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云 许万有
摘 要:深化校企合作是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及深化校企合作,既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又要做好校企合作的顶层设计,更好地构建校企合作公共服务平台。校企合作的总原则是发展大局看合作、战略高度谋规划、全国范围促协调。
关键词:政府;校企合作;公共服务平台
当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正在加快构建。这是一项系统工程,中高职衔接、人才成长立交桥构建、加强实践教学等,正分类试点、逐步推进。综观各项探索与研究,深化校企合作是体系建设的关键。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1.法治政策保障
政府在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中的地位,决定了其在构建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体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统筹规划,谋划区域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产业结构调整、企业生产经营和科学技术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已得到社会的高度认同。地方政府必须有意识地将职业教育发展纳入区域经济社会规划中,统筹安排,积极谋划区域职业教育发展。
加强政策制度设计,营造校企合作健康发展良性环境。政策法规是政府进行管理的有效手段。在中央的大力倡导下,河南省出台了校企合作促进法规。通过法规制度来鼓励各方参与校企合作,约束各方的动机、责任和权利,为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创造良性的发展环境。同时,应加强政策的贯彻落实。除对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开展日常服务、过程性检查和特别指导外,还必须形成制度,建立完整而规范的长效评价机制,通过督导、评估,保证校企合作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加强激励引导,提高行业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地方政府必须加大财政投入,整合相关制度安排,采取税收减免、专项基金扶持等政策措施,补偿和减少企业参与成本,有效提升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2.公共服务平台
分析影响深入开展校企合作的因素,有校企信息不畅、政府整合资源不到位等。解决这类问题,以政府为主,构建并运行校企合作公共服务平台,是一种科学而有效的手段。基于网络技术的校企合作公共服务平台,是一种新型管理模式,彰显法制、政策外最有效的手段。
公共服务平台的功能与作用,主要包括信息交流、人才供求、难题招标、技术转让、课题研究、人才培养、人才沟通、岗位分析、经济转型及趋势判断。
公共服务平台的有效实施,必将使校企合作从低层次合作向深层次、紧密合作发展。促使校企双方从自觉行动到法治行动,从松散行动到紧密联合,从单向主动到双向沟通,从信息交流到资源整合,从学生培养、员工培训到校企合作发展。同时,还包括校企合作文化的传承、人才价值的传递、创新精神的传播。
二、顶层设计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的顶层设计,其目的就是深刻分析校企合作的层次、方向、功能与作用,提出高度融合、深入发展的针对性措施。
1.系统分析
一般认为,校企合作就是利用行业企业资源为职业教育服务,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再服务企业、服务社会,达到经济发展、人才辈出的双赢局面。剖析校企合作的现状,我们应以更广的视野、更阔的胸襟进行深度思考、系统分析。
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纵观校企合作。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应把建设新型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重要的突破口,把校企合作摆在很高的位置。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必须坚持产学研有机结合。目前,中国企业创新能力整体还相对薄弱。中国规模以上企业开展科技活动的仅占25%,研究开发支出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0.56%,大中型企业仅为0.71%,只有0.03%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这种情况下,产学研的结合尤为重要。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就是说企业不能脱离“学”和“研”的支持,这种结合不是政策上的平衡,而是现实的必然要求,是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们说,新产品从新工艺入手,经济发展从创新入手,创新驱动从人才培养入手,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从顶层设计入手。
从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角度,剖析校企合作。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最关键的环节就是职业教育如何更好地服务经济、服务社会。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这是一个在智力资源、物质资源、管理资源等方面实现共享的过程。实践教学体系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环节。职业教育要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技能型、技术型人才,必须深化实践教学内涵,探索实践教学新模式,充分借助校企合作的平台。职业院校学生参加企业实践与在职业院校学习交替进行,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还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缩短与行业需要的差距,提高到企业的适应能力。
