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艳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郑州 450000)
随着世界经济进入全球化时代,各国资本往来越来越频繁,并趋于融合。会计作为服务于企业和资本市场的重要工具,开始面临国际化问题。各国会计准则逐渐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成为会计发展史上的重大趋势之一,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济后果研究成为研究热点。综观现有文献,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对企业盈余管理活动的影响研究是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经济后果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外文献认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可以显著提高企业盈余管理水平。而国内文献的研究结论并不统一。一些学者认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提高了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提高了制造业整体行业的盈余管理水平;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中,公允价值的应用将提高企业盈余管理水平,金融资产的分类和计量成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活动的重要工具,债务重组新准则为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新的选择。另外一些学者认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并没有显著提高央企的盈余管理水平,但是却显著提高了地方国企和民营企业的盈余管理水平;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中,资产减值新准则缩减了企业盈余管理活动的空间,降低了企业盈余管理水平。综上,我国现有文献研究主要集中于会计准则某一具体准则趋同对企业盈余管理活动的影响上,并且研究样本多用2008年度及以前的数据,并未研究我国会计准则总体趋同对企业盈余管理活动的影响,也未研究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对企业盈余管理活动的长期影响效应,更未研究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对企业正向盈余管理活动和负向盈余管理活动的具体影响。故而,本文通过搜集 2001—2006年度和 2008—2013年度上市公司数据,详细研究会计准则整体趋同对企业盈余管理活动的影响,并具体分析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对企业正向盈余管理活动和负向盈余管理活动的影响。
经济后果理论认为会计政策变迁及其选择具有经济后果。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作为会计规则的改变也将具有经济后果。趋同后的会计准则取消资产减值准备转回的规定,会计信息披露更为详细规范,可以降低企业盈余管理活动的空间。但是,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引入了公允价值,提高了会计主观应用水平,为上市公司利用金融资产的确认和计量进行盈余管理创造了条件,扩展了企业盈余管理空间。其中,国有企业更倾向于利用两类金融资产的分类进行盈余管理。从而,新会计准则并未有效遏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所以,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对企业盈余管理活动的影响具有双重作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既可能提高企业盈余管理水平,又可能降低企业盈余管理水平,故而本文提出两个相互对立的假设:
H1a:在其他相同的条件下,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显著提高企业盈余管理活动水平;
H1b:在其他相同的条件下,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显著降低企业盈余管理活动水平。
企业盈余管理活动按照盈余管理的方向可以分为正向盈余管理和负向盈余管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后,企业往往通过费用提前确认、收益递延确认等会计政策影响会计收益,为企业进行正向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而金融资产的初始分类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活动提供了“蓄水池”,企业往往在盈利状况不好的情况下,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处置,以增加企业盈利。He et al.(2011)通过对中国内地所有A股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研究,发现公允价值变化为负的公司通过债务重组来提升利润,揭示了中国公司独特的正向盈余管理动机。 谢德仁(2011)研究发现,我国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在于满足资本市场监管规则,而资本市场监管规则往往要求企业保持一定的利润水平,甚至要求企业的净利润连续几年持续增长,从而我国上市公司往往进行正向盈余管理。综上,本文提出假设H2:
H2:在其他相同条件下,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将显著增加企业正向盈余管理活动。
