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哲学
毛泽东的群众观与群众路线工作法的当代意义 汪青松(1)
中国哲学研究方法的中、西视野论析 周炽成(1)
论汉初儒生的思想转向 申 波(1)
方以智以《易》释逍遥析论 叶蓓卿(1)
“新子学”之我见 高华平(1)
论“新子学”的内涵、理念与构架 刘韶军(1)
城镇化进程中县级政府职能重构的对策建议杭 琍 赵连章(2)
完善党员队伍质量建设机制研究 赵枞安(2)
近十年来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研究述评 包心鉴(2)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制度正义性建设 夏红莉(2)
《资本论》对历史无主体的揭秘——从异化概念的双重维度来看 禚丽华 孔 扬(2)
康德理性及其理论—实践二重化理论与哲学繁荣 温纯如(2)
张申府的不平衡的相对价值观 [韩]金周昌(2)
梅洛-庞蒂身体哲学视域中的画家视看问题 何浙丹(2)
“新子学”与中华文化之重构 汤漳平(2)
庄子与尼采的生命美学比照 刘小兵(2)
驳马克思主义是经济决定论 朱士凤(2)
反特权腐败的制度与规则审视——兼评“正人心反腐说” 虞崇胜(3)
中国本土主义的权利理论建构——评夏勇《中国民权哲学》 余少祥(3)
康有为先秦哲学研究二题 魏义霞(3)
从荀子正名理论的文化诠释看先秦名辩思想的社会文化性张美玲 张晓芒 关兴丽(3)
存在之通:庄子“道通为一”的哲学阐明 赵丽端(3)
论社会阶层对秦末政治进程的影响 颜岸青 张金铣(3)
性朴论视野下的儒家教育哲学 邱培彪(3)
中共党史研究应如何规范——从“张冠毛戴”谈起 杨宏雨(4)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视域下民族主义研究的意义 陈明富(4)
协商民主理论的决策合法性构建及其批判 申建林 姚晓强(4)
论中国式民主的民生特色 袁 峰(4)
纯粹直观与异质美学——列维纳斯论直觉、感知与审美 张 中(4)
无限的他者与复数的言语——从海德格尔、列维纳斯到布朗肖 朱玲玲(4)
从理性选择理论视角看罗尔斯原初状态方法的困难 王 嘉(4)
怀特海和华严哲学——从方东美的观点出发 孙 红 宛小平(4)
方以智为什么说西学“拙于言通几”?——论方以智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许苏民(5)
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思考和谋划——重温邓小平关于改革的重要论述 邸乘光(5)
墨西哥独立媒体的产生及其在政治转型中的作用储建国 刘国发(5)
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11—2013年的转载文章看近年来的中国哲学史研究 冯 琳(5)
苏轼《尚书》的诠释学思想 梁丹丹(5)
“观过知仁”说释义——兼论朱子与湖湘学派的论辩 刘 俊(5)
庄子理想生态模式的实现路径及反思 吴冬梅(5)
论“好人现象”中熠射的微善价值 田九霞(5)
创意时代低碳包装的哲学内涵及其发展对策研究张利艳 张 波(5)
谈谈中华文化的精神特质与时代价值——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李孝纯(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形成的基础心理探析 洪跃雄(6)
唐斯的理性人民主理论 陈炳辉 刘华云(6)
20世纪20年代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玄学派挑战的回应朱庆跃 何云峰(6)
“诚”是朱熹学术体系的最高境界——以《大学章句》、《中庸章句》为中心的讨论 乐爱国(6)
关于模态认证主体性验证的考察及批判 吴新民(6)
善观与善游——孟子与庄子视界中的“水” 吴 勇(6)
经济管理
市场经济中程阶段的市场经济再学习 金 碚(1)
