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转换须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2014-04-21 23:13贾英儒
科教导刊 2014年9期
关键词:研究范式关系思想政治教育

贾英儒

摘 要 研究方式转换是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必要前提,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顺应社会发展、彰显时代特色、实现内在价值的有效选择。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科学转换,应立足社会环境新变化及党和国家新要求,妥善处理好“变”与“不变”、“创新”与“复归”、“发展”与“代价”、“正确”与“错误”、“现代”与“传统”、“理论”与“实践”、“集体”与“个人”、“主体”与“客体”等关系。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范式 关系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Some Relations Should be Handled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aradigm Shift

JIA Yingru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24)

Abstract Study mode conversion is a necessary prerequisit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isciplines to deepe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meet the social development, highligh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to achieve effective choice intrinsic valu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promote scientific research paradigm conversion, should be based on the new changes in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nd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the Party and state, properly handle the "change" and "change", "innovation" and "Return", "development" and "price" "right" and "wrong", "modern" and "traditional", "theory" and "practice", "collective" and "individual", "subject" and "object" and other relationships.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aradigm; relation

研究范式是一门学科共同体成员所共有的学术理念、研究传统、理论框架、研究方式、话语体系,①是该学科为人们所认可、遵循、持用的学术研究的范例或模式,是一门学科得以形成和发展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共同体对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基础性、前提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所持有的相同或相近的信念和看法。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式转换,是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必要前提,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顺应社会发展、彰显时代特色、实现内在价值的有效选择。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变革、社会结构变动、利益格局调整,不同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纷纷出现,这些都有力增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活力,但也促使社会价值理念乃至整个意识形态领域的多元化发展,并由此形成了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和挑战。因此,我们认为,合理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转换,须立足社会环境新变化及党和国家新要求,妥善处理好如下几对关系:

“变”与“不变”的关系。范式转换意味着旧有体制的变革、弊端机制的革除、陈旧观念的改变以及矛盾和问题的解决,当然在指导思想、根本原则和成功经验等问题上还是一个继承和发扬的过程。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过程中,简单放弃旧有范式而转向另一个范式是不可取的。应该在推动转换的同时,注意不该转换的部分,也就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所坚持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根本任务以及学科建立30年来的成功案例和宝贵经验。此外,我们还必须采取新对策解决社会呈现出的新问题、新挑战,那么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破除体制机制弊端、转变陈旧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改良落后的实践方法、行为方式,为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提供思想引领和行为准则。

“创新”与“复归”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转换说到底是为了学科更好的前进。为此,既要破除方向性障碍、注入发展的动力,也要在前进中不断增加学科创新的活力,还要“培养社会主义政治思想品德、塑造社会主义理想人格、引导人们产生积极的行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深化思想认识、拓展理论视野。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转换过程中也有“复归”的方面。这种复归具有“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本质特点。无论学界对于范式转换的研究存在多少种不同的争论,应该看到的是,这些观点和见解都没有完全忽视马克思主义根本指导思想的地位。既复归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又高度发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既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视野,又贯彻了党中央的最高指示和会议精神;既解决了国家和社会的现实问题,又重塑了中国共产党的威信和形象。在学术理论不断创新的同时,本源精神的共识性,不仅发挥着修葺补损的作用,更使我们在国际环境复杂、社会问题严重的今天,能在根本问题上保持高度统一和长期稳定。

“发展”与“代价” 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转换是为了学科能够适应时代潮流的发展和进步。当旧有的范式面对新问题、新矛盾表现出无法解释的现象时,范式转换就意味着学科的完善和发展。对旧有范式的扬弃选择,就是继承和超越的过程,也只有这样才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进步。但是我们绝不能盲目地提倡范式转换,却忽略了发展是一把“双刃剑”。范式转换意味着一个学科的全面重建,这也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趋势。然而,如此彻底的学科变革,必定会带来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推翻原有的学科范式所产生的代价。在我们肯定发展带来了巨大成果的同时,也必须承认发展总会有代价,但不能因此为种种负面问题开脱,我们认识到代价存在的必然性,是为了正确地看待、防范代价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尽可能地减少失误、降低代价。研究角度多样化,研究角度决定研究视野,多方位、全方面的理论研究是我们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转换的前提;研究过程科学化,辩证的看待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代价,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缓解代价带来的社会压力和现实问题,是我们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转换应该坚持的原则。

