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炜 胡兵
摘 要 德育工作是学校的首要工作,以德育人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德育的培养与考核,既非自上而下的理论说教,也非自下而上的经验总结,而是要注重日常生活中的德育行为。本文从日常生活视角出发,从德育素质培养与的三个方面:德育认知、德育行为、德育活动引导青年的思想动态,并在实践中培养青年的思想素质。
关键词 日常生活视角 德育 考核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Moral Quality Assessment under "Perspective of Everyday Life"
NI Wei, HU Bing
(Youth Communist League Committee of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237)
Abstract Moral education is the primary work of the school, is the fundamental qualities of moral education. Moral training and assessment, neither top-down theory of preaching, nor bottom-up experience, but to focus on the daily life of moral behavi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veryday life, culture and from three aspects of moral qualities: moral awareness, moral behavior, moral activity guide young dynamic ideas and develop the quality of young people's ideas in practice.
Key words perspective of everyday life; moral education; assessment
近年来,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传统德育模式已经有些力不从心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均缺乏对方的信服,而需要对话与互动,这个互动的空间就在日常生活中。杜威的“教育即生活”,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这种“生活德育”的理念是对“知性德育”的反思而形成的,这种视角就是“日常生活视角”。①
1 日常生活视角的分析
当前高校德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即通过使受教育者既“知德”又“行德”,达到知行合一,从而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思想道德品质。在“知德”方面,各高校通过“两课”等理论课程的教育,让学生在认知上接受正确的道德观念;在“行德”方面,近年来,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实践育人”的重要性,试图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受并践行正确的德育行为。然而,“知德”和“行德”并未能完整地统一,“知德”的范畴局限在课堂上,“行德”的区域限定在各种实践活动中,两者之外的空余地方存在着德育的“薄弱点”,于是出现了在德育领域的诸多探索,如高校生活园区的德育、②网络领域的德育等。
而在“日常生活视角”中,可以将考核对象的日常行为全部纳入到考核范围,包括一举一动,这就使得每个人身处周围人的监督之下,每个人都能感觉到外界的约束力,不容易被量化考核的东西却能够被周围人感知,成为评价和约束的重要内容,这样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能够逐渐养成。当然,这种日常生活视角发挥效力有一个前提,就是每个考核对象需要身处一个“熟人社会”,周围的人相互认识,能够对互相评价,这样才有效。而在大学校园,这种“熟人社会”容易形成。在2013级新生入校3个月后,我们做了一次样本量为400的问卷调查,100%的学生表示认识班级每一个人,82.5%的学生表示对班级的同学都熟悉,74.2%的同学表示对同一专业所有人都认识,61.2%的同学表示熟悉同一专业的同学。这系列数据表明,学生与学生之间是相互熟悉的。再由于班级同学、专业同学住宿、活动的接近,使得他们在大学期间越来越熟悉,部分可以发展成为好朋友。这也使得学生可以成为评价自身德育行为的重要主体。
2 德育考核体系的构建
2.1 考核内容
日常生活是德育考核的主要领域,这一领域包括德育认知、德育行为、德育活动三个大的方面。其中德育课程包括思想政治课程必修课成绩,如思想道德修养、形势与政策课程等;德育行为包括遵纪守法情况、诚实守信情况、履行责任情况,这里都可以通过日常生活的德育行为进行观察和分析,如校级校规遵守、考试诚信、卫生责任等。德育活动主要是学校实施的、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德育内涵的德育教育活动,比如包括团队合作、服务奉献、创新精神、人文修养等,在这些活动中取得重要荣誉的学生将在德育考核中予以加分。在这样一个相对开放的考核指标体系中,可以将各个高校实施的具体的德育项目纳入进来,以考核来培养青年学生的德育水平,这也显示出这个指标体系的容纳程度。
2.2 考核特点
考核主体多元化:正如大学生可以通过自学提升德育认知的水平一样,对大学生德育的考核也不是由德育教师单方面实施的,同样包括多层面的主体,包括学生自己、教师、同辈群体等,努力构建立体式德育素质考核主体体系,形成对学生德育素质的全面考核。
寓培养于考核中:考核要与培养结合起来,德育素质的考核其目的在于提升学生德育素质,因此,考核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检验学生的德育水平,所以考核本身应当纳入到培养的体系之中,将培养的目标进行考核,以考核促进培养,以考核促进学生德育素质的提升。 (下转第140页)(上接第60页)
2.3 考核方式
基于德育的本身特征,即精神性和实践性,德育考核方式也必须注重“精神—实践”的双重属性,既从精神上考核大学生内在的道德意识和内心信仰,又从实践上考核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选择。而如何考核其日常生活是无比复杂的,从已有的理论和实践来看,主要学生之间的相互考核,即满意度考核。虽然满意度还不能完全代表该学生的实际道德水平,但却是目前而言最好的测量手段,在某种意义上,学生之间的考核是更为重要的指标。一个人在德育认知及德育活动中的表现与日常行为具有很高的相关性,但并不等同。因此,为了更好地反映德育考核体系的信度和效度,我们应该建立“双元综合考核模型”,即分别从上述客观德育项目和日常行为两个角度进行考核。方法如下:首先建立关于学生德育素质的考核指标体系,其具体的考核指标即前述的指标内容来设计。考核指标的数据主要由考核对象本人提供和考核项目的成绩记录。根据不同指标内容所占的权重,计算相应的德育分值。其次,由同学之间以及班导师对班级同学进行打分,并计算满意度分值,这一方式可直接打分,也可由问卷调查来进行,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后,再结合数学统计方法计算满意度分值。“双元综合考核模型”既可以反映学生自我的认同以及参与项目的实际成绩,又能反映学生之间的主观满意,对考核对象而言,可以通过对这两个指标值进行对照比较,从而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可以对两个指标值进行权重赋值,计算出学生最终的整体的德育素质水平值。
3 考核体系的配套机制
德育素质考核的实施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因此素质考核可以视为一个包含复杂环境的考核过程,它有赖于且必须有相应的制度设计和后续管理相配套。这些配套机制包括:
数据支撑机制:具体而言,就是德育素质相关的德育认知、德育项目参与的记录及数据获取技术,从目前的考核现状来看,学生最多质疑的就是在参与项目上缺乏规范的记录,以至于学生是否参与无从知晓,参与质量无从知晓,影响了考核结果的权威性。因此,今后德育素质的考核应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数据支撑机制,包括建立信息数据库、考核专家库等。
考核激励机制:目前德育素质考核往往就是体现在学分上,部分高校根据德育成绩的权重与奖学金评定进行挂钩,事实上,需要对德育素质进行单独的激励,这样可以在校园中形成更加浓郁的德育氛围,也能够提高考核对象对于德育素质本身的重视,有利于学生相互之间的督促和测评,有利于在整体上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考核后的管理:除了激励之外,需要针对考核结果对相应的学生进行后续教育,尤其是考核过程中分值较低的学生,要制定相应的方案,不仅提高学生内心的道德意识,更要促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纠正错误的行为方式,树立良好的校园文明新风,使得考核结果的效益最大化。
总之,随着青年群体分化越来越显性化,对青年的德育工作就越发显得重要了,以考核为抓手促进学生德育的培养历来是培养学生的一个有效手段,本文提出从日常生活视角出发进行德育素质考核,可以更好地融合“知德”与“行德”,做到知行合一。而围绕日常生活视角建立的考核体系则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以更好地促进对学生的德育培养。
注释
① 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386.
② 胡兵,武亚珍.高校学生生活园区德育创新.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