反贫困视角下效率与公平的历史归结和中国情结 王荣党(1)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区域发展总体格局演变研究李爱民 孙久文(1)
住房投资的挤出效应检验 程永文 孙 刚 洪世勤(1)
阿拉伯世界重要海上通道探析 张明生(1)
美元“嚣张的特权”分析及展望 段军山 刘 璐(1)
基于成本收益视角的抵押评估风险监管分析 秦开凤(1)
我国货币政策信用传导的区域视角研究胡晓群 沈 琦 郑志国(1)
外商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与华东地区创新能力:1999-2012陈德友(1)
订单不确定下多种零部件供应商协同供应研究金大卫 施 斯 李毅鹏(1)
徽州竹雕产业发展的社会心理学思考 胡华北 陈发俊 (1)
我国建筑节能减排的难点与对策 李佐军 赵西君(2)
环境治理视角下石漠化片区的农业发展蔡志坚 蒋 瞻 杨加猛 钟甫宁(2)
新结构经济学——经济发展理论的再创新 戴长征 张中宁(2)
集聚视角下高速铁路与城市发展 陈建军 郑广建(2)
会计准则、金融监管与顺周期性矫正 董盈厚(2)
皖江城市带创新型城市竞争力研究——基于安徽省城市统计年鉴数据 刘 芳 赵 奎(2)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农业产业链重构研究王振坡 梅 林 王丽艳(3)
农业基础设施供给不足的根源与破解 郭 珍 曾福生(3)
创业投资机构声誉提升中小企业IPO效率研究蓝发钦 陈小朋 曹 敬(3)
生产性文化服务业:我国应重点发展的新兴文化产业杜传忠 王 飞(3)
中国大陆社会性别经济学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庞晓鹏 董晓媛(3)
经典文献中的国家竞争力理论:一个文献综述康 珂 倪鹏飞(3)
基于城市流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联系研究王 磊 吴 也(3)
物流业与其他产业之间联动发展的路径及实证分析——以安徽省为例 黄先军 李亦亮(3)
安徽经济崛起的比较与解析 洪功翔 张兰婷(3)
休闲旅游与区域城镇化互动融合实证研究 刘 云(3)
国产智能手机发展路径研究 汤 飚(3)
关于引导农村土地流转发展农业规模经营的思考姜长云 席凯悦(4)
组织化潜在利润、谈判成本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联合——两种类型联合社的制度生成路径研究 周 振 孔祥智(4)
我国新型城镇化的社会主义属性与品质提升途径研究 梁本凡(4)
区域政策能否重塑中国经济版图: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研究综述余运江 孙斌栋 孙 旭(4)
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政策评价及改进建议 程建华(4)
经济升级版背景下的产业升级路径与对策——以安徽为例 丰志培 刘志迎(4)
银行监管、薪酬激励和风险承担——基于16家上市商业银行数据的实证研究陈 旭 李 娜(4)
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研究 魏长宽(4)
中国体制转型“红利”的积累与有效利用 杨宇立(5)
政府科技经费补贴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研究——以高技术行业面板数据为例 菅 青(5)
滞后还是失衡——我国城市化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思考 赵 祥(5)
城市群创新发展中的产业转移研究——以皖江城市群为例 杨昌辉 周开乐 冯南平(5)
开放式自主创新与实施战略探析 马东景(5)
我国证券市场是否存在羊群效应?——基于上证50指数的实证检验 王 晶(5)
我国证券公司信息隔离墙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季 松 叶蜀君(5)
气候变化的经济学属性与定位 潘家华(6)
“揩油”:农业合作化时期农村生产资料的公有化 赵 胜(6)
