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前缘课程体系改革的探讨——以服装设计专业为例

2014-04-21 09:30韩天爽张晓黎
职教论坛 2014年26期
关键词:顶岗服装设计课程体系

□韩天爽 张晓黎

教育部在2010 年7 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 再次强调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要求,同时在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途径中再次着重提到了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1]。 2014 年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多次讲话中反复提到“当前教育领域正在进行的重大改革之一,就是加快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2]。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高职作为职教体系中的重要一级, 全面推进教学改革、提高办学质量已经成为当前的发展要务。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人才培养的类型教育,在其课程体系中,应该把职业技能培养放在首位”。职业教育最大的特征之一即它的职业性,如何体现职业性在于它按照职业要求所搭建的培养体系和培养模式。顶岗实习作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重要形式之一,是通过院校与企业合作所实现工学结合的高级形式,它直接影响学生后续的就业质量,也是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区别于本科教育的关键体现。 近年来,高职教育业界从如何理解顶岗实习的意义到顶岗实习的组织与管理、 构成模式、现存问题及解决对策等展开了诸多讨论,目的都是为了探讨出行之有效的办法,以达到校企培养之间的无缝衔接,使高职院校培养对象在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上达到企业对应岗位的需要。笔者认为,有效解决高职学生从学校到岗位的能力衔接问题,其根本途径是进行课程培养体系的改革。 只有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 从改革培养模式、培养方法这个根本问题上入手,才能从源头上解决从前缘课程到顶岗实习顺利过渡的难题。

一、对培养体系进行重新梳理,解决思路问题

高职教育推进教学改革的前提要求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3]。 换言之,就是学校需要在学制内完成培养对象(学生)从专业爱好者到准职业人的全方位培养,包括心理素质、技能水平、综合能力等。 以上的能力培养目标即常说的 “首岗能力”,而高职学生的“首岗”即顶岗实习的岗位,这也是高职教育职业性的体现之一。

各高职院校开设的服装设计专业含许多不同的培养方向,一般设计、工程、营销等方向为多。 以设计方向为例,要求在三年的培养周期中,使学生逐渐掌握设计助理或设计师岗位的工作能力,即围绕“懂结构、会工艺、能设计”三大核心专业能力所形成的综合职业能力。 要想高质量地完成这一目标,从培养体系来说,必须完成三个目标的转化:第一,课程。 完成从课程实践到实际工作任务实践的转化;第二,课程成果。 完成从作业到作品,从作品到产品,从产品到商品的转化;第三,学生。 完成从“专业人”到“半职业人”再到“准职业人”的转化。这三个目标转化完成了,培养对象的职业能力培养也就完成了。这里面提到的“准职业人”是指学生在顶岗实习前,通过两年多的在校学习、实践所形成的职业能力状态,这个状态是动态的,它的作用是有力衔接后续在“顶岗”岗位上半年以上的实践锻炼,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成长为符合市场就业要求的“职业人”。

基于上述思路, 结合高职高专侧重实践能力、要求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对接的要求,包含培养目标、培养平台、培养载体的培养体系设计就成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 一个 “准职业人”的培养路径需要科学性、合理性,职业能力培养的主要载体还在课程体系上。 院校可以在培养周期内,对应不同的培养目的建立专业能力培养、项目化实践培养、工作室综合培养等培养平台,使各个环节承担不同的培养职责, 循序渐进地完成培养整体任务。 总之, 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要完成上述三个目标的转化, 归根结底还需要依托于课程体系的整体设计,现将此培养体系图解如图1 所示:

图1 首岗能力培养路径图

从图1 可以看出,在进行顶岗实习、接触“首岗”之前,服装设计专业的整体培养体系在不同阶段设计了的三个能力培养平台。 同时,在平台下以不同课程形式作为实现载体, 对应学生的文化素养、专业技能、具体岗位能力等进行素质、能力的全面系统培养。

在专业培养平台下, 对应专业能力和基础素养,强调的是课程模块的设计和分工;在项目化教学平台下,对应岗位能力的训练和塑造,强调的是培养手段的改革;在工作室培养平台下,对应职业能力的综合培养, 强调的是仿真工作环境的构建。培养体系的推进流程遵循了学生认知水平和专业能力的提升规律,基本可以完成培养对象从专业能力到职业能力的培养过程。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高职的服装设计专业强调:能力不等于技能,在这个培养体系中,项目、工作室的引入,是为了达到对学生通过知识、技能解决工作任务的“能力”培养目的,而非对某一工作的单纯技能,这也是高职培养与中职培养的区别之一。关于培养平台如何利用的问题,后面将展开进行详细说明。

