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
教材简介:
《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下册第一组课文的第二篇文言文。《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讲述了孔子在路上遇到两个小孩儿在争论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远,什么时候离人近。双方各有根据,坚持己见,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裁决,被两个小孩儿笑话。故事体现了两个小孩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同时也体现了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这篇文言文不仅叙述事情层次清楚,而且还蕴含着引人思考的道理。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地诵读文言文,在诵读的过程中让学生读中释义,读中感悟,既能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又能理解故事的内容,明白文中所讲的道理,做到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读题存疑
1.揭示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文言文(板书课题:两小儿辩日)。指名读一读课题,指导停顿(两小儿/辩日),全班齐读课题。
2.逐字理解。“辩”——争辩、辩论;“日”——太阳。谁能告诉大家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3.学生质疑。两个小孩儿在争辩,他们在争辩太阳的什么呢?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朗读课题,理解课题中的重点字、词,做到提出问题,循序渐进,降低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恐惧,同时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教师范读课文。(语速较慢,停顿恰当,读出韵味儿。“我以日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这是两种相反的观点,都用肯定的语气读;“日初出时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这里说的是根据,有为自己辩护兼驳斥对方的意思,都用反问的语气读;“孔子不能决也”,陈述语气;“我以”、“一儿以”、“此不为”之后,须作停顿;“大如车盖”、“如探汤”要重读;“则如盘盂”、“沧沧凉凉”要轻读。)
设计意图:教师范读课文,语速较慢,便于学生边听边思考;范读课文停顿恰当,语气变化与课文对应,便于把意思表达清楚,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2.初读谈体会。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两个小孩在争论什么?那就请大家自己读一读课文吧!
3.解疑扫障碍。学生认读生字、难字,屏幕显示出字形、字音,部分难读的句子。
4.再读理通顺。采用多种朗读形式(自由读、指名读、同桌对话、齐读)进行练习,使学生能通顺、流利地读好课文。
5.注解明大意。边读课文,边对照课后注释,翻阅资料,自己尝试弄懂句子的意思。
6.交流讲内容。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对句子和词的理解,然后说说课文的内容,讨论不理解的地方。
7.反复诵读课文。小组合作共同感受古文的“韵律美”,从语气声调、停顿、重读等方面进行朗读练习,为深入理解课文铺平道路。
设计意图:文言文的学习,先要读通、读顺、读熟,再求理解、翻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由于有注释的帮助,学生基本上能够读懂,当学生对个别句子的理解不到位时,教师再进行适当的点拨,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机会和条件。
三、理解内容,领悟思想
1.学习词语,突破难点。屏幕显示出全文和重点词,请两名学生一读一译交叉进行。
(1)重点词语。以:认为。去:距离。汤:热水。决:判定。孰:谁。
(2)两个通假字。为:同“谓”,说。知:同“智”,智慧。
2.连接句子,翻译课文。指名学生把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课文的内容。
设计意图:重点词句让学生对照注解或运用工具书来理解,有的多义字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来选择,学生感觉困难的地方教师适当点拨和帮助。
3.小组合作,完成表格。(屏幕显示出表格,要求学生先用原文填写,再试着用现代语言说一说。)
设计意图:一表多填,一举多得,既有读文、译文的检测,又有概括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还有合作创新的体现,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领悟中心。
4.评价人物,领悟思想。
(1)两个小孩一个根据视觉、一个根据触觉来判断,被表面现象所疑惑,得出相反的结论,从这点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从不同角度看同一种事务,会有不同的结论,片面看事物往往不准确。)
(2)两个小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论?(两个小孩好学多思、勤于观察、善于动脑、大胆质疑。)
(3)博学的孔子因为当时科学水平的限制不能解答这个问题,他表示“不能决也”。从这一点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孔子是一个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人。)
(4)孔子这么一个智慧极高、知名度也极高的人,还会遇到解答不了的难题,甚至被他人笑话,对这一点你又有什么感想呢?(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我们要不断学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强不知以为知”。)
5.完成练习,加深巩固。
6.小组交流,拓展知识。
假如你是“孔子”,是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孔子”,你会如何回答这两个小孩的疑问?(分组交流,视学生回答的情况教师再作补充,点到为止,不宜过多纠缠,偏离重点。)
设计意图:在感悟故事蕴含道理时,老师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人物,畅所欲言,在明白道理的基础上突出教学重点,做到有放有收,自然流畅。
四、感情朗读,背诵积累。
1.围绕对话,分角色朗读。
2.流利朗读,熟练背诵。
设计意图: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背诵文言文的方法,让学生边读边理解,熟读成诵,还要让学生运用背诵文言文的方法去积累更多的好词佳句,达到“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的目的。
