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俊胜
教材简析:
《学弈》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一组课文《文言文两则》中的第一篇。编排这组课文的目的,一是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二是在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学弈》这篇文言文选自《孟子·告子》,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由于学习态度不同,导致结果大不相同的故事,说明了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由于学生对文言文接触不多,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为前提,以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领悟作者所表达的道理,为今后文言文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回顾旧知。师: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在1919年以前基本是使用文言文。你们还记得以前学过的文言文吗?
出示:
(1)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2.指名读,齐读。师:通过朗读,我知道大家一定还记得这两个小故事。那么,在学习这两篇文言文的时候,你感到最有意思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过去所学,从旧知入手,一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二是为接下来文言文的朗读做好铺垫。
3.揭示课题。师:文言文的特点是语言简炼、含义深刻,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学好文言文,对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感悟能力、表达能力等都大有好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学弈》这篇文言文。这篇课文只有5句话,70个字,短小精悍,但其中却蕴含着警示世人的道理。我们来看看文中究竟写了一件什么事?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弈”是指什么?“学弈”是什么意思?(“弈”,本来专指下围棋,“学弈”就是学下围棋。现在所说的“对弈”,就是下棋的意思,已经不限于下围棋了。)
设计意图: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证明,如果学习者了解到新的学习任务同自己后续的学习、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就会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所以,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二、初读感知,读通句子
1.检测预习情况。
出示:
(1)要求认读的字词:弈秋、诲、鸿鹄、弓缴、弗。(指名读,纠错,齐读。)
(2)要求会写的字词:弈秋、惟、鸿鹄、援、弓缴、弗。
师:请你用自己的方法记住要求会写的字词。(听写,反馈。根据学情有针对性地提醒易写错的字词,强化书写。)
2.朗读课文。
(1)范读课文,学生评价。教师归纳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语速要放慢,二是停顿要得当。
(2)自由练读,读准字音,体会停顿与节奏。
(3)再次练读。(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读通读顺。)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评价。
(5)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带动作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设计意图: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因此,在朗读上必须有时和量的保证,让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读通、读顺、读出滋味,感受诵读文言文的乐趣,感悟文言文的特点。
三、精读品悟,体会寓意
1.回顾旧知,归纳学法。师:在学习古诗文的时候,用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句子的意思?(引导学生回顾,小结。)
板书: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查阅辞典展开联想观察插图
2.自主学习,理解句意。
(1)运用板书中所罗列的方法,默读全文,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
(2)小组合作学习,解决学习难点。
(3)学生质疑小组学习中没有解决的问题。
(4)指名说说这个故事,其余学生补充纠正。
(5)学生再次练说故事内容。
设计意图:理解文言文意思,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让学生自觉迁移并运用习得的方法来理解文言文的意思。通过五个小步骤的设计,学生不仅能读懂这则文言文,而且还能学会理解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3.自读思考,体会道理。
(1)师:这篇课文的题目是《学弈》,如果学习期满,让这两人在全国大赛中对弈,结果会是怎样的呢?(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出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2)师:你认为前一个人取胜的原因是什么呢?(找出相关的句子,课件出示,读一读。)
预设一:他学弈时十分专心。
出示: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预设二:他有最好的老师。
出示: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预设三:他很聪明。
出示: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3)师:后一个人也跟随弈秋学习,也很聪明,为什么却“弗若之矣”?(找出相关的句子,课件出示,读一读。)
出示: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4)师:你能简单概括出两人的学习态度吗?(板书:其一人——专心致志,或者聚精会神、一心一意、全神贯注、一丝不苟等;一人——三心二意,或者一心二用、心猿意马、胡思乱想等。)
师:如果他们随伯牙学琴,会怎么样呢?(其一人专心致志,惟伯牙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师:如果他们跟随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孟子学习,会怎么样呢?(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孟子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师:如果他们在我们中间,和我们一起学习,又会怎么样呢?(其一人专心致志,惟老师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5)师:是啊,第一个人无论学什么、做什么,都——(专心致志,或者聚精会神、一心一意、全神贯注、一丝不苟等。)而第二个人,却——(三心二意,或者一心二用、心猿意马、胡思乱想等。)即使不是在想着天鹅,也会在想着其他的事情。
(6)你能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说说学习本文的体会吗?(小组合作交流后发言)
设计意图:一是要多读精讲,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从而明确“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并逐步丰富语文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二是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体验,并通过多种形式,展现学生对课文的“个性化感悟”,促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意。
四、反复诵读,熟读成诵
1.课件出示,将全文按竖行排列,齐读。
2.课件出示,将全文隐去标点,齐读。
3.背诵全文。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的呈现全文,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同时有机地渗透古代文化的渊源及内涵,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五、课外阅读,拓展延伸
师:“专心致志”这个成语,就源自《学弈》这一篇课文。在浩如烟海的古代文学作品中,还有许多这样短小精悍、寓意深刻的有关成语的小故事,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原文读一读,相信你们能看得懂,也会喜欢读。
设计意图:通过推荐,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拓宽视野,加强积累,感受语文乃至文言文的魅力,巩固文言语感和记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责任编辑:王天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