二、对实践课程进行整体规划,解决途径问题

按照高职院校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定位,在整个课程体系设计完成后,需要特别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板块设计, 即实践课程体系。顶岗实习包含在实践体系之中,是高职三年教育培养的一项集中实践课程要求, 需要校企之间的密切合作[4]。 以往,关于服装设计专业顶岗实习问题展开过诸多讨论的是——在哪个时间段开展效果更好? 其实,真正使学生达到“好用”的,并非实习时间节点的问题, 而是学生在校期间是否掌握了足够的职业能力, 是否能满足企业对一个具体岗位的工作需要。 作为院校方, 对学生在顶岗前期的所有知识能力、 动手能力的培养都是保证顶岗实习效果的重要基础。

要想使学生最终成为服装设计职业人才,对应服装设计职业标准和岗位能力所进行实践课程的整体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在服装设计领域里,一名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成长一般要经历从“初学者”到“技术人员”再到“技能人员”的三个发展阶段。 那么, 高职服装设计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就应该在顶岗实习之前,将在校期间实践课程类型设计为“入门、专项、综合”三个对应的递进阶段。 本文认为, 服装设计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 可以通过循序渐进的几个实践课程模块来完成,即:入学之初的专业认知实习、主体课程教学中针对某一门课程的专项实践、 针对某一实践任务的专周实训、 针对某项技能的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考核、 顶岗实习前一假期针对某一岗位的实践锻炼等由易到难的阶段进行实践能力的逐步提升。 图解如图2:

图2 高职服装设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图

从图2 可以看出, 通过细化课程体系中的具体实践课程板块,实现了由简单到复杂,由课程实践到工作任务, 由虚拟工作到岗位实践的培养途径。 针对学生的服装专业入门知识,对服装的设计、结构、工艺等某方面或某流程的专项技能训练, 最后到综合应用专业能力的岗位锻炼等进阶式的实践能力培养, 逐步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准”职业能力。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将职业证书培养融入整体设计, 即是对学生职业能力水平的有力验证手段之一, 也完成了国家对高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的要求。这些从职业能力到职业资质的实践培养环节都为后续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在逐步奠定较为坚实的基础。

三、对重点课程进行科学设计,解决方法问题

针对具体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是落实上述课程体系设计的核心,也是在宏观设计之下,推进微观实践最重要的环节。下面本文将以图表1 的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项目化课程培养平台为例展开详述。

“项目教学,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 “在这个过程中往往贯穿教学做一体式的教学组织, 真正践行行动导向的要求,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引导,任务为驱动完成教学过程”,许多业内人士对此有过探讨。本文认为,项目化教学也是高职院校最该采取的、最好的一种校企合作模式,是使企业真正融入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的良好介质。笔者在《服装设计》这一门课程的教学中,结合校企深度合作、联合开发课程、推行教学改革的思路, 将国内知名企业的真实服装开发项目引入教学中,与企业专家共同教学,教学成果转化成服装产品上市销售。 对高职服装设计专业来说,谈到将企业新季产品开发项目引入教学,让教师普遍感到难以实行的是, 学校行课周期与企业开发时间不匹配、 校内外实训要求不统一、教师和企业专家各有指导上的利弊、学生数量多难辅导等问题。 从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得出的经验来看,认要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尝试采用如下方式:

(一)校企深度合作,共同探索校内、外双向联动的培养方式

图3 教学任务书

图3 是一个教学任务书,其设计想法是:本着将企业真正纳入人才培养过程的初衷,在课程开发之前,需要校方牵头搭建包含学校教师、企业设计总监在内的课程教学团队,以企业新季产品开发这样一个项目为教学载体,由校企双方共同议定课程目标、授课分工、课程计划等,然后共同承担课程推进任务、共同验收课程成果。 这门课程具体建设方法是:

1.开课时段设计。 将此课程开设成为顶岗实习前最后一门课,开课周期为2 个月左右,再加上后续的顶岗实习,实际整体课时就会延长,这样就与企业新一季产品开发3-4 个月的周期大致同步,基本解决了校企共建课程与实际项目开发时间不匹配的问题。

