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专业性公司的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模式研究

2014-04-23 00:53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专业性教研院校

韦 清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7)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等性”和“职业性”特点,包含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特性。从20世纪初美国威斯康星州立大学创建的“教学、科研、服务”三位一体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看,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决定了高职院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决定了高职教育与地方区域相依互赢的紧密关系。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0-2015年)中明确提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高职院校的“高等性”与“职业性”如何有效结合,人才培养如何紧密对接地方人才缺口,科学研究如何有效提升区域产业升级与经济转型,社会服务如何提高区域产业发展能力都是现今高职教育领域探讨的重要课题。

社会服务作为高职教育的职能,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职能的延伸,也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最直接体现。国家也高度重视高校的人才和科技的潜在生产力,努力推动高校知识资本转化为与地方区域经济互赢互利的实际生产力。高职院校只有充分发挥好社会服务这一职能,才能有效地将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涵义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校的社会功能和角色,包括人才培养、发展科学技术以及直接为社会服务等。狭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校直接为社会所做的具体服务,如技术服务、决策咨询等。不同类型高校在社会服务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也各不相同,社会服务所承担的任务与内容、服务的空间范畴各有侧重[1]。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与其“职业性”密不可分,具有鲜明的行业性和区域性特征,主要面向区域内的行业及社会提供技术推广、技术培训、技术服务、决策咨询以及文化辐射等,以狭义的社会服务为主。

一、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存在的不足

(一)教师社会服务动力不足

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动力不足,原因主要为三方面。一是教师自身思想认识不足。高职院校教师普遍受传统的“重教学、轻服务”、“重成果、轻应用”的惯性思维影响,很多教师对于为何要做社会服务、如何开展社会服务缺乏正确的认识。多数教师认为社会服务是附带的任务,不属于 “本职工作”,更没有将社会服务与教学、科研联系起来,缺乏参与社会服务的主动性。二是政策导向不明显。虽然目前教师职称评定表里已增加社会服务一栏,但对教师职称评定的实际作用并不大,甚至部分老师填写的社会服务有“充数”之嫌。政府管理部门也还尚未在高校教师资格认证、薪资定级等方面对社会服务做出实质性的激励政策导向。三是企业对教师社会服务支持力度不足。一些企业从实用角度出发,尚不能理解高校教师社会服务对企业带来的潜在利益,没有意识到通过引进和利用好高职教师社会服务实现校企共赢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因而一些企业缺乏对教师社会服务的有力支持,不利于教师在企业社会服务的开展。

(二)教师社会服务能力不强

当前高职院校教师普遍是普通高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或已在高校任教多年,缺乏企业一线工作经验。他们虽然拥有相对丰富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实践操作能力和一线从业技能,存在理论知识与行业、企业的发展相脱节的问题,导致他们的科研项目缺乏实用价值,难以解决生产实际中的难题,难以开展有效的社会服务。此外,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高职院校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再加上科研和职称压力,导致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三)社会服务管理不够规范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管理普遍存在缺乏系统性和规划性的缺点。一般高职院校都将社会服务作为科研系统的一个分支,纳入科研管理部门管理,缺乏独立的、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服务管理部门。科研管理部门单就项目管理一项工作就事务繁多,很容易疏于对社会服务的管理。且大多科研管理部门缺乏有效的社会服务管理经验,因而很难系统地对教师社会服务进行规划、指导、考核与监管,影响了社会服务质量的提升。

(四)社会服务平台建设薄弱

虽然校企合作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多年,但是高校与政府间、高校与行业间、高校与企业间的开放、协同、互赢的合作平台始终没有很好地搭建起来。政府层面,缺乏强有力的财力、政策支持和宏观调控的机制与手段,没有在社会服务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对开展社会服务工作的校企双方也没有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2]。高职院校层面,学校与企业签订的合作项目缺乏长远规划,过于追求项目数量,对于已签订的项目缺乏服务的整体性和连续性,没有形成特色,创出品牌。企业层面,过于追求利益最大化,没有意识到社会服务对企业长远发展的意义,没有让社会服务的教研人员实质性地融入企业技术攻关和技能提升,使得教师难以发挥专业实践技能、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二、高职院校专业性公司的优势