林、张政府之争所引申出的认识论问题 马良华(6)
社会融资结构变化对我国金融加速器效应的影响徐亚平 江 璇(6)
中国服务业分行业出口技术复杂度问题研究洪世勤 刘厚俊(6)
产业转移、技术转移及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基于皖江城市带中小企业的实证调查 项桂娥 王剑程(6)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 陈春艳(6)
经济、环境、社会发展与人:从可持续发展观到包容性绿色增长张晓颖(6)
低碳城市评价方法与应用研究 何 钢(6)
法律社会
城镇化进程中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融入——基于环境心理的视角 滕 瀚 黄洪雷(1)
论反腐败进路中的公共财产公开 刘剑文 耿 颖(1)
对复行为犯若干基本问题的检讨 陆诗忠(1)
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的反思和完善 丁国峰(1)
美国执行程序中的“证据开示”制度研究——现状、最新发展及应对策略 张 虎(1)
论我国经济开发区社区治理的发展方向——以天津市滨海新区为例 夏美武 赵军锋(1)
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提升问题及对策研究——以长三角为例 孙友然 焦永纪 张新岭 江 游(2)
论行政执法中的行政协助 关保英(2)
作为行政裁量“法外”依据的新闻舆情 华 健 章志远(2)
论企业共同研发行为的反垄断豁免制度 毕金平(2)
从文本到实践:宪法民生权利透视 吕颖锋 黄子临 王月明(2)
探索构建社会养老保险与社会养老服务协同机制 孙曼娇(2)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负面清单的解读及其推广杨海坤(3)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路径选择的新趋势 李诗然 方小教(3)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监管立法模式选择问题研究 戴传利(3)
“责任危机”视域下的当代大学生社会实践支持体系探究陈 群 马贵侠(3)
弓弦模型:农民工市民化 解 安(4)
安徽医疗改革的发展现状及对全国医疗改革的启示朱庆生 周莉萍(4)
“物权”与“债权”区分的基本成因 冉 昊(4)
论家庭和国家照护个体之责任 蒋 月(4)
论刑事诉讼中配合制约原则与完善 蔡宏图 蒋文玉(4)
论社会动员的实现路径 甘 泉 骆郁廷(4)
公民道德品格培育视角下和谐社会构建 于健慧(4)
建立与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五重现实困境——对湖北十多个县市的实地调查 毛 铖(5)
“农民工市民化”路径及其法制依赖——职业移民立法及其展开 郑尚元(5)
承包权与经营权分离框架下债权性流转经营权人权益保护研究吴兴国(5)
自媒体时代的舆论审判及其因应 张新宇(5)
民事视域下知情同意权的权利基础及规则建构 马 特(5)
男女平等就业:多视角的解读与比较 余秀兰(5)
农村流动人口再城镇化的社会支持探析 刘玉侠 陈翠萍(6)
“入世”对中国银行业法律制度的影响及其完善 张桂红(6)
论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我国网络数字遗产的可继承性 刘智慧(6)
民事赔偿责任优先的理论基础及其法律构建 李明发(6)
我国恐怖活动案件违法所得没收程序探讨 张小玲(6)
北洋政府时期的金融立法与金融发展 王红曼(6)
转型期中国的家庭变迁与家庭政策重构——基于上海的观察与反思 韩央迪(6)
养老支持的“家内”与“家际”视角——基于七省区调查数据 伍海霞(6)
吴景超及其社会思想新探 邹千江(6)
文化传媒
重塑知识生产者形象——公民新闻时代专业记者的再定位 张泉泉(1)
积极搭建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文化平台 邢 军(1)