本文用会计信息“可操控性应计”的绝对值来测量企业盈余管理活动,会计信息的可操控性应计绝对值越高,意味着企业盈余管理程度越高,并将大于零的可操控性应计定为正向可操控性应计,将小于零的可操控性应计定为负向可操控性应计,正向可操控性应计衡量企业的正向盈余管理活动,负向可操控性应计衡量企业的负向盈余管理活动。
本文主要研究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对企业盈余管理活动的影响,因此需要具体分析可操控性应计绝对值、正向可操控性应计和负向可操控性应计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前后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本文通过上述可操控性计量方法,分别计算出会计准则趋同前2001—2006年度和会计准则趋同后2008—2013年度两个阶段的可操控性应计,将其取绝对值,并进一步分为正向可操控性应计和负向可操控性应计,然后对可操控性应计绝对值、正向可操控性应计和负向可操控性应计分别进行差异检验,并用模型(3)进一步进行实证回归检验。
由于2007年度是新会计准则实施的第一年度,属于调整年度,故2007年度的公司样本不包括在内,另外在模型(1)和模型(3)的回归检验中,本文控制了行业固定效应,没有控制年度固定效应,这主要是因为模型(3)中已经有了衡量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前后的指标Post,为了避免回归过程中存在的多重共线性,将不再控制模型的年度固定效应。
本文主要研究变量有:Profit为第i个公司第t年度的营业利润;CFO为第i个公司第t年度的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TA为第i个公司第t年度的营业利润减去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Asset第i个公司第t-1年度年末的总资产;Sales为第i个公司第t年度的营业收入;△REV为第i个公司第t年度的营业收入减去t-1年度的营业收入;PPE为第i个公司第t年度的固定资产净值;Receive为第i个公司第t年度的应收账款净值;△AR为第i个公司第t年度的应收账款净值减去t-1年度的应收账款净值;DA为第i个公司第t年度的可操控性应计;Absda为第i个公司第t年度的可操控性应计绝对值;Positiveda为第i个公司第t年度的正向可操控性应计;Negativeda为第i个公司第t年度的负向可操控性应计;Post哑变量,当样本属于2001—2006年度时,取值为0,当样本属于2008—2013年度时,取值为1。
本文收集2001—2013年度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共22079个样本,剔除变量缺失样本331个,剔除期末总资产、固定资产净值、应收账款净值和营业收入小于或等于零的样本共190个,剔除滞后变量缺失的样本2633个,剔除2007年度样本1379个,剔除金融保险行业样本54个,剔除公司还发行其他类型股票样本1431个,共获取有效样本16061个,其中2001—2006年度样本 5574个,2008—2013年度样本10487个。为了避免样本极值影响统计量的稳健性,本文对变量样本进行上下各1%的缩尾处理。
表1是变量描述性统计表。统计结果显示,各变量分布较为离散,各变量样本的标准差比较大。营业收入样本均值为307,994.60万元,中位数为106,139.94万元,营业收入年平均增长42,577.59万元。营业利润样本均值为18,508.38万元,中位数为6,065.64万元,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的样本均值为20,308.26万元,中位数为6,918.54万元。从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和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比较来看,营业收入在年度递增,但是营业利润的样本均值和中位数都低于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的样本均值和中位数,这一方面说明公司总体现金流量比较充足,但是另一方面也说明公司有可能对营业收入、营业成本或营业利润进行了盈余管理。
表1 描述性统计结果 单位:万元
通过模型(1)和模型(2)的计量方法,我们取得了2001—2006年度和2008—2013年度的可操控性应计,将其取绝对值,并进一步分为正向可操控性应计和负向可操控性应计,将可操控性应计绝对值、正向可操控应计和负向可操控应计进行统计分析,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表2是盈余管理程度的描述性统计表。统计结果显示,公司的正常应计、可操控性应计、可操控性应计绝对值、正向可操控性应计和负向可操控性应计的标准差非常小,说明这些变量的样本分布非常集中。另外在16061个可操控性应计样本中,有9631个样本进行了正向可操控性应计,有6430个样本进行了负向可操控性应计,说明样本中的多数公司倾向于正向盈余管理,增加公司业绩。可操控性应计绝对值和正向可操控性应计的最小值基本接近于零,是由于小数点保留位数的关系,统计显示结果为零。负向可操控性应计的最大值接近于零,也是由于小数点保留位数的关系,统计显示结果为零。正向可操控性应计样本均值为 0.078,中位数为 0.051,负向可操控应计样本均值为-0.074,中位数为-0.045。 从两组样本比较来看,正向可操控性应计的样本均值和中位数的绝对值都大于负向可操控性应计的样本均值和中位数的绝对值,表明公司进行正向盈余管理的程度要高于公司进行负向盈余管理的程度,公司在盈余管理中倾向于正向盈余管理。
本文将 2001—2006年度和 2008—2013年度的可操控性应计绝对值、正向可操控性应计和负向可操控性应计进行均值和中位数差异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
表2 盈余管理程度的描述性统计表
表3 可操控性应计均值和中位数差异分析表
