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制度安排是否阻碍农民工市民化:托达罗模型拓展和义乌市实证分析

2014-04-25 07:35黄忠华杜雪君
中国土地科学 2014年7期
关键词:承包地市民化宅基地

黄忠华,杜雪君

(1.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2.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技术创新与企业国际化研究中心,浙江 杭州 310023;3.浙江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农村土地制度安排是否阻碍农民工市民化:托达罗模型拓展和义乌市实证分析

黄忠华1,2,杜雪君3

(1.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2.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技术创新与企业国际化研究中心,浙江 杭州 310023;3.浙江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研究目的:分析农村土地制度安排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机制,并基于拓展的托达罗模型分析和义乌市调研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方法:理论分析和计量检验。研究结果:农村土地制度安排可通过保险效应和环境舒适度效应影响农民工市民化意愿。承包地为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失败提供退路和保险,希望保留承包地的农民工其市民化意愿更高;宅基地和耕地为农民工在农村提供较城市更好的居住工作条件和环境,拥有宅基地和打算返乡种地的农民工则不倾向于市民化。新生代和老一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及其对农村土地态度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论:农村土地制度安排影响农民工市民化意愿,进而影响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和土地集约利用,因此,应重视农村土地制度的合理安排。

土地制度;农民工市民化;土地处置意愿

1 引言

劳动力乡城转移是发展中国家的普遍规律,然而中国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农民工离乡不放土的独特迁移模式对城镇化发展和土地制度稳定构成重大挑战。新型城镇化的本质和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促进农民工市民化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路径。据《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2年中国农民工总规模为26261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达16336万人,然而大部分农民工未实现市民化,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镇化进程[1-2];同时进城农民工城乡两头占地问题突出,影响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土地制度稳定[3]。近年来,政府在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方面做了许多探索,然而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依然没有预期那样顺畅。

农民工市民化是指农民工离开农村到城市就业和生活,融入城市并逐渐转变为市民的过程,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伴随着劳动力和土地要素的重新配置。本文中农村土地制度安排是指对农村承包地和宅基地等土地产权和权属的各种规则。农村土地制度安排与农民工市民化的关系和影响如何,已有研究主要从以下视角进行分析:(1)地权安全性。安全的地权将激励农户对土地的投资和土地上劳动的投入,从而可能减少农户劳动力外出转移[4-5]。(2)土地市场发育。农地市场发育不完善将抑制劳动力的乡城转移,并使农村劳动力乡城转移具有不完全性和短期性[6]。(3)地权诉求。地权诉求即为对土地权益的诉求,不仅包括安全性诉求,也包括对地权收益性和保障性功能的诉求。现阶段农户对收益性诉求更强,部分外出打工农户希望通过农村土地流转来获取收益[7]。(4)土地功能。农村土地不仅具有生产要素功能,也具有财产和社会保障功能[8]。城镇化快速发展使宅基地财产功能日益显现,通过流转将激发这一资本,可为农民工进城提供资本[9]。农村土地制度又承担保险和保障功能,为农民工城市就业失败时提供退路和保障[10]。

然而,农村土地制度安排对农民工市民化影响究竟如何,从多个视角综合研究较少,且缺乏实证检验。因此,本文采用托达罗模型,基于义乌市调研数据和logit模型,从土地保险和环境舒适度效应视角,实证分析农村土地制度安排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

2 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方法

2.1 理论分析

现有研究多用托达罗模型分析劳动力乡城转移行为[10-11],但此模型未深入考虑农村经济社会制度的影响,特别是农村土地制度安排的重要影响[3,12],同时,农民工“离乡不放土” 的迁移模式表明进城农民工不愿放弃农村土地,保留土地能获得一些潜在收益,但这未如托达罗模型预期的那样对迁移产生负影响。因此,本文对托达罗模型进行拓展,增加土地保险功能和环境舒适度差异等变量。农民工比较他们在城市和农村的期望效用(而不再是传统托达罗模型认为的期望收入),如果在城市效用超过农村,农民工就进行乡城转移和市民化。迁移效用包括迁移收入差异、迁移成本和环境舒适度差异3部分。农村土地制度安排对农民工乡城转移的影响包括两方面:(1)土地保险功能,保留农村土地为农民工城市融入失败时提供退路和保障,增加迁移的预期收益;(2)环境舒适度差异,现行福利性的农村土地制度安排为其在农村提供了基本的居住工作条件和环境,而其在城市居住工作环境较差、生活质量较低[13],城乡环境舒适度差异可诱导农民工返乡。

