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路易·阿尔都塞

2014-04-29 22:57石玥玥
西江月·上旬 2014年4期
关键词:阿尔都塞结构主义意识形态

石玥玥

【摘 要】路易·阿尔都塞,“结构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是二战后法国最具影响力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他在思维方式上大胆创新和突破,以独树一帜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另辟蹊径,在政治历史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下紧紧捍卫着马克思主义的大旗,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精神补给。本文通过介绍阿尔都塞的代表性观点,辩证地分析其理论价值和缺陷,评述阿尔都塞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最终落脚于对我们现实的思考。

【关键词】阿尔都塞;马克思;结构主义;症候阅读法;意识形态

(他)跨越了那么多的生活……经历了个人的、历史的和政治的冒险;以他的思想和他的存在方式、言说方式和教学方式所具有的辐射力和挑战力,显示、感染和影响了那么多的话语、行动和存在,以致于形形色色的最矛盾的阐释也永远不能穷尽他们的源泉。” [i]

德里达在阿尔都塞葬礼上的这段发言,精辟地指明了阿尔都塞在众多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中的独特性价值。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确有无数伟大的理论工作者针砭时弊,直指社会现实提出解决方案,而阿尔都塞的功绩并不取决于解决了多少理论难题,而取决于他探寻问题的果敢精神和独创方式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二战后,西欧工人运动再次陷入低谷,尤其是在苏共“二十大”上,苏共党内展开了对斯大林个人崇拜、极权主义、教条主义等“暴虐行径”的猛烈批判。以此为开端,共产主义发展史上发生了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分裂、中苏论战、匈牙利事件等,引发了人们的强烈反思:社会主义怎么了?马克思主义怎么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吗?在此背景下,阿尔都塞基于对马克思原著的研究,重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

一、“结构主义”和阿尔都塞“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为了论证马克思思想的科学性,阿尔都塞借用当时在法国非常流行的结构主义来重新解释马克思主义。

(一)对“结构主义”的概述

1977年英文版《大英百科全书》对结构主义所下的定义是“对于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生活的模式的研究,研究的重点是现象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现象本身的性质。”

瑞士学者皮亚杰归纳了结构主义的两个一般特点:第一是在任何研究领域里要能找出不向外面寻求解释说明的规律,能够建立起自己说明自己的结构来;第二是实际找出来的结构要能够形式化,变为公式而进行演绎法的推理。[ii]结构主义方法论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三点:其一,强调整体性和层次性;其二,强调非个体性;第三,强调非历史性。[iii]

(二)对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概述

阿尔都塞打起反人本主义的大旗,其理论意图在于揭露西方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思潮与当代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合流的倾向,保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纯洁性”。

从这一意图出发,阿尔都塞重新建构了马克思主义,确立了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框架。第一,重新对马克思著作进行了历史分期,论证了马克思中晚期思想的结构主义特征,并指出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人本学思想是成熟期马克思明确放弃了的。第二,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是结构主义化的辩证法,并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置于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地位。“断裂说”和“多元决定论”是结构主义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第三,指出马克思的历史理论是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结构主义的重建过程,扬弃了历史主义解读历史的范式。第四,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是对以人本学为基础的西方经济学的彻底否定,是经济学科学化的最高体现。第五,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出发,分析和确证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形态与特征,为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开辟了新领域。[iv]

二、对阿尔都塞主要思想的评述

毋庸置疑,阿尔都塞开创了当代法国马克思主义的走向。正如笔者上述所说,阿尔都塞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贡献或许并不在于他的思想解决了多少理论困境,而在于他在思维方式上大胆的创新和突破,以独树一帜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另辟蹊径,在政治历史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下紧紧捍卫着马克思主义的大旗,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精神补给。在此,笔者想通过阿尔都塞几个代表性的观点,分析阿尔都塞思想的贡献,以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

(一)“症候阅读法”的方法论意义

统观阿尔都塞的基本思想,他认为要保卫马克思主义,就必须理解马克思主义。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首先有正确的阅读马克思著作的基本方法。为此他在《保卫马克思》一书中提出了“用总向题的概念去思考某个特定思想整体,我们就能够说出联结思想各成分的典型的系统结构,并进一步发现该思想整体具有的特定内容,我们就能够通过这特定内容去领会该思想各成分的含义”。这里的“总问题”,就是“文章的内容整体性和思想的内在本质”。如何把握这一总问题?要从马克思著作中写在白纸上的“黑字”即表层结构,深入到没有写在白纸的“空白”、“沉默”和“无”即深层结构中,并在两者的结合中,挖掘出“隐藏在思想深处,在思想的深处起作用”或埋藏在原文中的无意识的理论结构。

