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淑玉
摘要:实训基地建设能够推进校企对接,深化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生产性实训基地同时具备“生产”和“育人”的功能,能够强化实践育人,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培养更好的高技能人才。该文分别从“校中厂”和“厂中校”两种模式上阐述了如何进行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以及建设的成效。
关键词: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中厂;厂中校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07-1463-0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提出要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是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通过建设实训基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学校与社会密切合作,促进大学生在企业实践中学习、在社会实践中学习,提高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训基地建设是专业建设改善教学条件、彰显专业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1]。
生产性实训基地由于其“生产性”特点能够将学校的教学过程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备受学校和企业的关注。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能够推进校企对接,深化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能够将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推进素质教育。积极探索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实训教学基地,系统设计、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推动实践教学改革[2]。
1 “校中厂、厂中校”形式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指导思想
“校中厂、厂中校”形式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依托蚌埠大学科技园,采取校企联合、引企入校等方式进行,通过多样化的合作方式与大学科技园内企业开展“产学研培”工作,加强基地内涵建设,贴近行业发展实际,以推进人才培养工作的改革与创新,提高人才培养工作水平。
2 “校中厂、厂中校”形式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具体措施
1) 构建了“实践基本技能训练、实践综合训练、创新项目训练”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以强化实践能力、设计能力与创新能力为核心,按照“适度调整传统训练内容,着力加强实践教学,积极发展创新项目训练”的思路, 构建了“实践基本技能训练、实践综合训练、创新项目训练”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第一层次:以培养学生实践基本技能为主,使学生能熟练掌握计算机相关技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实践基本技能;第二层次:在熟练掌握计算机相关技能的基础上实施企业项目综合训练,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实战能力,完成由学生向“职业人”的过渡;第三层次:指导学生完成各类生产性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综合应用能力。
2) 构建了“四个合一”的“校中厂”生产性实训基地
“校中厂”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总体设想是建立“四个合一”,即为“工作间与实训室合一”、“教学内容与生产任务合一”、“教学管理与企业运营合一”、“职业教育与企业生产合一” [3]。
①工作间与实训室合一
将企业真实工作环境引入实训室,实训室内布置有岗位职责、管理制度、基地文化等,使学生一进工作室就进入“上班”的状态。
② 教学内容与生产任务合一
与企业联合开设“校企合作班”,将教学内容与生产任务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开发生产性实训项目、设计教学内容、制定实训方案和生产计划,通过一系列项目式、任务式课程,以任务形式驱动学生完成课程学习,任务完成后由企业进行考核。
③ 教学管理与企业运营合一
校企合作制定了生产实习方案、基地文化和基地管理制度。基地文化融企业文化精髓并具有自身特点,由校企双方共同将该文化传播给学生并沿袭下去。基地管理制度主要从权利责任、教学组织、学生管理、生产任务考核、奖惩机制等方面对双方进行规范,以确保实训基地的正常运转和生产性实训的正常开展。
④ 职业教育与企业生产合一
深化“引企入教”,聘请一批企业技术能力强并具备一定教学能力的专家来校作兼职教师,同时选派校内专业课教师辅助教学。通过校外教师的活动将企业文化、职业准则、管理机制、师资等众多要素渗透到职业教育才培养的全过程。同时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基础实施个性化的生产实训,使得学生在校所学知识和技能与现代企业要求相吻合,从而达到“零距离”上岗,“零距离”就业[4]。
3) 构建了“四个对接”的“厂中校”生产性实训基地
“厂中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总体设想是实现“四个对接”,即为“专业与產业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专业教师与企业岗位对接”、“教育与就业对接”。
①专业与产业对接
坚持服务社会发展的原则,深度对接大学科技园内计算机技术相关产业发展需要,动态跟踪和关注产业规划、产业结构,围绕产业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以专业服务企业,助推产业转化升级,形成了“专业——产业——专业”良性循环发展机制,吸纳企业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参与专业建设,实现专业建设与产业接轨,构建计算机技术产学联盟,打造品牌专业。
②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教学过程即生产过程,校企共同制定“实习方案”,明确实习内容,让学生在“生产中学”,生产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突发性的问题,通过解决这些问题不断提高学生实战经验,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锻炼出学生能胜任各种不可遇见变化的能力。
③ 教师与职业岗位对接
“教师对接职业岗位”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企业岗位工作能力,同时能结合企业职业岗位标准来设计实习内容,并实施“工学结合”教学,促进“双能型”教师的培养。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参与教育教学工作,进一步提高了技术理论和工作能力,促进了学习型企业的建立。
④ 教育与就业对接
在实习结束后,由校企双方共同为学生颁发企业实践工作经历证书,对于实习合格的学生将留在实训基地成为企业的员工,加入企业的“人才库”,成为其他企业争相预定的对象,从而实现“教育与就业的对接”。
3 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成效
1)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与蚌埠大学科技园共建“网站建设与推广”生产性实训基地,构建“厂中校”模式,科技园每年将提供不定量的生产任务给学生实训,为学生的实践提供真实的环境与工作任务。同时在蚌埠奥祥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设立了教学课堂,构建“校中厂”模式,为学生实习、教师实践提供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在中央财政支持建设专业项目中由该实训基地建设提炼制作的专业建设典型案例,由于建设特色鲜明,经遴选列入安徽省上报国家专业建设案例。
2)通过实训基地的建设,学生的实践技能大幅度提升。近3年学生参加各类技能大赛获得国家二等奖2名,国家三等奖5名,省级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20名。在基地学习的学生成为企业抢手的“香饽饽”,毕业即就业。
3) 通过企业实践,教师团队社会服务能力得到社会的认可。每年都会给科技园内企业开展培训工作,由教师团队开发的网站深受企业用户喜欢,并由此给基地带来了一定的效益。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Z].2006-11-16.
[2] 韦小双.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独特性分析[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2(9):18-20.
[3] 张源峰.校企互融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构想与实践[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49-52.
[4] 蒙忠,何斯远.“厂中校”合作办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1(12):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