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 朱利
摘要:该文针对软件工程特殊的专业背景和应用性的需求,结合我校开展“计算机组织与结构”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从教学选择、教学环节组织及考核方式等几方面对双语教学的思路和方法进行了探索,其经验对相同专业的其他教师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软件工程专业;计算机组织与结构;双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07-1469-02
目前软件工程是信息领域发展最快的学科分支之一。面对国家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和激烈的人才竞争,更加面向市场需求,改革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加大软件人才培养力度,已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和紧迫任务。为此,我国教育部已经从2001年起,选择了若干高等学校,支持其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并开设本科软件工程专业。我校软件学院就教育部、国家计委批准的首批试办的示范性软件学院。学院利用学校计算机和数学学科的优势,有效地借鉴国内外优秀的管理经验和教学模式,十分注重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根据软件企业的需求,按照工程化、国际化的培养方向,建立复合型软件实用人才的培养模式,加大复合型软件实用人才培养力度。
而《计算机组织与结构》作为计算机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也被列入我院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计划中,但由于软件工程专业自身特点,使得该课程的内容选择和教学目标课时分配等方面都与传统的计算机专业不尽相同,并且由于大部分编程软件都是用英语编写,本专业工作中的参考资料往往也是英文原版资料,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及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更好的应对国际化的趋势,我院针对该课程开展双语教学,为此我们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目前获得了学生的认同,已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本课程在我院是在大三上学期开设本课程,前修课程包括《汇编语言》《数字逻辑与系统设计》,后续课程包括《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等课程。考虑到在此之间,学生已经修完所有英语专业的课程,绝大多数已经通过了国家的英语四六级考试,学生的英语基础相对比较好,具有开展双语教学的基础。所以我们在此选用了国际知名的教材,通过英语课件,英文板书,中文讲授的方式开展双语教学,使学生过渡自然,接受起来比较容易。通过一学期的学习,使得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达到提高自身专业外语水平的目的,进一步提高熟练使用两种语言思考和应用的能力,尽早实现与国际接轨。
1 教材的选择与教学内容的选择
选择合适的教材是双语教学能否取得应有效果的基础。目前计算机学科知识更新块,且最新最前沿的论文都所以英文文章。因此,在进行双语教学是,应该首选国外较著名的原版教材,这些教材不但英文文法规范,而且内容往往很新,能提供很多新的研究动态,同时介绍很多最新的领域成果。另外我们的课程是组成和体系结构,必须对两方面内容并重,但也不是简单的将计算机专业的两门课合在一个学期上而已,它必须要在每一章节中都渗透组成和体系结构的思想,同时由于专业应用不同内容也要有所取舍。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参考若干原版教材后,我们基本选定在William Stallings编写的Computer organization & Architecture — Designing for Performance和 Andrew S. Tanenbaum 編写的Structured Computer Organization这两本教材。从专业角度看,两本书都很不错,对各个知识点涵盖都比较全面,而且对前沿领域知识介绍都比较详尽。但考虑到我们专业的前后课程的设置以及学生的学习习惯,我们最终确定了William Stalling编写的教材,因为它的内容将当代计算机系统性能问题和计算机组成的基本概念与原理紧密联系起来。介绍层次感更强,知识涵盖性比较宽,但是总体难度并不是特别大,而且版本更新非常快,能较好的把握新技术的发展,符合我们专业应用性的要求,同时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当然我们也推荐了Andrew S. Tanenbaum的教材作为参考教材,另外为了方便学生理解,也把白中英主编的计算机组织与结构(第4版)和王爱英主编的计算机组成与结构(第4版)推荐给学生作为中文辅助教材,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机组织与结构所讲述的内容,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的需要。
根据教学大纲以及教学计划的安排,我们对本书所有章节都进行讲授,但内容侧重不同,重点讲授的内容包括:第二部分中Cache存储器章节,第三部分中CPU结构和功能以及指令级并行和超标量处理器章节,第四部分并行处理章节,对于这些章节,除了教材内容讲授,还穿插了例题讲解,实例分析等多种手段来加深学生理解,而其他章节则主要是把教材内容介绍清楚即可。同时根据需要适当的补充相关知识,比如在内部存储器部分,我们就补充了存储器芯片字扩展,位扩展以及字位扩展的方法等,也弥补了学生在考研复习时的盲区。
2 双语教学的组织