责任编辑:王天杰endprint
教材简介:
《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下册第一组课文的第二篇文言文。《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讲述了孔子在路上遇到两个小孩儿在争论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远,什么时候离人近。双方各有根据,坚持己见,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裁决,被两个小孩儿笑话。故事体现了两个小孩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同时也体现了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这篇文言文不仅叙述事情层次清楚,而且还蕴含着引人思考的道理。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地诵读文言文,在诵读的过程中让学生读中释义,读中感悟,既能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又能理解故事的内容,明白文中所讲的道理,做到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读题存疑
1.揭示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文言文(板书课题:两小儿辩日)。指名读一读课题,指导停顿(两小儿/辩日),全班齐读课题。
2.逐字理解。“辩”——争辩、辩论;“日”——太阳。谁能告诉大家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3.学生质疑。两个小孩儿在争辩,他们在争辩太阳的什么呢?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朗读课题,理解课题中的重点字、词,做到提出问题,循序渐进,降低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恐惧,同时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教师范读课文。(语速较慢,停顿恰当,读出韵味儿。“我以日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这是两种相反的观点,都用肯定的语气读;“日初出时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这里说的是根据,有为自己辩护兼驳斥对方的意思,都用反问的语气读;“孔子不能决也”,陈述语气;“我以”、“一儿以”、“此不为”之后,须作停顿;“大如车盖”、“如探汤”要重读;“则如盘盂”、“沧沧凉凉”要轻读。)
设计意图:教师范读课文,语速较慢,便于学生边听边思考;范读课文停顿恰当,语气变化与课文对应,便于把意思表达清楚,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2.初读谈体会。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两个小孩在争论什么?那就请大家自己读一读课文吧!
3.解疑扫障碍。学生认读生字、难字,屏幕显示出字形、字音,部分难读的句子。
4.再读理通顺。采用多种朗读形式(自由读、指名读、同桌对话、齐读)进行练习,使学生能通顺、流利地读好课文。
5.注解明大意。边读课文,边对照课后注释,翻阅资料,自己尝试弄懂句子的意思。
6.交流讲内容。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对句子和词的理解,然后说说课文的内容,讨论不理解的地方。
7.反复诵读课文。小组合作共同感受古文的“韵律美”,从语气声调、停顿、重读等方面进行朗读练习,为深入理解课文铺平道路。
设计意图:文言文的学习,先要读通、读顺、读熟,再求理解、翻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由于有注释的帮助,学生基本上能够读懂,当学生对个别句子的理解不到位时,教师再进行适当的点拨,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机会和条件。
三、理解内容,领悟思想
1.学习词语,突破难点。屏幕显示出全文和重点词,请两名学生一读一译交叉进行。
(1)重点词语。以:认为。去:距离。汤:热水。决:判定。孰:谁。
(2)两个通假字。为:同“谓”,说。知:同“智”,智慧。
2.连接句子,翻译课文。指名学生把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课文的内容。
设计意图:重点词句让学生对照注解或运用工具书来理解,有的多义字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来选择,学生感觉困难的地方教师适当点拨和帮助。
3.小组合作,完成表格。(屏幕显示出表格,要求学生先用原文填写,再试着用现代语言说一说。)
设计意图:一表多填,一举多得,既有读文、译文的检测,又有概括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还有合作创新的体现,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领悟中心。
4.评价人物,领悟思想。
(1)两个小孩一个根据视觉、一个根据触觉来判断,被表面现象所疑惑,得出相反的结论,从这点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从不同角度看同一种事务,会有不同的结论,片面看事物往往不准确。)
(2)两个小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论?(两个小孩好学多思、勤于观察、善于动脑、大胆质疑。)
(3)博学的孔子因为当时科学水平的限制不能解答这个问题,他表示“不能决也”。从这一点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孔子是一个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人。)
(4)孔子这么一个智慧极高、知名度也极高的人,还会遇到解答不了的难题,甚至被他人笑话,对这一点你又有什么感想呢?(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我们要不断学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强不知以为知”。)
5.完成练习,加深巩固。
6.小组交流,拓展知识。
假如你是“孔子”,是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孔子”,你会如何回答这两个小孩的疑问?(分组交流,视学生回答的情况教师再作补充,点到为止,不宜过多纠缠,偏离重点。)
设计意图:在感悟故事蕴含道理时,老师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人物,畅所欲言,在明白道理的基础上突出教学重点,做到有放有收,自然流畅。
四、感情朗读,背诵积累。
1.围绕对话,分角色朗读。
2.流利朗读,熟练背诵。
设计意图: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背诵文言文的方法,让学生边读边理解,熟读成诵,还要让学生运用背诵文言文的方法去积累更多的好词佳句,达到“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的目的。
责任编辑:王天杰endprint
教材简介:
