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角下高职专业人才培养之管见——以经管类专业为例

2014-04-21 09:30□邵
职教论坛 2014年26期
关键词:经管类高职生态

□邵 华

一、观点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其发展目标是通过专业布局与产业结构、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教育层次与科技发展的全方位深度耦合,实现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高质量的服务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随着我国经济建设逐步实现从外延式的粗放化增长向内涵式的集约化发展的过渡,稳中求进,开拓创新,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成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首要目标,作为公共服务业的高职教育也已脱离了以快速扩张职教规模、 实现教育大众化为目标的 “浅水区”,逐渐向以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为核心的“深水区”迈进。经管类专业作为高职教育中最大的专业群,其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必然与国家整体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高度协调一致。

随着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人们越来越多地将生态学的原理、观点和方法应用到各个领域。十八大明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 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从生态文明的视角审视和规划高职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能够进一步推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向着纵深和可持续的健康方向发展。近年来,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就高职教育与生态文明的结合领域进行了相关性研究,孙玢认为要按照生态平衡的准则来评判高等职业教育系统的发展,将生态和谐理念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程太生根据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所面临的生态环境,探索了实现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路径;彭绪亚等论述了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技术观,以及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宏观决策能力等方面的重要性和积极作用;叶子飘等以珠三角经济区为个案研究了高职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 Cremin系统研究了教育与自然、社会、规范、生理心理等周围生态环境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并提出教育生态学理论,Plante 认为在生物学、 人类学和社会科学之间处处存在着连续链条,生态学不断与社会科学交叉融汇,己经渗透到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其世界观和方法论为社会科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上述研究主要集中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人才培养模式定位等层面,从生态文明的视角针对于高职经管类专业特点就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具体可行的措施,仍是广大学者和从业者普遍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二、生态需求

(一)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其核心要素是公正、高效、和谐和人文发展。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国策和必然选择,生态文明的理念已渗入到包括教育领域在内的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在就业面广泛,与区域经济结合紧密的高职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尤为突出。 高职经管类专业包含经济类和管理类两个领域,具体包括经济学、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工商管理、金融投资、财务管理、国际贸易、物流等多个专业。作为高职教育最大的专业群,同时作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的人力资源储备和供给源, 高职经管类专业建设应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充分融入到人才培养中去,渗透到教育教学中去,以做到高职教育与我国目前的经济结构调整、 产业升级以及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针政策的高度协调一致。

研究高职教育的生态文明需求,应首先分析其生态环境。高职教育的生态环境是以高职教育为中心,对高职教育的形成、存在、发展和改革起到制约和协调控制作用,并促进高职教育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道路的诸多外围元素的总和,构成教育生态环境的诸要素不仅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形成一定的体系结构和关系,而且也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图1 高职教育生态环境(宏观环境——,微观环境----)

高职教育生态环境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如图1 所示。其中宏观生态环境既包括自然界的大生态系统,也包括国家就保护生态环境、大力促进循环经济和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所制定的政策和制度,如产业政策、经济政策、环保政策和教育政策等;微观环境指具体的教育主体所要面临各类和高职教育长期可持续发展有关联的要素, 具体体现为人才培养目标、教育规划、教育模式、专业布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资源等内容。 构成教育生态环境要素存在整体协同效应, 即系统中各个元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影响,形成复杂的关系结构,在功能上构成统一整体, 系统中各要素变量之间根据乘数效应自发或被动的相互调节,形成整体效应。

(二)需求结构

高职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生态需求具有层次性和结构性的特点,不同的研究主体会形成不同的生态需求,具体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以高职教育为中心,结合外部自然、社会和规范环境所构成的生态需求;第二是以高职院校为中心,结合教育系统内外关系所形成的生态需求;第三是以学生为中心,为强调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而在学习、社会和精神等方面所形成的生态需求。其中第一层面体现在为实现高职教育整体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而必需考虑和遵守的各类生态要素和要求,具体包括全国及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和变化趋势、经济发展总量与质量、经济产业结构、行业发展、高职教育规模、人才供需、人才培养质量等,还包括各级行政管理结构就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推进高职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的相关政策和制度。

第二层面指高职院校为实现自身的科学、健康的发展而需要考虑的内外要素。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营造生态文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今后各行各业的首要任务。高职院校做为公共教育的重要载体,应将自身的建设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与国家的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高度协调一致。同时,提高自身教学质量,加强内涵建设也是面对目前高职教育改革、生源紧张和院校之间竞争激烈形式的必然选择。

第三层面是指在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需求日益向拓展性、发展性和综合性变化的背景下,高职学生的培养应立足长远,在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逻辑思维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学习能力等,将可生态循环理念充分融入到教学中去,以满足学生的持续发展的需求。不同层面的生态需求要素构成了高职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并对高职教育的发展提出质和量的需求,对其结构及培养规格等提出限定性要求。