专业性公司是高职院校以优势专业团队为基础,运用专业技术知识开展社会服务,隶属学校的独立法人或非独立法人的知识服务型组织。这说明专业性公司两个特征,一是专业性公司的法人代表必须为学校正式在编人员或是学校拥有股份的公司;二是专业性公司必须依托高职院校专业和专业群,发挥专业特色和优势,开展与专业相关的技术服务。专业性公司有别于单一的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组织模式,它基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这三大职能,是教育、科研、经济协同发展的组织模式。

(一)专业性公司提供了一种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诺贝尔经济奖得主舒尔茨教授说“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的质量,而不是自然资源的丰富贫瘠或者资本存量的多寡。”一个国家和地区创新驱动的核心力量是创新人才,创新人才是建设一个创新型国家的最稀缺资源。而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强调培养创新能力,从学习活动上升到科学研究再升华到创造创新。专业性公司将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效融合,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传统课堂无法提供的“认识——实践”的场所与平台。为广大师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环境和机会,使自己的知识、思想、技术在物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创造力也不断提高和升华[3]。专业性公司依托专业开展社会服务,其开展的技术服务与咨询与所依托专业密切相关。因而,教师可以通过社会服务的开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一方面专业技能有针对性地应用于实践,服务地方区域发展;另一方面通过社会服务实践,获取了更多社会生产实践一线的信息与技术,可以为进一步开展与行业、产业发展前沿问题相关的有较强应用性的科学研究做准备。同时,教师通过专业性公司开展社会服务还可以积累一系列与本专业、行业技能密切相关的实战案例素材,丰富课堂教学。此外,专业性公司可以有意识地带领学生参与社会服务项目,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与行业、产业亲密接触的良好的社会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学习了理论知识之余,更能通过社会实践,灵活运用专业知识,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专业性公司激活了教研人员社会服务能动性

高职院校拥有一批高层次、高技能的专业技能型教研人员,充分调动高职院校广大教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有效地为地方区域发展服务,是高职院校实现跨越式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专业性公司为知识要素和经济要素的结合提供了良好的实施载体,通过专业团队平台搭建,以“公司制”等现代企业制度将人才、技术、知识等要素与管理、资金等要素有效组合,学校提供资源、搭建平台、开拓市场,教研人员开展技术咨询、提供技术服务,以此获取相应的经济回报和社会关注。所获经济收入以技术服务费、差旅补贴等形式发放给参与项目的教研人员,其余经济所得除去管理费外,全部反哺用于专业团队建设,形成专业团队与专业性公司发展的良性互动。教研人员在专业性公司的利益分配中占主导地位,能扭转教研人员之前消极对待社会服务的负面情绪,更好地激发教研人员参与社会服务的积极性。

(三)专业性公司完善了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模式

专业性公司通过将现代公司制运作与专业团队发展相结合,旨在实现教育、科技、经济良性循环发展,是一种互助互赢模式的经济组织。专业性公司将社会服务进行企业项目化管理,将社会服务与横向项目、技术推广、科技成果转化等有效地结合起来,使社会服务管理不再松散化。在专业性公司背景下开展社会服务,教研人员所开展项目可纳入学校横向科研项目进行管理,同时以专业性公司模式开展社会服务容易推广,打造亮点,在地方区域形成影响力,为学校社会服务树旗帜、创品牌。此外,利用公司团队开展服务的专业性公司,也为科研管理推动技术推广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良好平台。