《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下册第一组课文的第二篇文言文。《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讲述了孔子在路上遇到两个小孩儿在争论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远,什么时候离人近。双方各有根据,坚持己见,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裁决,被两个小孩儿笑话。故事体现了两个小孩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同时也体现了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这篇文言文不仅叙述事情层次清楚,而且还蕴含着引人思考的道理。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地诵读文言文,在诵读的过程中让学生读中释义,读中感悟,既能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又能理解故事的内容,明白文中所讲的道理,做到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读题存疑
1.揭示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文言文(板书课题:两小儿辩日)。指名读一读课题,指导停顿(两小儿/辩日),全班齐读课题。
2.逐字理解。“辩”——争辩、辩论;“日”——太阳。谁能告诉大家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3.学生质疑。两个小孩儿在争辩,他们在争辩太阳的什么呢?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朗读课题,理解课题中的重点字、词,做到提出问题,循序渐进,降低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恐惧,同时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教师范读课文。(语速较慢,停顿恰当,读出韵味儿。“我以日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这是两种相反的观点,都用肯定的语气读;“日初出时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这里说的是根据,有为自己辩护兼驳斥对方的意思,都用反问的语气读;“孔子不能决也”,陈述语气;“我以”、“一儿以”、“此不为”之后,须作停顿;“大如车盖”、“如探汤”要重读;“则如盘盂”、“沧沧凉凉”要轻读。)
设计意图:教师范读课文,语速较慢,便于学生边听边思考;范读课文停顿恰当,语气变化与课文对应,便于把意思表达清楚,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2.初读谈体会。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两个小孩在争论什么?那就请大家自己读一读课文吧!
3.解疑扫障碍。学生认读生字、难字,屏幕显示出字形、字音,部分难读的句子。
4.再读理通顺。采用多种朗读形式(自由读、指名读、同桌对话、齐读)进行练习,使学生能通顺、流利地读好课文。
5.注解明大意。边读课文,边对照课后注释,翻阅资料,自己尝试弄懂句子的意思。
6.交流讲内容。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对句子和词的理解,然后说说课文的内容,讨论不理解的地方。
7.反复诵读课文。小组合作共同感受古文的“韵律美”,从语气声调、停顿、重读等方面进行朗读练习,为深入理解课文铺平道路。
设计意图:文言文的学习,先要读通、读顺、读熟,再求理解、翻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由于有注释的帮助,学生基本上能够读懂,当学生对个别句子的理解不到位时,教师再进行适当的点拨,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机会和条件。
三、理解内容,领悟思想
1.学习词语,突破难点。屏幕显示出全文和重点词,请两名学生一读一译交叉进行。
(1)重点词语。以:认为。去:距离。汤:热水。决:判定。孰:谁。
(2)两个通假字。为:同“谓”,说。知:同“智”,智慧。
2.连接句子,翻译课文。指名学生把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课文的内容。
设计意图:重点词句让学生对照注解或运用工具书来理解,有的多义字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来选择,学生感觉困难的地方教师适当点拨和帮助。
3.小组合作,完成表格。(屏幕显示出表格,要求学生先用原文填写,再试着用现代语言说一说。)
设计意图:一表多填,一举多得,既有读文、译文的检测,又有概括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还有合作创新的体现,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领悟中心。
4.评价人物,领悟思想。
(1)两个小孩一个根据视觉、一个根据触觉来判断,被表面现象所疑惑,得出相反的结论,从这点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从不同角度看同一种事务,会有不同的结论,片面看事物往往不准确。)
(2)两个小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论?(两个小孩好学多思、勤于观察、善于动脑、大胆质疑。)
(3)博学的孔子因为当时科学水平的限制不能解答这个问题,他表示“不能决也”。从这一点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孔子是一个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人。)
(4)孔子这么一个智慧极高、知名度也极高的人,还会遇到解答不了的难题,甚至被他人笑话,对这一点你又有什么感想呢?(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我们要不断学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强不知以为知”。)
5.完成练习,加深巩固。
6.小组交流,拓展知识。
假如你是“孔子”,是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孔子”,你会如何回答这两个小孩的疑问?(分组交流,视学生回答的情况教师再作补充,点到为止,不宜过多纠缠,偏离重点。)
设计意图:在感悟故事蕴含道理时,老师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人物,畅所欲言,在明白道理的基础上突出教学重点,做到有放有收,自然流畅。
四、感情朗读,背诵积累。
1.围绕对话,分角色朗读。
2.流利朗读,熟练背诵。
设计意图: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背诵文言文的方法,让学生边读边理解,熟读成诵,还要让学生运用背诵文言文的方法去积累更多的好词佳句,达到“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的目的。
责任编辑:王天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