表3是可操控性应计均值和中位数差异分析表。本文首先对2001—2006年度和2008—2013年度两组样本的可操控性应计进行了oneway方差齐性检验,统计结果显示,可操控性应计绝对值、正向可操控性应计和负向可操控性应计两组样本方差检验的F值分别为6.37、24.44和10.35,可操控性应计绝对值、正向可操控性应计和负向可操控性应计都在5%的水平上拒绝了两组样本同方差的假设,故而本文在使用ttest对两组样本的可操控性应计指标进行样本均值差异检验时,都使用非方差齐性样本均值差异分析。此外,本文还对两组样本的可操控性应计进行median中位数差异检验。
从统计结果来看,2001—2006年度可操控性应计绝对值的样本均值和中位数都小于2008—2013年度可操控性应计绝对值的样本均值和中位数,并且样本均值差异检验和中位数差异检验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后,公司进行了更高程度的盈余管理,支持假设H1a。2001—2006年度的正向可操控应计样本均值和中位数都小于2008—2013年度的样本均值和中位数,并且差异检验也都在1%水平上显著,说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后,公司进行了更高程度的正向可操控性应计,支持假设H2。2001—2006年度的负向可操控性应计样本均值和中位数都小于2008—2013年度的负向可操控性应计样本均值和中位数,并且差异检验在1%水平上显著,表明公司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后,显著减少了负向盈余管理。
总之,表3的差异检验结果显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后,可操控性应计绝对值和正向可操控性的样本均值和中位数都显著增大,表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和正向盈余管理程度显著提高;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后,负向可操控性应计的样本均值和中位数也显著增大,表明上市公司不但没有提高负向盈余管理,还显著降低了负向盈余管理水平。
表4 实证结果
表 4 为模型(3)的 white(1980)异方差稳健标准误修正后的实证结果。本文分别用可操控性应计的绝对值、正向可操控性应计和负向可操控性应计对Post进行回归,检验各变量在会计准则趋同前后两个阶段是否存在显著差异。Model1的实证结果显示,可操控性应计的绝对值与Post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0087,说明总体上而言,企业在会计准则趋同后进行了更高程度的盈余管理,这与可操控性应计绝对值样本均值和中位数差异检验的统计结果相一致,支持了假设H1a。Model2的实证结果显示,正向可操控性应计与Post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0178,说明企业在会计准则趋同后进行了更多的正向盈余管理,这一结果与正向可操控性应计样本均值和中位数差异检验的统计结果相一致,支持了假设H2。Model3的实证结果显示,负向可操控性应计与Post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0054,说明会计准则趋同前后,上市公司进行了更多的负向盈余管理,该结果与负向可操控性应计样本均值和中位数差异检验统计结果相矛盾,因此,上市公司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后是提高还是降低了负向盈余管理尚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总之,表4的实证结果显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后,公司进行了更高程度的可操控性应计,并且可操控性应计水平的增加主要是由正向可操控性应计水平增加引起的,支持了假设H1a和H2。
在前文的实证研究中,我们只控制了行业固定效应,并没有控制年度固定效应,只通过Post这一哑变量区分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前后两个阶段,分析了企业盈余管理程度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前后两个阶段的变化。为了避免遗漏年度效应会影响回归检验结果,我们在稳健性测试中,将按照模型(1)和模型(2)的计量方法,按年度计算各个年度的可操控性应计,分析可操控应计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前后阶段的变化。
表5 稳健性检验结果
表5为年度样本回归结果。Model1的实证结果显示,可操控应计绝对值与Post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0222,表明公司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后进行了更高程度的盈余管理,支持了假设H1a。Model2的实证结果显示,正向可操控性应计与post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0385,表明公司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后进行了更多的正向可操控性应计,支持了假设H2。Model3的实证结果显示负向可操控性应计与post负相关,但是并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表明上市公司的负向可操控性应计在会计准则趋同后可能有所下降,却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这一结论表明表4负向可操控性应计的回归结果并不稳健,进一步支持了表3的差异检验结果,表明上市公司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后,可能减少了负向盈余管理水平。总之,表5实证结果表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后,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并倾向于进行正向盈余管理。进一步,表5的实证结果还表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水平的显著提高主要来自于公司正向盈余管理水平的提高。此外,在不剔除2007年度样本的情况下,用2001—2013年度所有年度样本进行实证检验,其研究结果与表5的检验结果相一致,进一步支持了本文的研究结论。鉴于论文篇幅关系,含有2007年度样本的实证结果不再列示。
