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社团党建的现状、困境及对策分析

2014-04-21 00:24:12杨丽丽刘俊虹
科教导刊 2014年9期

杨丽丽 刘俊虹

摘 要 在诸多高校学生社团党建实践中,学生社团党支部面临着稳定性和持久性难以保持、支部党员认同度较低、组织生活开展主动性缺乏、双重组织生活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应尽快建立双重管理模式、双重培养机制、双重沟通渠道,完善双重制度建设,促进高校学生社团党支部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 社团党支部 双重管理模式 社团党建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Status, Difficulti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llege

Students' Community Party Building

YANG Lili[1], LIU Junhong[2]

([1] Publicity Department, Zhongnan Hospital of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1;

[2] Department of Retired Work, Zhongnan Hospital of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1)

Abstract In many college student organizations on Party building, the Party branches face many difficulties, such as the lack of stability, durability, and initiative in regular Organization activity in the Party, a low degree of recognition of Party members, a dual organizational life, and so on.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we should establish dual training system, dual communication channels,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of dual system as soon as possible, and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Party branches in college student organizations.

Key words Party branch in college student organization; dual management model; Party building in college student organization

本文梳理高校学生“社团党建”理论研究现状,总结高校学生“社团党建”实践面临的困境,探索高校学生社团党支部走出困境的对策,以促进高校学生社团党支部的良性发展。

1 高校学生社团党支部建设的理论研究现状

在对中国期刊网1980年至2011年6月的文章进行模糊搜索中,以“社团党建”为主题的文章共有245条,以“党建进社团”为主题的文章共有34条。除去二者交叉部分、以社会型社团党建、学生党员培养与发展等为内容的文章,与高校学生“社团党建”相关的文章共68条①。

在这些文章中,37篇探析“社团党建”的创新机制,占54.41%。文章指出了学生“社团党建”的指导原则为“实践第一、积极稳妥、分类指导、重在建设”; ②实现途径为“师生齐管、统筹监督,试点支撑、精品先行,社团推优、建立支部,统一指导、学习互助,立足实践、服务社会,以老带新、平稳交替,奖励先进、树立典型”;③组建方式为“联合组建、延伸组建和临时组建”。④

23篇文章阐释新形势下“社团党建”的迫切性及重要性,占33.82%。文章认为,国内外形势的复杂多变给高校党建工作带来了考验;学分制的普遍运用使传统以班团为支部的党建模式无力覆盖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元价值观念在社团实践中的渗透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课题。推进高校“社团党建”工作,有利于应对新形势的变化、扩大党的思想领导的覆盖力度,对做好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7篇文章阐述“社团党建”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占10.29%。文章指出,“社团党建”存在的问题有:职能定位模糊;双重组织生活问题;社团党建与社团建设关系的处理;社团会员流动频繁与党组织相对稳定的矛盾。

上述论述可知,高校学生“社团党建”的理论研究,注重研究其创新机制,探讨其重要性及积极意义。对“社团党建”实践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分析较少,且鲜有明确的解决方法。当前理论研究的不足,使得“社团党建”实践面临着诸多困境。

2 高校学生社团党支部建设实践及其发展困境

不少高校创新党建新机制,尝试“社团党建”这一实践路径:建立临时党支部,如清华大学志愿服务临时党支部;⑤组建流动党支部,如北京外国语大学出国出境党员流动党支部;⑥设立社团正式党支部,如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博采辩论社党支部;成立“红色社团”,如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政治理论研究社;⑦鼓励党员加入社团,加强党员对社团活动的监督,推动“社团党建”,⑧如辽宁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上述实践代表着“社团党建”工作的不同实现路径。临时党支部、流动党支部、红色社团党支部等具有临时性和专门性的特征,很难适应多数社团的需要。在社团中建立正式党支部,并辅以相对完善的制度,有利于党组织对社团的长远领导,也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广泛覆盖。本文基于社团中建立正式党支部的实践,在对博采辩论社党支部深入考察的基础上,探讨高校学生基层社团党支部面临的困境如下:

2.1 稳定性和持久性很难保持

党支部的稳定性与社团成员的流动性存在矛盾。高校学生社团基于共同爱好自发成立,其准入和退出门槛较低,成员流动性强。党支部则要求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正式党员才能成立,社团中党员的流动会影响党支部的稳定,甚至直接影响着党支部的存亡。同时,社团党支部的持久性也有赖于社团党员的新老交替。但党员从积极分子到预备党员再到转正,至少需要三年时间。社团成员中存在着“大一进、大二退、大三留几个”的情况,相对较短的社团经历,使社团党员的正常继替存在问题。

2.2 支部成员在社团中认同度较低

据博采辩论社负责人说,由于“社团党建”实践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加之社团成员专业、年级不同,沟通联系较少,不少成员对“社团党建”情况并不了解。同时,社团的评价机制与党员的评价机制不同。在不同的评价机制下,一名好的党员不一定具备有些普通社团成员具备的特长,不一定在社团的各项活动中起关键作用和拥有较大的影响力。

