徘徊在都市与乡村之间

2014-04-29 00:44贾钊
西江月·上旬 2014年4期
关键词:乡村都市

贾钊

【摘 要】施蛰存是不幸的,他从悲情的城市走来,期盼温情的乡村,怎奈乡村并未给予他同样的温情,相反却以凌厉的棱角刺伤了他回归的心。从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地位,进退两难,只能在都市与乡村之间徘徊、摇摆。

【关键词】施蛰存;都市;乡村

施蛰存是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他长于用都市的眼光描写现代人的都市生活。他以灵动洒脱的笔法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生动活泼的现代都市场景,表达了现代人对都市生活的现代感受。但施蛰存的笔触并未停滞于都市书写,他的视野是开阔的,对同时代的农村生活也十分关注,他像乡土小说家一样怀着复杂的心情描写农村,不同的是在同时代作家中他更多地看到了古老乡村在现代冲击下的嬗变。正如他本人所说的“一个作家的创作生命最重要的基础是国家、民族、土地;这些是他创作的根,是无法逃脱的。” [1]施蛰存主要生活在都市上流社会,对都市中资产阶级的生活特别熟悉,所以他的都市题材小说主要写这类人物的生活风貌和心理状态。现代文明之光烛照下的上海已经在三十年代成长为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有“东方巴黎”、“远东第一大城市”之称。但生活在其间的人们却并不像它的名字那般鲜艳夺目,相反,他們更多感到现代生活中的彷徨和失落。《周夫人》、《春阳》写的是中年妇女的无聊苦闷生活,《魔道》、《施舍》写的是都市旅行者的复杂心境,《梅雨之夕》写都市漫游者的孤独无依……他对现代都市中现代人的风貌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刻画,从中我们会发现,作者并没有因为文明的进步而感到轻松,相反是更加的沉重,是主体意识和个人意识被淹没在了都市的声色犬马之中。可以说,施蛰存的都市书写是矛盾的,是复杂的,他一方面呼唤现代文明,另一方面又看到隐藏在文明外衣下人们苍凉的心。

“如果人想要追寻统一,如果他要摆脱孤独和不安定的恐惧,他可以尽量回到他原来的地方——回到自然、回到动物生活,或者回到他的祖先。” [2]既然现代文明和城市解决不了作者心中的苦闷,他很自然地把目光转向传统,转向乡村,希望通过回归传统回望乡村寻求灵魂的安慰。首先,他让《魔道》中的“我”和《旅舍》中的先生两个城市人下乡,这两个城市中的正常人一旦离开了他们的生活环境便迅速产生了其妙的变化,他们神经质般地对都市外的人和事产生了扭曲的幻觉。其次是写传统乡村,《雄鸡》中的兴发婆婆因为一只雄鸡不见了便寻衅滋事,与邻居生林的妻子争吵,还差点将自己的儿媳逼上绝路,最后得知是她丈夫把鸡带到城里送给四太太后,态度立刻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这是一个典型的农村恶妇形象,作者从她身上没有感到丝毫的母性温情。《猎虎记》中的猎户因为无猎物可寻,便假扮老虎偷取乡邻的牲畜以满足一时的口腹之欲。本来应该是乡民保护者的角色,最后却监守自盗。

施蛰存厌倦了城市的生活,本来渴望在回望乡村的时候寻得一丝的温情,但结果却令他十分失望,因为乡村中所充斥的丑恶现象如城市一样令人窒息,他并没有“发现和谐和庄严的生命价值的思维取向”。[3]城市的孤独漫游仅仅是自己的事情,乡村的朴实情感却因人心的不古而消失殆尽。本来小农经济应该是一幅美好的田园画卷,但在施蛰存笔下却是如此的不堪入目。乡村对于施蛰存来说已经不再是安抚灵魂的诗意栖居,逐渐失落了抚慰心灵的深意,成为都市梦魇的继续。