从创建服务型政府的立场透视校企合作。创造资源很难,但整合资源很容易。在政府推动下,校企双方整合、利用彼此的资源,来共同创造利益,产生双赢的效果。校企合作不只关注职业教育的发展,还应关注双方的发展。站在对方立场考虑合作问题,将促进相互支持,更好地深入开展。分析现有的政策与制度设计,都是以发展职业教育为主线,而实际上行业企业创新技术研发、员工素质提高、产品质量提升等更为迫切,依然需要在校企合作中得以解决。整合物质资源,可以服务本区域校企双方,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整合信息资源,可以服务更大范围及更多层次;整合人力资源,可以产生1+1>2的效果。
2.层次研究
从宏观层面分析政府的职能,从中观层面分析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的合作与发展,从微观层面分析学生培养、员工培训、专业建设及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
划分校企合作层次,就是为了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有的放矢;增添校企合作层次,就是为了选择合作形式的多样性,合作的丰富多彩;研究校企合作层次,就是为了推动校企合作内涵的创新性,提高合作效果的经济效益。
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职业教育的举办主体分为三个层次:国家、省、市县。管理体制是“谁主办,谁管理;谁主办,谁投资”。
根据现有合作效果及合作发展趋势,我们可把校企合作分为三个主要层次。低层次合作——主要解决企业用工和学生技能学习、顶岗实习的问题。这是基于企业生产过程的用工与顶岗实习,合作遵从的是生产规律。中层次合作——解决新工艺应用、企业员工培训、教师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校企双方人员交流。这是基于教育过程和生产过程的人才培养,遵从生产规律、教育规律、法制精神。高层次合作——关注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以服务经济、服务社会民生为双方共同的目标。采取共同开发项目的形式,注重优秀企业或校园文化的传承。这是基于社会民生的经济发展,体现出继续教育思想与终身学习策略。合作精髓是遵从市场规律、教育规律,并跨界思考。
根据合作方的多少,校企合作又分为三个层次。“一对一”层次——这是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合作的主要方式。即一个专业或一个院校合作一个企业。这是因为职业院校和企业都基于自身情况与条件,寻求合适的合作单位。“一对多”层次——即一个专业合作多个企业。这是自由结合的低层次。以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以增加技能训练为目的,多以学生工学交替、顶岗实习为主。处于此层次的校企合作层次低,且表现为职业院校积极性高,参加的多;合作双方实用行动多,方法策略少。“多对多”层次——即多个院校合作多个专业。职教集团是一个小范围的“多对多”模式,但因其松散的合作模式,没有高效、科学的公共服务平台,而有所逊色。建立在政府为主体构建的公共服务平台之上,职教集团将发挥更大作用。
3.目标定位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要校企合作。这是基础,也是体系是否形成的显著标志。校企合作的总原则是:发展大局看合作、战略高度谋规划、全国范围促协调。
校企合作的理想状态是资源共享、市场调节、社会共识。这是校企双方共同努力的目标,也是政府推动合作所期望的最终目标。
对公共服务平台的期待:师生员工参与、校企合作紧密、交流信息通畅、政策严格贯彻、管理机制高效、资助资金到位。
三、统筹谋划服务平台
构建校企合作公共服务平台的目的是解决自由松散结合问题、促进紧密合作、落实优惠政策、整合各类資源。主要手段是依靠政府力量、凭借市场手段、发挥社会智慧。
1.功能作用
以数字化为基础,强化信息资源的共享性。实现校企合作管理信息化,是提高校企合作管理效率的必由之路。
对各类静态教学文件信息、行业企业生产信息、各项产量、产能数据加以统计分析,使其变成动态、规范的资源信息。另外,对社会人才需求信息、技术开发、联合研发、转让等加以科学整理。将这些数据、文字、图像、音视频等不同信息进行数字化存储,通过网络传递到校企合作公共服务平台,可以最大限度地服务于学校师生、行业企业,服务于社会,从而准确、及时、便捷地满足不同群体的人才、产品、技术需求,实现人、财、物等资源的社会共享,无限延长学校专业建设信息和企业产品、技术、品牌的寿命,达到校企双方共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2.结构分析
公共服务平台主要包括管理模块、用户模块、服务模块、共享模块等部分。
管理模块功能包括检查、评估、督促、改进;信息管理功能包括录入、查询、统计、下载、修改;用户模块功能包括注册、浏览、权限设置、登录;共享模块功能包括行业调查、岗位分析、人才能力分解、人才需求分析、跟踪毕业生调查、专业分析、新技术、新工艺应用、专利转让、联合攻关、课题研究、难题招标、在岗培训、学历提升、技能训练、终身教育的贯彻。
3.服务对象
在校园网、企业局域网的基础上,于互联网上构建公共服务平台,集信息、资源、难题招标、成果转化等一系列模块于一身,打造区域经济合作、建设合作、服务合作的新模式。
作为构建主体,地方政府应构建自身的专业网站,在建设多项模块的基础上,共享信息,整合资源。其中校企基本信息、社会信息设计为数据库管理系统。
公共服务平台服务对象包括学校、企业、学生、员工、公众。所有关心职业教育与校企合作的人,都可以浏览信息,下载数据,参与互动,提出建议。
参考文献:
[1]马庆发.中国职业教育研究新进展(2007)[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赵华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
[3]姜大源.职业教育必须有跨界思考[N].人民政协报,2011-01-29.
责编:一 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