从文化领导权理论视角看延安《解放日报》改版——兼论“完全党报”范式对当前新闻业的启示陈响园 李丹超(2)
微博公共能量场的构建探析 史 梁 汤书昆 赵 丽(2)
微博用户公共事件参与的因素探索——基于政治效能感与社会资本的分析周 翔 刘 欣 程晓璇(3)
中国食品安全传播的价值取向研究 尹金凤 蔡 骐(3)
徽文化元素的公共艺术价值论 秦 杨(3)
大数据方法与新闻传播创新:从理论定义到操作路线 喻国明(4)
微博舆论导向的话语策略研究 杨家勤(4)
论全媒体语境下的新闻体裁概念 陈寿富(4)
微博舆论中公众情绪形成与传播框架分析——以“临武瓜农之死”为例 焦德武(5)
独立与激励:我国公益广告运行主导者的创设邬盛根 严 密(5)
跨国公司的媒体生态形象研究——以普利策新闻奖(1995—2014)为例 王积龙 李菁文(6)
中西方科技软实力的传播与中国的优化策略——以中美科普影视为例 黄 雯(6)
地域特色视角下文化创意街区设计策略及表达研究陈 刚 郑志元 王 颖(6)
文学教育
老舍与儒家文化 谢昭新(1)
论唐代诗序对文学理论的贡献 潘仁炎 吴振华(1)
托尼·莫里森新作《家》的叙事策略 项玉宏(1)
以赵孟頫为中心的元代陶渊明绘事及其意义 宋 贤(1)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的价值诉求与动力机制 刘春朝 李建春(1)
组织学习能力对知识创新的影响研究辛 宇 郑 鑫 叶明海(1)
中国的“感”、“感物”与日本的“哀”、“物哀”——审美感兴诸范畴的比较分析 王向远(2)
苏轼“活法”说之“行云流水”考论——从苏轼文学作品“意识流”说起 王 进 曾 明(2)
唐代诗人狂者精神论 岳五九 吴怀东(2)
多丽丝·莱辛太空世界中受殖他者的管理与利用 张 琪(2)
从《第七天》看余华小说的生存叙事及其新变 刘郁琪(2)
女权主义作家汤亭亭的社会变革武器 李 静(2)
论《红楼梦》的文学伦理学意义 管先恒(2)
知识价值问题与现代教育转型 沈章明(2)
艾略特意象观与中国古诗意象说之比较研究 刘孝梅(3)
台静农、吴组缃乡土小说的地域书写探析 沈 琳(3)
朱熹《楚辞集注》篇目考察 徐 涓(3)
中国现代妇女问题讨论中的“作家话语” 章 敏(3)
关于辅导员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讨论式教学的思考 鲁 凤(3)
鲍姆嘉通美学的二重性和美学批评 朱立元 曾仲权(4)
随机与混沌——论麦卡锡小说《老无所依》中的蝴蝶效应 张小平(4)
从捷克到法国:米兰·昆德拉的文化身份建构 解 华(4)
基于代际冲突视野下的猪八戒普世形象考察 章杏玲(4)
试论高校辅导员专业伦理构建的理论、原则与路径叶绍灿 李永山 陈 竹(4)
《全元诗》张雨诗集整理评议 彭万隆(5)
《词海评林》与明清之际词谱之演进 王延鹏 鲍 恒(5)
论张恨水的写实追求与新文学作家的批评 王木青(5)
跨文化视角下《天龙八部》中的冲突与融合释读唐 军 吴舒娟(5)
论清代徽商江春及其诗歌创作 朱 雯(5)
自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网络交流新特点与高校宣教网络的优化丁 凯 曹石亚(5)
论桐城诗学史上的姚范与刘大櫆 蒋 寅(6)
中国古代道教题材戏曲繁盛原因探论 伏涤修(6)
《紫色》与灰姑娘童话经典的互文性解读 胡其林(6)
从救赎到飞升——谈萧红与左翼文学的契合与疏离 崔 璨 陈国恩(6)
其他(历史、语言、艺术、统计等)
侵华英军使用所谓“毒气炮”考 江天岳 贾 浩(1)
传承语素与语素义的传承 杨晓黎(1)
音乐干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路径选择 陈 琳 周显宝(3)
论沈铁梅对传统川剧的创新演绎 秦 勤(3)
跨文化交际意图与语境要素的认知激活 旷 战(3)
汉字性质研究方法论——从立论基础单位及其两种观察角度说起 王卫兵(4)
国外科技论文统计与对比分析研究 赵应吉(4)
安徽省大学生创业意愿实证研究 赵 丹 凌 峰(5)
民国时期舞蹈的现代性探究 唐圣菊 季中扬(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