(四)专业性公司搭建了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新平台

专业性公司构建了一个集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与地方区域密切融合的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新平台。高职院校立足优势专业凸显了知识服务性企业的特点,决定了其重视专业内涵发展,关注教育与科技相结合;同时高职院校专业团队的多样化和交叉性,决定了专业性公司服务面的分层性与多元化;公司制决定了专业性公司必须面向社会,瞄准区域经济,讲究经济效益,追求科技与经济的统一。专业性公司社会服务模式,找到了将高职院校、教师、学生、地方区域社会四方发展和谐结合的连接点,它以社会经济建设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点开展人才服务、技术开发、技术推广、技术咨询、技术培训、文化服务等多元分层社会服务,形成为地方区域发展服务的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中心、新兴技术推广与指导中心、决策咨询中心和技术培训中心,构建一个全方位、多模式、规模化的产学研结合的社会服务发展模式(如图1)。

图1 基于专业性公司的社会服务平台

三、基于专业性公司的社会服务模式特征

专业性公司整合高职院校优势专业,通过公司化运营将教育、科技、经济融合一体化,基于专业性公司的社会服务模式有三个显著特征。

一是分层次、多元化。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的重点核心工程,每所高职院校经过多年培育都建立了一批具有本校特色、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优势专业,培养了一支思想和业务良好、特色鲜明、富有活力的教研学术团队。专业性公司正是基于这些专业团队创建的。不同的专业拥有不同的专业技能和服务层面,这奠定了专业性公司开展社会服务的多元化、分层化局面。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全校11个二级学院,79个专业,其中国家重点支持建设的示范专业3个,省优势专业3个,省特色专业11个。基于特色优势专业,学校试点了8家专业性公司,涵盖医学解剖、安全检测、清洁生产、旅游开发、建筑设计、音乐表演、艺术设计、多语翻译等多种领域,服务辐射范围广泛。这些专业性公司不仅有为政府部门牵头合作的项目,如与公安部门合作开展尸体病理解剖、为金华地区规上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检测与咨询等服务;也有为个别企业承接阿拉伯语等小语种翻译、承办企业晚会等小规模服务,服务层次也呈多元化趋势。

二是产、学、研同步。专业性公司社会服务的最大特色就是将教育、科研、经济三者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做到产、学、研同步。专业性公司开展的社会服务围绕着高职院校专业团队建设开展,以专业技能为基础,通过服务不仅提升技能实战经验,同时反哺教学,推动专业内涵建设。教师在对口的社会服务中,能更贴近行业、产业实际,掌握行业、产业新动态,发现存在的问题,更能精准地找到科学研究的突破口,提升科研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专业性公司开展社会服务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影响力,鼓励了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积极性,易形成良性循环。

三是公司制管理,项目化运行。专业性公司以现代公司制运作管理,通过项目经理制将一类社会服务进行整合管理。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性公司为例,某专业性公司所在学院院长为公司经理,统管公司运行,多名专业技术骨干教师为项目经理,每位项目经理带领5-10名专业教师形成一个项目团队,每个团队又指导带领5-10名学生共同参与项目。通过公司制管理,项目化运行,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科研服务的积极性,提高了社会服务管理效率,发挥了高职院校“双师”教师专业技能优势,激发了教师科技研发和社会服务的热情。如金华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几年培育,专业性公司的社会服务范围不仅覆盖金华地区各县市,还辐射全国,并已有多家企业科研服务到款突破百万。

[1]贺修炎,欧阳培城.有高职院校特色的社会服务模式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07(8):4-6.

[2]王成福,邵建东.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工作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12(5):141-143.

[3]李国栋,刘伦钊,张增常,等.以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完善高校创新机制——解读中南大学“学科性公司制”创新理念[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9):147-149.

猜你喜欢
专业性教研院校
气象宣传新闻性和专业性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声博雅徐兆宪 音响零售,品牌+专业性不可或缺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中调协下发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专职人民调解员登记通知
中宇银太陨石鉴定有限责任公司:专业性陨石鉴定机构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