接下来构建理论模型。设代表性农户家庭拥有耕地禀赋A,劳动力禀赋L,投入农业生产的土地禀赋为Ai,投入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禀赋为Li。农业部门的生产函数为(fLi,Ai),土地租金率为r;农户投入非农部门的劳动力为(L-Li),非农就业风险为v,非农部门工资率w。家庭中农民工外出打工,则保留土地带来的保险功能价值为S( Ai, L-Li()与外出劳动力和土地禀赋正相关)。最后假设农民工面临的城乡环境舒适度差异为U,迁移成本为C,则农民工家庭收益函数为:

假定非农工资率w和土地租金率r外生给定,农户最优化问题的一阶条件解为:

与不存在土地保险功能时的一阶条件比较,可得命题1。

命题1:当存在土地保险功能时,农户倾向于在劳动力转移的同时也倾向保留土地。

接下来分析环境舒适度效应。假设农民工城乡环境舒适度差异U可表示为U(H, A,L-Li)=U(uL-Li)-Ur(H, A,L-Li),其中Uu和U(rH, A)分别为农民工在城、乡的环境舒适度,H表示宅基地。假设农民工在城市居住和工作环境舒适度差于农村,即Uu( L-Li)<Ur( H, A, L-Li),劳动配置的一阶条件为:

命题2:当存在城乡居住工作环境舒适度差异时,拥有农村土地的农民工,越不倾向于市民化。

2.2 计量检验方法

进一步建立Ordered Probit模型来检验农村土地制度安排及其他因素对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见式4。

式4中,y为农民工市民化意愿,Land为主要解释变量,即农村土地制度安排的保险效应和环境舒适度效应变量,Xi为一组控制变量,β和γ为估计系数,εi为误差项。

3 数据说明与描述统计

3.1 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经济较发达且外地农民工较多的浙江中部城市义乌市进行调研。采用典型抽样方法调研,2013年1—4月在义乌市农民工聚集的稠城、廿三里、北苑、后宅、稠江和江东6街道发放问卷420份,收回400份,回收率88.8%,剔除部分缺失样本,最终为352份。

从调查情况来看,农民工来源地遍布河南、安徽和江西等17省份,涉及制造业、低端服务业、建筑业等多个职业分布。农民工选择不留、看情况留和要留的比例分别为21%、71%和8%。

3.2 变量说明和数据描述

主要解释变量为土地保险效应(以农民工宅基地有偿退出、外出打工和留城时承包地处置意愿来衡量)和环境舒适度效应(以是否拥有宅基地和打算返乡种地来衡量)。结合现有文献[10]和[14],控制变量选择性别、年龄、婚姻、教育程度、市民化能力(以预期能成为市民来反映)、社会资本(信任周围人)和迁移成本等,变量说明及描述统计见表1。

表1 各变量说明Tab.1 Variables’ description

4 实证结果分析

4.1 基准回归分析结果

使用Stata12软件对式4的回归结果如表2。

首先,不同模型估计结果差异较小,AIC信息准则显示采用Ologit稍优,这是由于其误差设置约束较小。由于多元有序Logit模型系数并不与解释变量的边际效应一致,因此在表2中第4—6列给出影响因素的边际效应。其次,主要解释变量方面,选择宅基地有偿退出的农民工更倾向于留城,然而系数的显著性水平不高,为0.2。外出打工或不返乡时选择保留承包地的农民工更倾向于留城,这是因为他们不愿意放弃承包地这一土地权益,然而其系数的显著性水平不高,分别是0.2和0.4左右,命题1得到验证。拥有宅基地的农民工更不倾向于留城,拥有宅基地比没有宅基地的农民工留城的概率低7.1%左右(-0.043—0.028);打算返乡种地比不打算返乡种地的农民工更不倾向于留城,其留城意愿要低6.7%,表明拥有农村土地禀赋的农民工较不倾向于市民化,由此表明命题2成立。

在控制变量方面,收入对农民工留城意愿影响显著为负,收入越高的农民工越不倾向于留在城里,这是因为他们更想在城市赚钱后返乡过上较好的生活。预期自己能成为市民的农民工更倾向于留在城市,表明留城能力(在城市就业和生活能力)较强的农民工更倾向于留在城市。迁移成本对农民工留城意愿影响为负,铁路距离每增加1000 km,农民工留城概率下降8%。信任对农民工留城意愿显著为正,对别人信任水平越高的农民工越倾向于留在城市,表明社会资本有利于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然而系数显著性水平在oProbit模型中为0.13。其余变量影响不显著。