三、实现路径

高等教育的社会职责是立德树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衡量办学水平高低的基本准绳。目前我国大力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龙头的新兴战略产业,国内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不断发生重大转变和大规模调整,由此形成了巨大的对高职经管类人才的需求。 因此,高职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应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模式协调一致,将可循化、可持续发展理念充分融入至人才培养中去。 走生态发展道路,高职教育应解决理念转变、专业建设和教学实施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观念转变

高职教育属于社会公共服务,并与政府、企业、自然环境等诸多要素有着紧密的联系。传统的粗放式发展已不适应高职教育及社会经济的发展,走集约化发展的道路,将生态可循环融入到办学过程是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按照生态平衡的准则和价值取向来评判高职教育系统的发展,将生态和谐理念作为高职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价值取向,避免出现高职教育生态系统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种种生态失衡问题,要按生态可持续的观念追求高职教育与社会经济的相互依存的系统有机性和互动互利的系统耦合性, 构建和谐、健康、开放的新型职教模式。

首先,高职教育的总量规模和发展速度应遵循生态学中的“耐度定律”和“最适度原则”,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避免急于求成、 急功近利。 高职教育系统本身对社会环境、 资源承载能力等限制因子都有相应的适应范围区间,在合理范围内主体能够得到健康发展,超过上下限临界值, 教育系统与社会大系统及诸多子系统就会出现矛盾失衡问题;其次,高职教育系统应与外部子系统形成良好的和谐关系, 对高职教育有影响的外部子系统包括政府及行政管理机构、行业企业、经济团体、兄弟院校等,充分强调不同系统间的开放性、共享性和亲和性,建立起融合协作、协调发展的终身教育生态体;再次,在社会职能和价值取向上,要强调高职院校、 行业企业和学生三者的有机统一性,兼顾三方利益,形成长效机制,最终实现高职教育、经济活动和社会公众的和谐发展;最后,各级行政机构应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职能,完善管理,统筹兼顾,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组织环境和资源环境。

(二)专业建设

高职经管类专业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 专业和行业是紧密联系,共生共荣的关系,区域经济的质量和水平影响了人才需求的总量和标准,进而影响到专业建设,而专业建设的质量又通过技术技能人才的供给反作用于区域经济发展,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首先,高职经管类专业定位应与所服务的区域外部环境相适应,包括经济环境、文化环境以及自然环境,以满足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自“十二五”以来,我国的经济和文化环境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2013 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的工作要点是大力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采取切实的防治污染措施,促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改善环境质量,维护人民健康。上述转变促生了新的人才需求, 高职经管类专业应充分融入到区域经济的改革和发展中去,根据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定位,特别是从本地区产业升级转型战略和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等中挖掘市场和产业发展需要, 将新兴行业平移成新专业,将行业转型平移为专业定位调整,将行业对循环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平移为教学过程中的生态素质培养,实现专业和行业的良性联动和共同发展。同时,在经济发展和增长节奏不断加快的背景下,高职经管类专业建设应紧紧抓住市场,采取“柔性”与“刚性”相结合的方式,科学的进行人才需求预测,提前调整,避免出现人才培养的滞后。

其次,专业布局应与产业结构相一致。 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决定了高职专业的布局,各地区均立足于自身的优势打造与之相适应的主导产业,并向产业的上下游延伸扩展, 形成以支柱产业为为主,以上下游产业为辅的产业链。高职院校同样也根据市场需求,打造自身的优势专业,并适度外延扩张,形成专业链。高职经管类专业应面向市场,以服务类、管理类和经济类岗位为切入点,不断优化自身的专业布局,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的协调一致。

再次,专业目录与社会需求相呼应。 企业对经管类就业人员的要求是“宽专多能”,高职教育不是只为一项工作做培训, 而是为通用技能做准备,专业过于细化,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就业质量和长远发展。 因此,为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变革的需要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目录,扩大专业涵盖面, 一些门类可按专业大类或专业群招生。在此背景下,西方国家已经意识到上述问题并开始逐渐采取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如德国的职业资格种类由20 世纪70 年代的600 个减少到377 个,瑞典的职业资格只有24 个专业范围, 意大利的职业资格的专业范围只有9 个。

最后,人才培养应与社会需求相吻合。 企业对高职经管类专业学生的能力需求是多元化的,具备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是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是生态理念在高职经管类人才培养中的具体体现,如图2 所示。其中,发展型是指高职教育不仅教授学生熟练的岗位技能,使其实现高质量的就业,还要考虑学生的未来的轮岗、转岗、职位升迁、进修深造和创业等,学校应通过多种手段训练和储备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复合型是指高职经管类学生应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根据管理学中的“冰山理论”, 个人能力中的知识与技能是显性的,可量化的,沟通、社交、道德等众多综合素质是隐性的,难于度量的,但正是这些隐性的能力决定着个人对企业贡献的大小,决定着个人的发展;鼓励创新,支持自主创业是新一届政府大力倡导的经济发展政策,经管类学生应具备一定的管理、技术、经营创新能力,培养创业的意识,深厚的基础知识积累、宽阔的视野、 敏锐的视角是创新创业的前提条件;技术强调复杂的专业知识、 系统理论和方法体系,技能是指上述理论知识的应用,是将技术转换为产品或生产力的能力,高职教育既要强调基础知识的厚重,也要追求实操能力的熟练,这也是高职区别于中职和本科的关键。

