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美中学语文教材编撰的差异性

2014-04-29 15:17张文达
新课程学习·上 2014年4期

摘 要:语文教学作为一个国家的基础教育,关联着该国国民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中国和美国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在语文教学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这一点集体现在教育的手段上,同时也体现在教材的选用上。利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从中美中学语文教材编撰的差异性入手,尝试解读中美语文教育的异曲。

关键词:中美中学语文教育;轮廓解读;差异性分析

进入新世纪以后,改革传统填灌式教育的呼声越来越大。这其中,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语文教育,要求改革的呼声日盛。结合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学语文教材研究和建设工作变得尤为重要。如何编著出适应时代发展特点、结构合理、难度适中的合理教材,正在逐渐成为当下国内中学教育管理工作者共同思考的时代新命题。其中,有些专家发现,可以从对比借鉴中寻找到解决问题的良方。美国中学语文教材正是因此进入了语文拓展教育的跨界视野。

一、中美中学语文教育发展轮廓解读

当下的中学语文教育,强调“多纲多本”,尤其是新的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在题材内容、呈现方式、版面设计等方面都比旧教材有了很大的进步。比较来看,语文教材的编写在中美两国呈现出不一样的发展轮廓。

针对美国而言,该国大概每十年为一个周期,进行一次课程改革。其中,语文课程作为母语课程,一般都会成为改革重点关注区域。其中,语文教材身具特殊的功能性,编改的细节也尤为细腻,特别是在内部结构、编排体系和指导思想上,质量均受到严格把控。由于受到美国教育“分权制”的影响,美国的教材使用选择的是“选用制”,即由各州或学区的教育委员会对市场上的各种教材进行审核,然后提供入选的教科书目录,各中学再根据目录自行选用。语文教材的选用也遵循了这一原则,因而教材种类繁多,吸引力强;内容方面,美国语文教材多采用倡导教育理念和哲学主张的内容,喜欢从生活中选择教材,所以书中会出现园艺、纺织、木工、烹饪等内容,着重在提高学生的问题处理能力、写作能力、交流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等方面,其语言的修辞也是以适度、精准为主。

反观中国的语文教育,过去通俗的说法是国文教育,古代的时候由于跟历史教育、哲学教育等科目混在一起,所以没有专门的教材使用,直到《中学堂国文教科书》的出现,中国才开始使用语文教材。后续经过五个阶段的发展,形成如今的结构综合(体现在拥有选文、练习、助读和知识系统四位一体的体系架构),编辑理念以学生为本,选文内容兼具经典性、时代性、人文性的特点,呈现方式为单元组合方式的特点。

二、中美中学语文教材编撰的差异性分析

由于受到社会文化差异、经济发展水平不一等因素的影响,中美两国的语文教材也呈现除了一定的差异性。比如,中国的教材注重时代性和人文性的展现,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實践能力,兼具人文意义和工具价值;而美国的教材则强调实用技能,重视教学改革,特别注意在教材内容中凸显教育的哲学思想,选择范围也比较宽泛。相较而言,两国的教材选用从结构编排上看,都是以单元作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单位,且都是以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科特点作为单元组合的基本要素,但是不同的是,在目标阶段,中国的语文教材重在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美国的教材则更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与此同时,在教材使用的宽度和自由度上,美国的语文教材要比中国的教材选择度更高一些。

举例来说,上海中学语文教材是根据专题来组织教学单元,内容包括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等三个方面,立足点是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精神需求,强调的是对学生这一主体的关注;而美国波士顿的语文教材则是按照历史划分时代,将时间作为组织教学单元的重要依据,所以从容量上而言,要高于上海的教材。另外从内容模块上而言,上海的教材主要有单元导语、单元学习活动和课文三大部分;而波士顿的教材则是课前导读、课文和练习。在编排体系方面,上海教材按照专题组成单元,单元之间是并联的存在关系,优点是做到了一定程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缺点是科学性和系统性相对缺乏,教学目标容易模糊不清;波士顿教材则按照时代主题来划分单元,有一定的编年顺序,纵向衔接紧密,单元前后是串联的逻辑递进关系,不可随意置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在类型方面,上海教材主要有阅读、写作、口语交流、综合学习等四大板块,各自承担了选文、练习、知识、助读的功能,虽有一定的启发性和人文熏陶,但是板块之间缺乏必要的逻辑联系,科学性较差;波士顿教材则是分为了阅读指导、文学聚焦、文学与生活、背景知识等四个板块,课后阅读、语文实践活动和写作练笔是穿插在四个板块中进行的,没有单列出来,在同样承担了选文、练习、知识、助读的功能的同时,还增强了综合实践活动的针对性训练,兼顾了教材的完整统一和每个单元间的沟通写作,是一种综合型教材的编撰方式。

三、教材编撰的差异性对中美中学语文教育开展的影响

不同的教材编撰方式,直接影响中学语文教育的开展效果。中国的语文教材过度重视知识、技能的功能性和工具性传授,弱化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甚至有时教学目的还会在人文性和工具性之间徘徊不定,让人感觉任务模糊,重点不清。同时,近年来中国语文教材内容有着越编越复杂的趋势,结构经常变化,但是编排体系却没有创新,虽感觉形式万变,但却是表面功夫,整体依然是千篇一律,没有特点;美国语文教材的编撰则不然。它的文学性强、生活气息浓厚、多元文化并存,且非常注重哲学思维的体现,这一点,与中国教材的编撰有很大区别,所以体现在教育成效上,即是美国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性精神比国内学生更为突出。另一方面,还有两个特别的不同之处,一是两国文化的差异性在教材的编撰中也体现的比较明显,那就是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家国天下,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美国的社会文化则注重对个人价值的尊重。这种文化的差异性也表现在了教材编撰当中,所以在选文时中国语文课本中会出现《关汉卿》《廉颇蔺相如列传》等内容;美国语文课本则会出现《富兰克林自传》《普利茅斯农场》等内容。这些教学内容一方面符合中美各自的社会文化特征,易于学生接受;另一方面又能形成强化刺激,强调学生要符合自己的归属性社会文化,接纳各自所强调的不同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二是中国的历史比美国悠久,所以文化的承袭性强;美国是个移民国家,所以文化的多元性强。体现在教材之中亦是如此,比如,美国的教材中会有印第安口头文学、黑人文化和犹太文化等,中国教材则相对单一一些,这一点可能会使中国语文教育的趣味性弱化于美国语文教育。

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是一个国家基础教育的根本。大力推进语文教育,不仅有利于提升个人的文化素养,更有利于提升国家整体国民的综合素质,因此,可以说认真研究语文教育的模式,及时改革教育的弊端,减弱甚至消除落后的语文教育操作问题,实在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

参考文献:

[1]黄晓晓.中美高中语文教材的比较研究:以沪教版《高中语文》与波士顿版《美国语文为例》[J].上海师范大学,2012(4).

[2]陈丽.美国高中历史教科书结构研究:以McGraw-Hill版和Prentice Hall版为例[J].上海师范大学,2010(4).

作者简介:张文达(1990.12—),男,吉林通化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现代汉语教育研究及中国语言文学教育理论等。

(作者单位 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编辑 杨兆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