“正确”与“错误” 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既是为了推动学科的发展,也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和解决日益突显的社会矛盾。然而范式转换的目标和形式是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有着其内在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那么如何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转换的同时认识到可能出现的错误,是我们在研究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我国社会问题的现状是贫富差距带来的各个利益群体间的冲突,其本质则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博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不可替代的责任和历史性的任务,此时不仅面临着西方强国意识形态入侵的外部严峻挑战,更要解决政府丧失威信、社会利益分化、公民道德缺失的内部问题。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挑战与机遇并存,压力和希冀同在,只有正确选择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转换的方向,才能让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生命线”作用,引领正确的社会思潮,既遵循历史发展规律又体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现代”与“传统” 的关系。在范式转换中需要确立现代新思维,即一种适应时代潮流与社会发展趋势的现代新思维,反之则会赶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而且会使范式转换本身出现问题。思想的本质就是自由的,而限制我们思想的只能是我们的思想。我们对世界规律的把握受限于得来的经验,这样的模式本身就是对人思想的禁锢。我们对客体的认识源于前人的告知,只有经过思维模式的转换,才能实现由认识到认清的转变,达到思想解放、开阔视野的目的。整体来看,长期以来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建立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带有革命和抗争色彩,主体客体目标明确,方式单一。着眼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思想政治教育要想与时俱进,就需要在思维模式上彰显时代性。而现代思维应该是适应经济发展为中心,寻求社会互动、加强社会交流。

“理论”与“实践” 的关系。马克思曾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②实践是理论的基础,是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对理论起决定作用。理论所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事物的共性。而客观事物是千差万别的,有着生动的、丰富的个性,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因此,必须运用理论,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把理论和活生生的具体事物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统一。因此,理论一定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以符合变化了的客观情况,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历史的统一。那么,想要正确的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转换,就要求我们在讨论学术问题时不能脱离实践,否则,只会将思想政治教育置于空洞教条的理论。

“集体”与“个人” 的关系。个人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并具有不同的社会地位、才能和作用的个体的自然人;而集体,则是指以某种共同目的或任务联系、结合的人群的集合体。在学术界,存在着一个十分特殊的“集体”——学术共同体,是指遵循一定规律的所有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转换过程中,需要的我们注意的“集体”与“个人”的关系,也就是学术共同体和学者个人的关系。学术共同体决定着一个学科的属性和走向,在涉及到范式转换的问题时需要慎重,不经严谨思考的范式转换会带来不可调和的矛盾和问题。但是学者个人却应该有创新和敢于探索的精神,面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善于转换思考方式,多角度地尝试研究方向,会给学科带来生机和活力。

“主体”与“客体” 的关系。针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学术界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主体客体说。主体客体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构成的基本范畴,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处于主导地位,而受教育者处于被接受,被灌输的对象,强调教育的权威性和教育者的主体性。二是双主体说。双主体说主要是基于哲学视角的“主体是什么,客体是什么”,主体是指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也可以加工、整合、优化、传播信息,而受教者在面对海量信息的时候,也发挥主观能动性选择、整合、优化、传播信息,也可以是信息利用、传播者,所以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交互性,他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双主体。三是主体间性说。目前间性说主要流行的观点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主体,客体是信息、教育资料等。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是要解决是人的思想、心理、政治、道德的问题,其主体和客体都是人。如果把信息做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则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信息而非人本身。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转换应坚持“主客体双中心”,只有着眼实现“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有机统一,才能不仅充分发挥主客体的主体性,也体现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特征。教育者不能单纯靠教育者主体地位的权威性对受教育者实施影响,更要求教育者本身能力、素质过硬才能影响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本身也不是一味的接受,而是发挥自身的主体性有选择的接受、认同。

注释

① 张耀灿.对“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的重新审视.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0上).10-13.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

猜你喜欢
研究范式关系思想政治教育
我国犯罪论体系之变革及刑法学研究范式之转型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论我国刑事错案防范的研究范式
行为会计理论与应用研究综述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