表2 农民工市民化意愿估计Tab.2 Estimated results of rural migrant labors’ citizenization willingness

进一步对新、老两代农民工进行分组回归,以分析其市民化意愿差异,见表3。承包地保留意愿对老一代农民工影响显著为正,而对新生代农民工影响不显著,表明希望保留承包地的老一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更高,土地保险机制对老一代农民工起作用。拥有宅基地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具有显著负影响,而对老一代农民工的影响则不显著,表明拥有宅基地的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更低,这可能是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强烈感受到城乡居住和工作环境的差异,不愿放弃农村相对较好的居住条件。返乡种地意愿对老一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显著为负,而对新生代农民工影响不显著,表明打算返乡种地的老一代农民工更倾向返乡,这是由于老一代农民工更偏好农村耕作的工作环境和条件。留城能力对新生代与老一代市民化意愿的影响都显著为正,表明留在城市能力越强的农民工更倾向于市民化。迁移成本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影响显著为负,而对老一代农民工的影响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老一代农民工长期在外打工,已与打工地建立了固定联系,对交通成本不太敏感。其余因素影响不显著。

表3 新、老两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Logit模型估计Tab.3 Logit model results of the citizenization willingness between new and old generation of rural migrant labors

4.2 进一步分析

土地处置意愿和农民工市民化意愿间可能存在内生性问题,如希望市民化的农民工同时也倾向于保留承包地,本文进一步采用工具变量来克服这一问题。短期外出打工时承包地处置意愿比长期不返乡时承包地处置意愿对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相对外生,故采用这一短期外出时的承包地处置意愿作为长期不返乡时承包地处置意愿的工具变量,估计结果见表4。外生性检验表明存在内生性问题,工具变量的第一步估计中,短期外出打工时承包地处置意愿的影响都显著为正,采用工具变量估计后,不返乡时承包地处置意愿对农民工市民化意愿显著为正,表明希望保留承包地的农民工更倾向于市民化,土地保险机制在起作用,进一步证明命题1。

进一步比较分析农村土地因素和代际因素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见表5。希望保留承包地的农民工更倾向于市民化,平均要高3.34%,农民工希望带着土地权益进城,表明土地保险机制在起作用。拥有宅基地农民工的市民化意愿更低,平均要低8.56个百分点,这由农民工城乡居住环境效用差异引起,巨大的居住环境差异使得农民工更倾向于留在农村享受较宽敞的宅基地和农房这一福利。新生代与老一代农民工在市民化意愿方面存在差异,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比老一代农民工高5.3%。

表4 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工具变量估计结果Tab.4 Results of the model with instrument variables of the citizenization willingness between new and old rural migrant labors

表5 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影响因素比较Tab.5 Comparison of the impact factors of rural migrant labors’ citizenization willingness

5 结论

本文采用拓展的托达罗分析模型分析农村土地制度安排对农民工市民化影响,并基于义乌市调研数据进行实证,主要发现:农村土地制度安排通过两种机制影响农民工市民化意愿,一是土地保险效应,希望保留承包地的农民工其市民化意愿更高,其原因是保留农村土地可为农民工市民化提供保险,一旦农民工市民化失败,可返乡继续耕作,从而为进城农民工提供后路和保障;二是环境舒适度效应,拥有宅基地和打算返乡种地的农民工更不倾向于市民化,由于福利性的农村土地制度安排为农民工在农村提供了基本的居住工作条件和环境,而其在城市面临较差的居住和工作环境,城乡环境舒适度差异促使进城农民工选择返乡。新生代与老一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方面存在差异,新生代农民工更偏好市民化,他们看重农村土地提供的环境舒适度,而老一代农民工更看重农村土地制度安排所蕴含的保险机制。因此,农村土地制度安排和农民工市民化间的内在联系或是逻辑为:目前的农村土地制度安排不仅可为进城打工农民工提供生存保障和“失业保险”,也为其提供居住和就业环境保障,影响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和效用,最终影响农民工市民化意愿。

尽管农民工市民化决策对农村土地制度安排反应符合个体理性,但对社会而言却并非理性。进城农民工城乡两头占地,使未来城镇化发展代价较大,并对日益紧张的建设用地局面构成严重挑战。城市的高房价和低技能就业使农民工在城市居住工作环境较差,而现行福利和包容性的农村土地制度安排为其在农村提供了较舒适的居住工作环境,从而诱使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返乡,阻碍城镇化进程。破解这一困境的可能思路是:改革农村土地制度,使农民携带可流转的农村土地权益进城,提高农民工进城的资本和能力,同时改善农民工在城市的居住工作环境,为其提供保障房,有效推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References):

[1]陶然,徐志刚. 城市化、农地制度与迁移人口社会保障——一个转轨中发展的大国视角与政策选择[J].经济研究,2005,(12):45 - 56.