施蛰存笔下的传统农村不像乡土小说家那样揭示乡村中的封建恶习和不合理的伦理道德,他运用心理分析的手法刻画出人物的可憎面目和心理变化。兴发婆婆的多疑,是其畸形心理造成的,与社会习俗并无太大关系;猎户们的恶劣行为是由于“食”这一困扰着他们的根本性问题所决定的。这些问题归根到底还是贫困,在物质丰富的年代是完全不成问题的。城市在向前发展,乡村却停滞在前现代的泥沼中踟蹰不前,现实的乡村与浪漫抒情想象中的乡村是截然相反的另一种面貌,流露出对于乡村美好衰败和诗意消解的愠怒。所以施蛰存笔下的传统乡村虽然也像乡土小说家笔下的作品一样让人既恋且恨,留恋的美梦却因恨的钟声被无情打破,往日的记忆也变得可望而不可及。苦闷的作者依然无法摆脱惆怅的心境,他的目光又将转向哪里?

最后他写到了变化着的乡村,《汽车路》写现代交通使城市与乡村的联系更加紧密以及现代文明对农村人思想的冲击。交通的改善,联系的加强是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要想富先修路”,本来这是一件好事,沪杭公路给陈家荡带来的却并非如此。关林的土地因为修路被占用了,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为了生存他必须寻找别的出路,关林用破坏公路的诡计赚取不义之财,并最终在一次严重事故中因阿毛告发而彻底破产。本来他可以守着祖上传下来的土地过平平凡凡的生活,本来他没有坑害别人的不良之心,公路的修筑打破了他平静的生活,将他卷入到现代文明的漩涡之中,丧失土地到心灵变质也就不足为奇了。《牛奶》写农村小农经济被迫融入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农户的私人牛奶杯牛奶公司所代替,本来市场经济应该是公平竞争的,可是普通老百姓却并未在这次经济市场化大潮中得到应有的实惠,相反,他们的处境更加悲惨了,例如作品中的老佃户财生,他失去了城里的客户,被迫低价将牛奶卖给奶牛公司,而牛奶公司则打上他们的标签再高价出售,从中赚取巨大的差额,致使农民的处境更加悲惨。乡土小说家曾经深刻地揭露传统农村中的陋习,他们呼唤农村的变革,渴望现代文明之光光临中国内地的广大乡村,施蛰存比他们更进一步,他看到了农村变革后的模样,是悲是喜,无法言说。反正不如变革前人们想象的那样美好。封建传统乡村虽有许多落后因素,但人心起码是淳朴善良的,而变革之后呢,物质生活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连最宝贵的人心也变坏了,看来变还是不变确实是个问题。不变的乡村最后死路一条,可变过之后又将何去何从。时代的大潮裹挟着千百万乡村流向现代社会,然而表面的接受与文化深处的背离却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导致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如果一定要强拉强配的话,最后只能是两败俱伤。

施蛰存是不幸的,他从悲情的城市走来,期盼温情的乡村,怎奈乡村并未给予他同样的温情,相反却以凌厉的棱角刺伤了他回归的心。从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地位,进退两难。他的尴尬其实也是当时中国社会的尴尬,在保留传统与学习西方之间左右摇摆,举棋不定。从长远来看,要变革,从历史来看,要有所保留。时代的不幸笼罩着当时的每一个人,施蛰存所做的都市背景下的乡村回望可以说是满含温情的,却又无奈的以悲剧收场。施蛰存的创作是一种尝试,是此路不通另辟蹊径的探索,结果虽然是不尽如人意的,但探索本身却闪耀着进步的光辉。他在都市与乡村之间的徘徊既体现了个人的苦恼,同时也是对中国现实的深沉思索;他没有因为个人的苦闷而停下探索的脚步,在承受个人苦闷的同时也承载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苦闷。

【参考文献】

[1]施蛰存.沙土的脚迹[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166.

[2]埃里希·弗洛姆.恶的本性[M].薛冬,译.中国妇女出版社,1989:107.

[3]杨义.京派与海派比较研究[M].太白文艺出版社,1994:70.

猜你喜欢
乡村都市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穿越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试论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产生原因
一场无休止的“逃亡”
一场无休止的“逃亡”
都市通勤
浅析当前乡村财务管理模式的
小学生好奇心与创新意识的潜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