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盛法
摘 要 本文以一节等腰三角形研究课为例,通过剖析本节课得失,提出了提高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实效性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 等腰三角形 小组合作 有效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Thinking on Junior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Group
Cooperative Learning Effectiveness
SUN Shengfa
(Gong'an Zhangtiansi Central School, Jingzhou, Hubei 434324)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ake the section "isosceles" study class for example, by analyzing the pros and cons of this lesson, proposed some advice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junior high school math group cooperation.
Key words isosceles; group cooperation; effective
在当今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掀起了一股合作学习的浪潮,笔者也不例外,合作学习现在几乎是每节课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荆州市效益课堂研讨会上,有幸聆听了松滋市涴市中学丁小艳执教的等腰三角形一课,现在结合丁老师的课谈谈自己的一点感受。
1 结合课例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1.1 等腰三角形设计意图
执教者遵循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整个过程包括“情景导入”、“明确学习目标和重难点”、“理解性质”、“学生交流讨论”、“学生小结”五步,学生要完成一份导学案,保证了每个学生有任务、有目标、有方向。整节课预先时学生先看书,很容易在学案上写下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但是性质2的证明和理解运用是这节课的难点,导学案中先让学生根据折叠填表,感受“三线合一”,再根据操作填空,让学生明白证明性质1的方法有三种,同时让学生知道顶角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底边中线平分顶角且垂直底边,底边上的高平分顶角且平分底边。学生从这个过程中理解“三线合一”,小组再讨论交流性质2的题设和结论(它包含三个命题)。再完成性质应用推理格式的填空,完成从文字语言到符号语言的转化.为后面的推理应用打下基础。
1.2 课堂上表现出的问题
本节课属于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展示课,本节课的重难点是等腰三角形性质的理解和运用。笔者感觉,丁教师把小组合作看作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一声令下,学生就分组开始讨论交流起来,课堂是“热闹非凡”,一个活动接着另一个,让人眼花缭乱;学生也动了起来,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总的来说是一节好课。仔细回想一下我们平时的课堂,就合作学习而言,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往往是老师随便拿个话题,不多加思索,有时学生连任务都还不明确就开始讨论了,满教室都是“嗡嗡嗡”的声音(很多人在讨论自己的话题),几分钟后,老师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但是发言的学生说的并不是小组讨论的结果,而是自己个人的观点看法。有的组只有几个人在讨论,很多组员都是滥竽充数,有的组甚至还没有进入正题就被宣告结束了。这样的小组合作只是形式主义,为了“合作”而合作。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却是东拉西扯,甚至嬉闹说笑,缺乏实效。
2 提高数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的建议
(1)要保障小组合作活动中有效构建知识。本节课前学生根据老师精心设计的导学案(导学案设计流程:课前准备、合作探究、基础达标、应用提升、课堂小结、当堂检测),通过个人独立学习与小组合作交流,每位学生脑子中都有了一定的知识体系,为本节课的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要保障小组合作中学生的均衡发展。要做到均衡发展,首先,建立协同共事的团体。实际上,在竞争环境下,往往是优生积极参与讨论,大胆展示;中等生可有可无,偶尔被安排做些不太费神的展示角色;而差生则是常常被忽视,甚至因为担心影响小组成绩被拒绝参与小组展示。到头来仍然是几个优秀学生在发言,而其他学生并没有参与体验学习的过程。本节课,实际操作中,能够有针对性地对每组提出不同的问题,做出不同的指导。当然,优中差生的这种分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和培训,可逐步调整小组,可把有潜力的中等生放入优胜组刺激其挖掘潜力,可将有感染力,乐于帮助其他同学的优生放到中等组来带动组内成员。其次,是问题的设计和分配。问题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科知识点的设置和学情反馈,一类是教师根据教学重难点设计的问题,一类是学生根据预习提出的问题,两类问题经过汇总筛选后成为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讨论问题。丁老师对学情不了解,不敢采用“组内同质”的构组方式,把程度差不多的学生分到一组。
(3)要保障小组合作中学生有效讨论。实际上,让所有学生参与所有问题的讨论是低效和无意义的。就学生学习情况而言,让优等生讨论低难度的问题,实际是毫无必要的;而让中差生讨论高难度的题目则是在浪费他们的时间和打击他们的自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高度兴趣,并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这种欲望的驱动下,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合作欲望。开放性的问题解法多种多样,结果不唯一,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保证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有发现,有自己的独特理解。同时,这样的问题学生往往考虑得不够全面,个人独立思考会有一定困难,急需要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合作学习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让别人了解自己的平台。在合作交流中,彼此观点不断碰撞,有争议的问题会变得明确,对知识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经过同学们的合作探究、思辩,既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巩固旧知识,又培养了他们创新思维能力。然后,是问题的分配,学生提出的问题,可小组交互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可按学生程度,略微拔高发放。事实上,课堂时间有限,我们并不可能让学生讨论所有的问题,而班级大展示本身就类似于教师的讲解,群学讨论使问题明晰化,再经由小组展示与其他同学分享学习成果,共同受益。也就能兼顾各小组讨论未涉及的重难点。这样的同层次学生讨论并没有太多的弊端,不会让学生无从思考,不会让学生做无用功,能在类比中刺激积极性,能有效调动学生投入讨论展示。每组学生都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都能在课堂上有收获,真正让学生做到一课一得。组内同层次讨论能碰撞思维,班内不同层次展示能在追求创新的基础上兼顾基础。
(4)要保障小组合作中学生有效评价。学生在合作中的参与度和表现常常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评价,特别是中等生,既少有优生那样因为精彩发言而得到的喝彩,也没有差生那样因为明显的违纪行为招来的关注,常常在课堂中处于一种被漠视的情形下。一个笼统的“很好!”或者“不错!”对学生的意义是不大的。小组评价方式很多,许多学校都为班级配备了小黑板,每节课都会为各个小组评分,但这还不够,应具体到个人,重视个体评价,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励学生的个体学习和合作积极性,才能有效保障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5)教师不可放弃主导和调控。小组合作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强调学生间的互助合作,但学生间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教师要做好分工和指导。特别需要给予后进生足够的关注和帮助,他们往往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处于更困难更被动的局面。有时候,不知道该做什么;有时候,面对问题,绞尽脑汁无从下手;还有时候,有独到的发现,却缺少展示的勇气。所以他们更需要来自老师的引导、点拨和鼓励。
参考文献
[1] 宋迎春.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思考.教育学文摘,2013.12(总第106期).
[2] 许楠.基于小组合作学习下的初中数学课题学习的策略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