2.3 支部组织生活开展主动性缺乏

在基层社团党支部中,存在着组织生活开展主动性缺乏的情况。以博采辩论社党支部为例,辩论赛前后,主要辩手及后勤保障人员聚在一起商量对策,应对比赛,其他时间则聚少离多,开展组织生活也就很难谈起。当然,为完成上级党委交给的任务,支部开展过科学发展观、我和我的祖国等特色党日活动,但被动完成任务的情况较为突出,主动性有待提高。

2.4 支部成员面临双重组织生活问题

在基层建立社团党支部后,社团党员既是传统班级党支部的一员,又是社团党支部的一员,作为双重支部的成员,既要参加班级党组织生活,又要参加社团党组织生活。在具体实践中,可能会出现组织生活内容重复、使社团党员疲于应付,从而流于形式,影响工作效率和社团党员参加组织生活积极性的情况。

3 高校学生基层社团党支部的发展对策

为走出“社团党建”实践面临的困境,应尽快建立双重管理模式、双重培养机制、双重沟通渠道,完善双重制度建设,加强对“社团党建”工作的分类管理和指导,以学生党建工作促进学生社团工作,更好地发挥学生社团在建设和谐校园、开展思想教育、凝聚青年学生、促进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3.1 双重管理模式

双重管理模式是针对具有不同社团管理方式的社团党支部,在党支部职能定位、社团党员组织关系归属等问题上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

目前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一般分“统一管理”和“分级挂靠”两种。前者受学校团委的统一领导,社团规模相对较大,成员分布较为广泛,组织关系转入转出工作量较大,可采取“双重支部”的管理模式,将党组织关系放在原有的院系和班团,承认其双重身份,依照“组织生活归社团、其他权责归院系”的原则,对党员所在的不同党支部的权责做明确的区分。后者挂靠在院系,受院系团委的领导,可根据班级、年级或专业的划分在社团中建立党支部,采取“单一支部”的管理模式,将组织关系转入社团党支部,解决社团党员的双重身份问题,行使支部对社团党员各项工作的领导。

3.2 双重制度建设

建立适应于社团发展及社团党支部建设的双重制度。不仅需要《社团章程》、《社团成员考评实施办法》等适宜于社团发展的制度,还需要有《社团共青团员民主评议细则》、《社团党员民主组织生活实施办法》等适合于“社团党建”方面的制度,且二者并不完全独立。如:对于“单一支部”管理模式的党支部,《社团章程》需考虑社团党支部稳定性的需要,规定退团门槛,可按“退团不退支部”来管理;发展党员时,考虑要发展的党员数额在各个年级的合理分配等。对于“双重支部”管理模式的社团党支部,因团员或党员的活跃程度,影响到其所在院系党支部的党员发展或党员考核,需考虑如何与院系对接,用制度保障社团党员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

3.3 双重培养机制

双重培养机制是指有意识地把学生社团骨干培养成为党员,把社团支部党员中的优秀分子培养成为学生社团负责人的良性循环机制。社团负责人是社团中的“意见领袖”。社团党支部要重视对他们的培养,使其尽快成长为合格的共产党员,并通过他们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提高社团党支部在社团工作中的影响力,指导他们紧密结合社团工作实际,开展有特色的社团党组织生活,提高社团党组织生活的质量。对于社团党支部中的党员,要指导他们积极参与社团事务、鼓励他们民主参加社团竞选、成为社团中的骨干分子,并通过他们管理和引导社团工作,进一步提升社团党员的认同度和影响力,更好地在社团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4 双重沟通渠道

双重沟通渠道是指坚持人际沟通渠道与网络媒体沟通渠道相结合的沟通交流方式。社团党支部一方面可以通过例会、社团活动等人际沟通渠道加强社团成员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建立网络QQ群、网络群共享、网络邮箱三位一体的网络沟通渠道。利用QQ群开展组织生活,并将其列为党员考评的一项重要指标,制定相应的奖惩方案,保证社团党组织生活的顺利开展;利用群共享发布党支部的相关制度、文件,公示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名单等;利用网络邮箱接收组织内部成员的各项意见、建议,便于社团成员实践民主监督权利。同时,“逐步建立起网络监督管理和评价系统,定期对学生党员的表现进行评估并公开,从而督促和指导他们做得更好。”⑨

注释

① “社团党建”理论综述1篇,占1.48%,未包含在文中分析的三类中。

②③黄永新.大学生党建工作进社团的探索.当代青年研究,2009(3):57-58.

④ 韩玫,姜雅净.高校学生社团中开展党建工作探析.理论建设,2007(3):55.

⑤ 单庆.以改革创新精神 做好高校党建和党建宣传工作——部分部属高校党建宣传工作座谈会发言摘登.党建,2011(1):61.

⑥ 单庆.以改革创新精神 做好高校党建和党建宣传工作——部分部属高校党建宣传工作座谈会发言摘登.党建,2011(1):62.

⑦ 吴文辉,宋丹萍.大学生党建三进工作新途径探索.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9(3):73.

⑧ 孙兆姝,冯丹枫等.实施“五进工程”,创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新模式.科教新报,2010(41):35.

⑨ 徐爱群.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创新与发展.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S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