诗》写道“谢公才廓落,与世不相遇。壮士郁不用,须有所泄处。泄为山水诗,逸韵谐奇趣。大必笼天海,细不遗草树。岂惟玩景物,亦欲撼心素。往往即事中,未能忘之谕。”李白对谢灵运也颇为推崇,曾有"吾人咏歌,独惭康乐"之句。

唐人对谢诗的偏好与唐朝的时代风气息息相关。盛唐诗人在审美趣味上更加倾向于雄浑壮丽,而非陶渊明的冲淡闲远。大诗人杜甫第一位将陶谢并称,他说:“陶谢不枝梧,风骚共推激”(《夜听许十一诵诗爱而有作》)、“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杜甫同时肯定了二人在诗歌创作上的地位,“陶谢手”的说法是对陶渊明文学创作的伟大肯定。在杜甫之后,人们开始将陶谢并称,不过仍是“谢优陶劣”。

三、至宋而极,陶优谢劣

到了宋代,陶诗的文学地位超过了谢诗,钱钟书说:“渊明文名,至宋而极。永叔推《归去来辞》为晋文独一;东坡和陶,称为曹、刘、鲍、谢、李、杜所不及。”一代文豪苏东坡称渊明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5]这是高而恳切的评价。宋人对陶诗的看重还可以从一些诗人对陶诗的效仿上看出,如黄庭坚某些诗的朴拙本色便带有陶诗的神髓。在这一时期,谢灵运的文学地位有所下降,谢诗的缺陷被更多地注意到,很多批评家对谢灵运进行了贬抑,并将陶谢进行对比,指出谢不如陶。严羽也在《沧浪诗话·诗评》中认为“谢作所以不及陶者,康乐之诗精工,渊明之诗质而自然耳”。 至此,陶谢的文学地位状况变为“陶优谢劣”了。

陶谢地位之所以在宋代发生倒转,是与宋代的时代文化精神和文学审美趣味脱不开关系的。在宋人的眼中,“陶诗的平淡不是淡乎寡味,而是一种外表平淡简朴而内蕴深邃悠长的美”[6]。同时,陶渊明超逸拔俗的人格气质和朴直平淡的诗品更加符合宋人的人格审美理想。并且,陶诗中充满着与宋文人相类似的生命体悟和精神困惑:陶诗中常有人生无常的感慨。在宋代,陶诗更加符合人们的心理期望,能够更好地契合宋人的精神追求,因此陶诗在宋代超过谢诗而成为了一座新的文学高峰,并居高不下。

宋以后的历朝历代,基本沿袭了对陶渊明的崇高评价。因此,钱钟书先生未对宋以后的陶渊明接受史进行论述。但关于陶渊明的研究仍处于不断深化之中,历朝文人对陶渊明的人品诗品更是极力赞扬。元好问在《论诗绝句》评陶道:“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近代的梁启超和鲁迅也都对陶渊明有很高的的评价。

结 语

陶渊明作为历史上人格和诗格都独树一帜的诗人,其被历史接受走过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由隐晦到显扬,由忽视到推崇,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过程。钱钟书先生在半个世纪之前便走入了陶渊明接受史的领域,为后人研究陶渊明接受史奠定了基础,做出了表率。关于陶渊明的研究,在接受史方面还需要研究者们更多的注意。

【参考文献】

[1][4][5]钱钟书.谈艺录[M].上海:三联书店,2007.

[2]李文初.陶运明略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

[3]王丰先.南朝谢灵运接受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

[6]李华.陶渊明新论[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

[7]何海燕.论宋代文人对陶渊明的接受[J].贵州大学学报,2004(9).

猜你喜欢
谢灵运演变陶渊明
你好,陶渊明
谢灵运堪称职场反面典型第一人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陶渊明 饮酒》
UP THE MOUNTAINS
谢灵运山水诗的玄言尾巴
异类女性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演变
谈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进程
不为五斗米折腰
南山南,谁的诗里别有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