本文通过搜集 2001—2006年度和2008—2013年度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与企业盈余管理活动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提高了企业总体盈余管理水平,这可能是因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引入了公允价值的应用,提高了会计职业判断和会计估计应用水平,为企业盈余管理行为提供了更大的空间。通过进一步将企业盈余管理分解为正向盈余管理和负向盈余管理,结果发现正向盈余管理活动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后显著提高,而负向盈余管理活动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后则可能有所下降,表明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为企业盈余管理活动提供更大空间的情况下,企业往往进行更多的正向盈余管理活动,用以调增企业盈余,为我国企业正向盈余管理动机提供了有效证据。
[1]Barth.M.E.,Landsman.W.R.,Lang.M.H.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and Accounting Quality[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8,46(03):467-498.
[2]王凡,张建强.06准则背景下非经常性损益对公司盈余的影响[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3,(02):154-160.
[3]张凯文.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分析[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3,2(26):100-103.
[4]毛新,戴德明.会计制度改革、盈余稳健性与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09,(12):38-46.
[5]孙蔓莉,蒋艳霞,毛珊珊.金融资产分类的决定性因素研究[J].会计研究,2010,(07):27-31.
[6]谢海洋.债务重组准则变化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01):110-114.
[7]白露珍.会计准则改革、实际控制人性质与盈余管理[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3,(34):47-51.
[8]郭喜才.新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11):108-117.
[9]Zeff.S.A.The Rise of Economic Consequence [J].The Journal of Accountancy,1978,(12):56-63.
[10]徐经长,曾雪云.公允价值计量与证券利得交易[C].中国会计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3.
[11]何小杨,康冬梅.关于两类金融资产划分动机的实证研究[J].经济经纬,2012,(04):100-104.
[12]吴克平,于富生,黎来芳.新会计准则影响中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吗?[J].上海经济研究 ,2013,(08):51-67.
[13]王玉涛,薛健,陈晓.企业会计选择与盈余管理[J].中国会计评论,2009,(09):255-270.
[14]叶建芳,周兰,李丹蒙,郭琳.管理层动机、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 [J]. 会计研究,2009,(03):25-30.
[15]He.X.,Wong.T.,Young.D.Challenges for Implementation of Fair Value Accounting in Emerging Markets: Evidence from China [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2011,29 (02) : 538-562.
[16]谢德仁.会计准则、资本市场监管规则与盈余管理之遏制:来自上市公司债务重组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11,(03):19-26.
[17]Cohen.D.A.,Dey.A.,lys.T.Z.Realand Accrual-Based Earnings Management in the Pre-and Post-Sarbanes-Oxley Periods [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8,83(03):757-787.
[18]李胜坤.基于股利理论的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制度研究 [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4):63-67.
[19]易冰娜,韩庆兰.论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的融合与发展[J].理论探讨,2012,(04):91-94.
[20]包双叶.经济结构转型、社会利益分配与生产要素配置[J].齐鲁学刊,2012,(02):1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