这种理论将使我们能够正确地认识马克思,对意识形态和科学做出区分,从二者的历史关系中研究它们的区别,从历史过程的连续性中研究认识论断裂的非连续性;它将使我们区分一个词的概念架构,拨开纷繁杂乱的现象表征,直接挖掘到事物最本质的东西。

(二)“意识形态理论”的历史价值

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首先经历了一个1845年断裂前的“意识形态”阶段和1845年断裂后的“科学”阶段。他说:既然我们也置身于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之中,我们就要利用我们的批判和创造去恢复马克思主義真理的活力,也就是说,要同其他的传统观念相决裂。

阿尔都塞的理论遗产中最具价值的是关于科学与意识形态关系的思想,这一思想实际成为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改革开放的理论先导。他认为,“科学”脱胎于“意识形态”,科学的发展要从意识形态中汲取营养。显然这一观点隐喻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按照这一逻辑,社会主义国家在诞生之后,注定是弱小的,但社会主义要发展壮大必然要从资本主义“母体”汲取营养,也就是要汲取资本主义文明创造的一切优秀成果,间接地论证了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的必然性。[v]

三、对阿尔都塞及其思想的辩证思考

(一)理论意义上的辩证思考

1.阿尔都塞理论研究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所起到的促进作用

西方马克思主义作为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其有些理论观点不同于我们所熟知的马克思主义主流观点,但是他们是在西方历史文化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思想进行的探索和理论建构,包含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新变化的考察,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其理论的超越点,对于我们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形态具有重要价值。

阿尔都塞在理论上为苏联的革命发展和当时的民族解放运动作供了合理性诠释,当时党内思想混乱,欧洲各国共产党处于迷茫之中,在党内部产生了对俄国十月革命以来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诸多质疑。阿尔都塞对马克思的著作采取了一种与时俱进的态度,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提出了一系列独创性理论,打破了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理解,对世界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解放思想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阿尔都塞理论的意义是世界性的。

2.阿尔都塞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在部分程度上有歪曲修正的成分

阿尔都塞保卫夹杂着深厚着个人情感因素,他“保卫”为目的,最终个别方面甚至是对马克思的修正。阿尔都塞并没有解决好科学和意识形态、科学和哲学的关系问题,这就使得他没有充分的完成他提出的捍卫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任务。

其实,晚年的阿尔都对也对其某些理论模式进行了深刻的自我批评,他称自己关于认识论断裂的判断陷入了知性思维方式,且犯了理论主义错误,按照把科学和意识形态之间进行思辨上区分的方式,按照简单的和一般的方式,把真理和谬误对立了起来。[vi]在晚期阿尔都塞看来,这本身就不是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描述方式,他原想通过“认识论断裂”来言明和保护马克思的思想免受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侵蚀,但在这种理论主义的倾向中,“最后还是按照科学和非科学的理性主义思想方法来思考这一‘断裂和界定这一‘断裂”。[vii]

(二)实践意义上的辩证思考

单从理论上讲,阿尔都塞“结構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确实不是无懈可击的。事实上,所谓的理论和思想从来不存在绝对的正确性和真理性,即便是马克思主义也是一个变化发展完善以及不断适应新情况新问题的过程。任何一个思想或者理论,只要可以对现实生活有所启发和指引,我们便不可磨灭该理论家的历史作用和思想价值。不管阿尔都塞对马克思的“解读”有多大的片面性,他却不拘泥于某种恒定的理论框架、理论范式、理论构思,给予了我们在方法论上新的指导,引发我们对现实的思考。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传承当仁不让,那么,阿尔都塞的思想对于我们民族的进步有何启迪和借鉴呢?笔者想对当下两个热点问题进行一些浅显的分析。

1.对文化体制改革的启示

在2013年12月22日召开的“首届文化体制改革法律服务研讨会”上,某位知名律师说道:“经济解决今天的问题,政治解决明天的问题,教育解决后天的问题,文化解决一个民族持续发展的问题。”文化的意义已经在当代社会不容忽视,随着物质条件的与日俱增,我们越来越重视文化软实力。而文化体制改革的最大困境就在于文化的传承性。纵观全球,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文化断裂的民族,她文化的一脉相承、源远流长使其在继承传统精髓的同时,也使得封建顽疾根深蒂固,使得求稳惧变的心理较之其他民族异常明显。而文化体制改革的症结就在于,与经济、政治相比,其无法“大刀破斧”。那么,将阿尔都塞“断裂学说”借鉴于在这个问题上,笔者认为,一方面,我们要避免对历史转折点前后文化现象及文化符号的进行人为的尖锐对立,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将文化现象和文化问题充分“解构”,从微小的“点”带动宏观的“面”,降低社会动荡的风险,同时在文化体制改革进程中确实有所为有所不为。