首先,双语教学时主讲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制定详细的教案及讲课时的多媒体课件。由于原版教材内容过多,且有的问题论述有些罗嗦,所以必须要在课件准备上多下功夫,课件的准备必须要做到对教材内容进行凝练,且要保证语法正确,条理清楚,内容简洁,形式生动。由于我们这门课很多内容的讲解都是涉及动态过程,所以我们的课件不单单是静态的,更多的是配合必要的动画来展示来细化过程的分解,引起学生的注意加深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的理解,当然这就要求我们开展双语教学的教师不但要自己总结教材还要设计相关动画,备课负担就比较重,但是我们认为只要能提高教学效果的事情就值得下大力气去作。另外由于双语教学时,学生一边还要理解英文课件含义一边要学习专业理论,为了不致于听课时顾此失彼,手忙脚乱,我们建议学生提前将授课的课件打印出来,并以此为依据上课再进行相关笔记,以便达到更好的听课效果。
在授课初期,我们基本都采用中文解释概念和原理,对于遇到专业词汇进行一定的解释说明,采用中文的板书进行解释说明,使学生在英语学习初期不致于产生畏惧心理。待学生对于专业词汇比较熟悉后,我们一方面会采用英文解释专业词汇的方法,另一方面也会在讲课中也会采用以英文为主中文为辅,中英文相结合的板书方式并少量加入英文授课的部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总之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不可操之过急。另外总体来看我们这门课英文授课比例不要太高,因为本门课知识点繁多,内容较抽象,如果英文授课比例过高,学生接受较困难,最终反而可能影响预期的教学效果。
相比预习,我们更重视学生课后的复习情况,因为双语教学的效果,很大程度要取决于学生课后的阅读量,由于在课堂上已由授课老师对讲课内容进行了讲解和归纳,专业词汇也都比较熟悉,相对于预习此时的阅读难度已经大大降低,这时再让学生去阅读英文教材不会感到特别费力,学生的积极性就会随着阅读取得的成就感而大大提高,同时也可对课堂上的知识点进行消化吸收,这样的阅读效果就会更好。
另外为了师生能够更好互动,我们开发了课程网站,將课程的大纲、教学计划、多媒体课件、每一章节的重点专业词汇及其中文含义、难点重点剖析等资料等资料都上传至网站,供学生下载查阅。同时设有留言版,方便学生及时答疑,加强师生交流互动。
3 课后作业与考核方式
课后作业是帮助学生消化所学内容的有效方式,也是教师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对于双语教学更是如此。在“计算机组织与结构”这门课中,我们的作业题目全都是以英文形式给出,要求学生对于简答,论述等题目要求学生使用全英文作答,对于计算,应用等题目中英文作答自选的方式。这样一方面可锻炼学生的英文表达能力,一方面也顾及了重点知识点掌握的要求。
除此之外,我们还经常在各章节学习结束后,让大家以大作业的形式提交与本章知识点相关的英文大作业,内容可以是本章的内容摘要或是行业内自己了解的最近技术动态还可以是自己的学习认识,字数在300-500左右,这样作的目的也是以多样形式培养学生翻译能力以及对科技文献的理解与总结能力,同时还可帮助学生扩大课外阅读量。
双语教学的效果的考核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双语教学也应该从英文阅读以及应用能力,以及本课程知识点掌握两方面入手。所以为了更合理反映学生对两方面知识的掌握情况,我们的最终学习成绩的给定要综合平时成绩以及期末考试卷面成绩给出。平时成绩主要由课后作业,大作业以及课堂和实践课表现组成。而在“计算机组织与结构”课程的期末考试中,试卷采用中英文结合的闭卷考试形式,其中客观题部分,如判断题、填空题、选择题等以英文形式给出要求也是英文作答,重点考察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基本专业词汇的掌握情况,而主观题部分,如简答,计算以及应用题等以中文形式给出,中英文作答均可,重点考察学生对该课程重点难点的掌握及综合应用能力的考察。通过这几年的实践,学生和教师反映这种形式考察比较全面,得出分数也比较客观公正。
4 结束语
对软件工程专业课程实施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面向应用,面向现代,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趋势。它不仅是使学生能更深入的理解本学科核心以及前沿信息,而且还是培养掌握计算机专业技术及具有较高外语运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通过开展“计算机组织与结构”的双语教学,也使教师对新的教学过程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也为今后双语教学的开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双语教学依然还有很多值得继续探索的方面,我们会继续坚持 “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将双语教学持久连续的开展下去,推动教育改革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晨, 朱利. 软件工程专业“计算机组织与结构”教学模式[J].计算机教育, 2011(22):47-49.
[2] 高巍, 宋妍, 李金凤. “计算机科学导论”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J].2009(4):61-62.
[3] 范轶彦,邹汉斌. 面向计算机的专业双语教学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3):761-762.
[4] 韩英, 严诚, 荀启峰. 应用性本科“计算机组成与结构”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计算机教育, 2010(1): 138-140 .
[5] 夏战国, 葛新, 王凯. “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教学方法探讨[J].计算机教育, 2008(6):94-95.
[6] 陈自刚. 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组成原理”与“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设置探讨[J].计算机教育, 2008(6):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