[2]黄锟. 城乡二元制度对农民工市民化影响的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3):76 - 81.

[3]汪阳红. “十二五”时期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土地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1,(34):24 - 37.

[4]Mullan K, Grosjean P, Kontoleon A. Land tenure arrangements and rural-urban migration in China[J]. World Development, 2010, 39(1): 123 - 133.

[5]田传浩,方丽. 土地调整与农地租赁市场:基于数量和质量的双重视角[J].经济研究,2013,(1):110 - 121.

[6]Yang T D. China’ s land arrangements and rural labor mobility [J]. China Economic Review, 1997, 8(2): 101 - 115.

[7]黄忠华,杜雪君,虞晓芬. 地权诉求、宅基地流转与农村劳动力转移[J].公共管理学报,2012,(3):51 - 59.

[8]丰雷,蒋妍,叶剑平,等. 中国农村土地调整制度变迁中的农户态度——基于1999~2010年17省份调查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13,(7):44 - 58.

[9]黄忠华,杜雪君. 农户非农化、利益唤醒与宅基地流转:基于浙江农户问卷调查和有序Logit模型[J].中国土地科学,2011,(8):48 - 53.

[10]陈会广. 土地权益在农民工城乡迁移决策中的作用研究——以南京市1062份农民工问卷为分析对象[J].农业经济问题,2012,(7):70 - 77.

[11]Todaro M P. A model of labor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 in developed countrie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9, 59(1): 138 - 143.

[12]谢勇. 外出农民工的土地处置方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江苏省的调研数据[J].中国土地科学,2012,(8):48 - 53.

[13]郑思齐,廖俊平,任荣荣,等. 农民工住房政策与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11,(2):73 - 86.

[14]李强,龙文进. 农民工留城与返乡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9,(2):46 - 66.

(本文责编:仲济香)

Does Rural Land Intuitions Impede Rural Migrant Labors’ Citizenization: An Application of Todaro Model to Yiwu City

HUANG Zhong-hua1,2, DU Xue-jun3
(1.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23, China; 2. Zhejia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Enterprise Internationalization Research Center, Key Research Bas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of Zhejiang Province, Hangzhou 310023, China; 3.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Zhe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23, China)

This study purposes to analyze the impact mechanisms of land institutions on rural migrant labors’citizenization based on the expanded Todaro model with the data set from Yiwu city.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econometric analysis methods were employed.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rural land institutions could impact rural migrant labors’citizenization through insurance effect and environmental amenity effect. Rural migrant labors that want to keep contracted land have higher willingness, as their rural contracted land provides retreat route and insurance. Rural migrant labors with rural residential land or intending to do homeward farming have lower willingness, as their rural residentialand arable land could provide better residential and working environment than cities. The new and old generation rural migrant workers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ir willingness and attitude toward rural land. It is concluded that as rural land institution arrangement affects rural migrant labors’ citizenization willingness, restricting rural migrant labors’citizenization progress and land intensive use, the government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influences of the rural land institutions.

land institution; rural migrant labors’ citizenization; willingness of land transfer

F301.1

A

1001-8158(2014)07-0031-08

2013-08-23

2013-11-1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1373243);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一般项目(Y7100222);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一般项目(LY13G030026)。

黄忠华(1981-),男,浙江绍兴人,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与房地产管理。E-mail:zhonghuahuang2006@aliyun.com

杜雪君(1981-),女,浙江宁波人,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与房地产管理。E-mail:duxuejun@aliyun.com

猜你喜欢
承包地市民化宅基地
县级宅基地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研究
审批宅基地要一户一宅
有户口但无承包地 无权参与收益分配
农民工市民化精准转化的大数据分析
农民工市民化精准转化的大数据分析
承包地有偿退出机制出台
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综述
关于宅基地的几点法律常识
承包地有偿退出机制出台 看你是否符合领取补偿的条件
西藏城郊失地农民市民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