2.对科学创新思维的指导

法国哲学家巴什拉认为,在科学中从来不存在简单进化的问题,科学是通过经常性的革命,始终不断地在突现式的决裂中进行重构,他用大量的科学史实显现科学理论的创新性和第一个伟大的质变。巴什拉说“,即使在某一个别问题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我们也不能掩盖那些真实的决裂和突然的变化。这足以推翻所谓认知发展是连续的观点。”[viii]那么,阿尔都塞解构和断裂的思维体系,对于民族创新问题来说可不可以起到一种指导性的作用呢?中国人的创新型思维具有较大局限,受制于长期应试教育的文化体制,我们在思维意识上的惯性弊端非常明显。如果我们在发展科技创新的道路上,敢于大胆地与过去发生“断裂”,敢于“求破”,敢于“求新”,敢于在“旧”事物的绝对对立面上重新构建,必会对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增添砝码。

四、结语

阿尔都塞是复杂的,他的复杂性,来自于他不同寻常的生活经历和命运结局。他的一生围绕着双重斗争:一方面是激烈的政治理论斗争;另一方面是与自己的精神疾病进行的无望搏斗。政治哲学领域的斗争使他获得了杰出思想家所能获得的声誉、责难和攻击;与自己疾病的斗争却是一场充满悲剧感的“没有记忆的战争”,给他带来的是疯狂、痛苦和羞辱。[ix]

阿尔都塞在马克思主义面临西方乃至整个世界的危机时,秉持着执著的态度,以身作则,以国家的前途命运为己任、以保持自己信仰的纯洁性为精神,一生都在书写不平凡的篇章!阿尔都塞坚持不懈地对马克思著作进行症候式或者断裂式的解读,以“术语”、“概念”、“总问题”这种解构方式,不断地在马克思一生的作品当中寻找一颗永恒纯洁的内核。

阿尔都塞本身的生活和思想就是一部可供无限解读的多义性文本,而阿尔都塞的一生都是一位保卫马克思的钢铁战士。

注释:

[i] Michael Sprinker.阿尔都塞的遗产.第243页

[ii] 皮亚杰,结构主义,商务印书,1984,第2页

[iii] 衣俊卿.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第303页

[iv] 庞晓明.阿尔都塞的理论遗产及其当代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007)

[v] 庞晓明.阿尔都塞的理论遗产及其当代意义[J].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007).

[vi] 阿尔都塞.自我批评论文集[C].杜章智,沈起予,译.台北远流出版社,1990:128.

[vii] 阿尔都塞.自我批评论文集[C].杜章智,沈起予,译.台北远流出版社,1990:138.

[viii] 巴什拉.科学精神的形成:心理分析对客体认识的贡献.巴黎,1938

[ix] 孟登迎.意识形态与主题建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2.

【参考文献】

[1]路易·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M].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路易·阿尔都塞.来日方长——阿尔都塞自传[M].菜鸿滨,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3]衣俊卿.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孟登迎.意识形态与主题建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5]阿尔都塞.自我批评论文集[M].杜章智,沈起予,译.台北远流出版社,1990.

[6]皮亚杰.结构主义[M].商务印书,1984.

[7]巴什拉.科学精神的形成:心理分析对客体认识的贡献[Z].巴黎,1938.

[8]来颖燕.呼吸之间 来日方长[N].深圳特区报,2013-08-09(C3).

[9]庞晓明.阿尔都塞的理论遗产及其当代意义[J].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07).

[10]张一兵.解构之雨:阿尔都塞最后的思想哭泣[J].社会科学报,2010(08).

猜你喜欢
阿尔都塞结构主义意识形态
“走出阿尔都塞”还是“回到阿尔都塞”:学术史效应和思想史研究的辩证
论阿尔都塞对权力问题的反思——从生命政治学的视角考察
浅析阿尔都塞对《资本论》的哲学阅读
结构主义文论回望与再探
《从街角数起的第二棵树》的结构主义解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新闻话语分析与意识形态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
阿尔都塞的镜中自舞
——重读阿尔都塞的《论青年马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