图2 高职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示意图

(三)教学实施

将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到高职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具体应从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第二课堂等几个关键方面着手。

1.教学资源。 高职教学资源包括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 经管类专业对于硬件的需求与理工类专业有所差异,主要集中在计算机、系统程序及部分工具设备方面,在硬件采购中应本着绿色环保的原则,充分挖潜,循环利用,有效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同时在装修、布局等实训室职场氛围建设方面突出生态特点,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充分融入其中。 软件资源包括师资、教材、校园文化等,既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又具备熟练的动手能力,同时还深知育人之道的教师是培养高素质学生的前提条件。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载体,高职经管类教材既要承载系统全面的职业知识,又要传递具体的操作流程和规范,同时也要标注出各教学单元学生应具备的综合素养。高职院校应结合学校定位和专业特点,在校园布局、绿化景观、建筑设施、内外装饰等方面体现绿色环保的生态意识,同时传递给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追求长远发展的励志信息。

2.教学内容。 高职经管类学生所得到的教学内容是经过深入的企业调研,同时参考相关的行业标准所归纳得出的。教学内容的总量与难度既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岗位需求, 也符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同时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和不断升级, 企业的需求在不断变化,岗位在不断的更新。 因此,讲授给学生的教学内容应具有一定的前沿性和前瞻性,即教学内容要源于企业需求,又要高于企业需求,以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教学内容在具备鲜明的职业性的前提下,应体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为学生的继续深造、发展和创新奠定基础。

加大基础性教学在教学内容中的比重, 强调基础性教学内容的重要性。 基础科学是全部知识中最稳定、成熟、持久和严谨的部分,对人才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基础知识不牢固,学习掌握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就很困难,自我学习和创新能力就会受到很大影响。 基础性教学内容包括外语、计算机、数学、语文以及部分专业基本课程,如经济学、管理学、法学、营销学等。

3.教学方法。 高职经管类专业教学既要强调业务作业的熟练性、规范性和标准性,更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研判能力、归纳能力、设计能力、执行能力和分析能力。 除了采用传统的案例式、项目式、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之外,更应结合经管类学生和学习的特点,通过作业等方式,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去自学、复习、网络检索、信息整理、方案设计、实操体验,将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带到课上,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研讨和深入剖析,以达到知识获取和巩固的目标。 经管类专业教学对大型专业设备仪器要求并不高, 学生完全可以在课下自行完成部分学习任务, 宝贵的课上时间主要解决课下所不能解决的难题。 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合理的处理好课上和课下,教室和自习室,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关系, 用学习的主线贯穿学生的大学生活,既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效果,还能够培训学生的学习能力、 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大力发展网络教学,将翻转课堂、 云计算、MOOCS (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等先进的网络教育手段作为传统教学的补充,提高教学效率。

4.第二课堂。 大学属于开放式教育,第二课堂能够发挥个性化教学的优势,有效挖掘和发挥每位学生的才智和潜能,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二课堂的形式多样,包括学生社团、社会实践、文体活动、技能竞赛、拓展训练、演讲辩论等。 第二课堂能够弥补传统教室的不足,是拉近学生与学校、学生与社会以及学生之间距离的桥梁和纽带,是校园文化和隐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 经管类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获取很多都是抽象的, 难于在教室或实训室中得到验证和巩固,只有通过参加各项课外活动,才能使学生有效的体验课上所学。同时,第二课堂丰富了学生的大学生活,培养个性和特长,提高创造能力,促进大学生服务社会,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学会与人交往的技巧,训练了团队合作、应变、沟通表达的综合能力,强健了体魄,建立了健康快乐的人生观等, 上述内容都是促进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以生态文明的视角审视高职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 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至教育教学中去,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全面提升高职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 将生态文明与高职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相结合是一个相对较新的领域,根据生态学的边缘效应,不同系统在交界处往往关系复杂,结构多变,并会生成活跃、密度大、生产力较高的新生领域,因此生态文明与高职教育的结合会拥有极为宽阔的研究和应用空间。

[1]孙玢.从生态学角度谈中部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J].南昌高专学报,2011(4):112-114.

[2]李振汕.高职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十大趋势[J].职业教育研究,2005(2):14-15.

[3]程太生.教育生态理论下我国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J].职教论坛,2011(1):72-74.

[4]代春兰.浅析如何提升高职商科人才培养的内涵[J].企业导报,2012(22):196-197.

[5]邓志良,宋建军.论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校企结合为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2):97-99.

猜你喜欢
经管类高职生态
基于SPOC的经管类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探索
“生态养生”娱晚年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生态
2014年3月经管类畅销书排行榜
2013年2月经管类畅销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