2.课程组织形式。 将真实服装产品开发项目引入后, 由校企双方教师将项目拆分成若干个子项目,使其符合在校学生循序渐进学习的要求。 在校期间的主要课程目标是完成产品开发方案。在推进子项完成的过程中, 将学生划分为一个个的项目设计组,轮流担任组长和组员,各个子项目以任务的形式下达,集学生集体的智慧完成。 这样,不仅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品牌服装设计的开发知识和技术,更重要的是锻炼了他们解决项目任务的能力,既有个体能力的训练,也有团体协作能力的培养。

3.实践环境构建。 在校期间,学生实践环境是虚拟真实的工作环境,听从的是来自企业设计总监的真实项目指令,完成的是真实的开发项目。 在通过校企双师对开发方案的各阶段共同验收后,学生再进入企业进行真实的产品开发制作,在真实的实践环境中完成总体项目任务。 这样的环境转换,使学生过渡到真实岗位上实践水到渠成,必然符合企业岗位需求。

4.校企师资分工。 从学校和企业两条线进行教学内容和项目任务的布置、验收,既教会学生产品开发的方法,又教学会学生项目推进的手段。 校企师资分段上课,学校教师利用教学优势,引导项目按教学任务顺序推进; 企业教师利用一线经验,将开发流程和职业标准带入课堂。这种教学方式形成了优势互补,有利于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进行“专家转化成授课教师、项目转化成教学内容、任务转化成课程驱动器、作业转化成商品”的课程设计

1.从图3 可以看出校内教师与企业专家并行的教学推进过程,校、企教师的教学时间相对灵活,为了解决企业专家教学时间不固定的问题,可根据企业教师的时间进行调整, 形成动态的教学进度,这样可以有效地解决企业项目与学校教学进度不对接的问题。

2.通过引入网络远程教学、视频检验阶段成果等现代教学手段,解决企业教师分身乏术的问题。

3.校企教师交替授课,更好地解决了实践依据与实践方式的有效衔接问题,使校内教师的教学内容直接在企业专家的指导下转化成产品实践,具有更有力的课程实践价值。

4.最终作业形式的产品、商品转化,真正实现了对学生专业能力到职业岗位能力的训练目的。

一个项目教学平台,起到了对授课形式、师资培养、学生训练等多方面的改革,这正是课程开发的意义所在。

(三)完成“动态考核+项目验收+市场检验”的考核方式改革

服装设计专业学生作为服装行业的生力军,在经过了真实项目的参与和训练后, 其课程成果直接反映到设计产品的市场销量上, 这对其职业能力的检验无疑是最具说服力的。 这样的考核方式打破了校内检验的陈规, 起到了推陈出新的课程改革效果。

在这门课程的项目化教学中,学生课业成绩在从作业到作品、从作品到产品、从产品到商品的阶段成果逐一考核中,最终以市场的检验成为商品转化的考核标准,验收方则转换成了企业教师、企业。与此同时,学生也基本完成从学生到“准职业人”的试验性转化。 在整个课程设计过程中,有分工有合作, 学生自主学习度是从平缓到提高的弧线变化,而教师在教学中则以引导为主,充分体现了导向性教学思路,更突出体现了顶岗实习前最后一门课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对培养对象的职业性打造的落脚点还在于课程上,要想让学生受到实习企业的欢迎,课程改革必须包括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两个方面, 只有从课程体系的源头上进行科学设计、合理搭建培养平台,再到课程实施上的改革一体化地推进, 才能真正实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体现,使院校教育与企业的职业要求相一致,使企业觉得学生“好用”。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对顶岗实习前缘课程体系改革的探讨, 意在分享一线教学体验,与高职教育同仁共同推动高职教学改革,促使高职院校的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日臻合理,使顶岗实习与校内教学无缝衔接、 与企业需求无缝衔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真正完成职业教育对于职业人的综合能力培养职责,促进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步伐的加快。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EB/OL].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4”的讲话[EB/OL].http://jjckb.xinhuanet.com.

[3]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tech.net.cn/page/2008090400003.html,2008-09-02.

[4]张玉臣.第三年顶岗实习期间学生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职教论坛,2006(12).

[5]教育部关于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37/201001/xxgk_79641.html.

猜你喜欢
顶岗服装设计课程体系
几何思维在服装设计上的应用
“沉淀”系列服装设计作品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当代绿色生态服装设计的反思探索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教育部要求保障顶岗学生实习安全
基于服装设计工作室的实践教学改革
高职煤炭类顶岗实习“421”运行机制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