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艾林 庄小将
高职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若干关键要素中,专业结构是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载体,是培养服务区域经济人才的基础。高职教育中专业结构必须与区域内产业结构的调整相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是建立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上,产业结构的升级需要知识和技能多元化,要求区域内的人才具有深厚的专业能力及广博的专业知识基础,因此需要重新优化区域内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使其既兼顾基础知识,又具有创新的思想、创新的技能。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与区域内产业结构协调一致,不但关系到高职教育能否协调区域内经济发展,同时也关系到高职教育自身的生存与发展[1]。
面对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何调整专业结构已经成为众多研究者和实践者共同关注的问题。大多数学者都认为, 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以高职毕业“出口”引导“入口”,使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与区域发展的战略性调整步调一致。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设置应该进一步优化,应该考虑人才发展的长期性和有效性,同时兼顾区域产业升级对人才的需求,既要避免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与区域专业知识现实需求脱节,也要避免区域经济长期发展和现实短期利益的矛盾[2]。
现阶段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通过产业升级,使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及服务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使区域内的各种生产要素得到优化组合,产业结构更加协调。 而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要求提高区域内技能型人才综合素质,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核心是依靠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设置。 现阶段,高职院校专业结构的设置还不能适应区域产业结构快节奏、高密度的调整,专业结构设置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专业结构设置同质化在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特别是一些社会比较热门的专业如会计、 金融保险、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实务、工商企业管理、法律事务专业。 这些专业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投入少、教学成本低,而且社会需求量大,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都设置这些专业。 而对于一些专业设置超前的专业,由于规模小,投入大,大多数高职院校从自身的利益考虑而不设置。 这种模式的专业设置导致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结构失衡, 人才模式不能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 同时高职院校专业同质化的设置制约了高职院校的发展,使学校培养模式单一、资源使用效率低下,同类型专业毕业生大量供给,使毕业生就业困难, 也加剧了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高职院校良性发展的矛盾。
现阶段,高职院校存在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错位、课程设置与产业技能错位、区域内产业升级与高职教育专业布点错位等。特别是高职院校由于专业发展的“特色”或者“一流”的自身利益影响,专业转型困难,特别是课程内容优化进展缓慢,难以适应区域产业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3]。 如淮安市高新区的软件园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多来自于淮安市各个院校开设的计算机类专业,属于软件大类,主要开设的专业有软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系统维护、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通信工程设计与施工、计算机网络安全等。 专业结构主要集中在计算机应用领域,培养的人才主要集中于软件产业链上的应用、销售。 专业结构中缺乏软件开发人才,特别是产业所需复合型人才,缺乏有效整合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开发、营销、采购、运营等多个环节不同领域的协同专业。 高职院校应该适应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开发新专业,改造和淘汰旧专业,使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适应区域产业升级的变化。
大多数高职院校都认为,学校发展也就是扩大学校的办学规模,多建校舍、多设专业、多招学生。很多高职院校都是通过专业规模和学生数量的增长,来赢得社会对学校的认可。 对于一些投入比较大、经济效益不明显,而社会需求大的专业缺乏热情。以南通地区为例,造船、钢铁等是南通市传统优势产业,市场对这类专业的人才需求比较大,由于这类专业的前期投入比较大,大多数高职院校考虑自身的利益,对这类专业的设置非常有限,而对于教育投入相对较少的会计、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短线专业,则不顾市场需求情况大规模招生。 特别很多高职院校的设置新专业时缺乏严格的科学论证和市场调研,没有让企业和行业协会参与到新专业的设置中,导致了目前部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随意性、粗放性。
淮安市辐射周边2000 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在产业、财政、科技、劳动力“四项转移”中抢占先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培育壮大优势主导产业。仅2012 年,就组织实施906 个投资5000 万元以上重点项目,其中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41 个,投入705 亿元。现阶段淮安市“以优化产业结构为重点,以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拓展软件业、提升文化旅游业为重点,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提速” 的发展方略。 因此作为区域内的高职院校,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要从一般人力人才的技能型操作工,向应用型、技术型、创新型的高技能专业人力人才转变。 要达到这种转变,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区域的产业升级的变化,构建了专业动态优化机制。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通常与当地的产业结构存在紧密的联系,一般产业结构的变化会通过对技能性人才的需求而体现在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上,从而促进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的调整,同时高职院校的专业改革也会对产业结构的升级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4]。 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区域内产业结构的升级主要通过人才市场供求规律来进行调节。 例如淮安市2011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到“十二五”末,服务业增加值突破1000 亿元,2011 年将“以优化产业结构为重点,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提速”,“发展新兴流通业,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基于当地的经济发展的需要,近几年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开始设置物流管理专业、人力资源专业、运营管理专业及商场管理专业等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
另外,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可以采取市场化操作,紧密关注当地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在专业设置的过程中, 可以通过一些专门的第三方机构作为专业设置社会评价机制来完成。 因此通过市场化动态调整的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将更能适应学院对人才的高质量的培养。
政府是区域经济可持续的决策者,决定区域的发展规划及末来的发展方向。因此政府部门根据区域内产业结构、发展规划及人才需求的状况,对区域的高职院校专业进行规划、合理布点,使高职学校的专业结构与区域内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相适应。 因此,首先政府应该协调区域内的所有高职院校,根据不同学校的特色,设置与区域内的经济发展相吻合的专业。其次政府部门应定期向社会发布信息,特别是区域内重点产业人才供需年度报告制度,区域内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状况, 为高职学校的专业设置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最后政府应该根据对区域内的经济发展的规划,引导高职院校根据区域内经济发展的状况,处理好专业数量和专业发展质量的关系,共同健全高职院校专业动态调整和预警体系,使高职院校的专业更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
高职教育的本质是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其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和人才培养都是以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为目标,其专业设置应该更加符合区域发展的实际。因此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必由之路。 首先,高职院校应该鼓励企业和行业协会一起通过多元化办学机制参与高等职业教育中, 通过企业和学校双重管理,确保专业设置与企业人才需求的统一。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与今世缘酒业有限公司、江苏银行、紫金保险、海通证劵、富士康科技集团、苏宁电器、中国移动淮安分公司、淮阴卷烟厂、淮通物流、 正大饲料等企业单位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形成职业教育咨询委员会,与企业与行业专家共同对学院的专业进行设置和调整。 其次,应会同合作企业共同进行专业调研,从市场的短期需要、市场的变化趋势多层面的分析,并将研究成果反馈到专业结构调整中。 最后,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将企业课程纳入到专业体系中,进一步对专业设置进行调整。
高职院校专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要与区域产业发展的趋势,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变化相适应[5]。 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分析调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根据学校师资队伍的数量结构、实验实训条件、校企合作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进行动态调整专业设置。 例如,十二五”期间,淮安市将重点规划建设淮安市粮食产业园,形成以“粮油食品加工和现代粮食物流” 为主的产业集群,集研发、生产、销售、人才培养为一体,带动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成为苏北地区最大的以面粉、油脂、饲料、食品为主的生产基地。 淮安粮食产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粮食专门人才。 据调查,近几年,仅淮安市每年需求的粮油饲料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在3000 人以上, 而省内高校每年培养的粮食类专业毕业生不超过800 人。 因此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为了适应区域内对粮食产业的发展,依靠学院的江苏省淮安饲料安全公共技术服务中心,设置了粮油专业,培养的人才既能从事企业一线的生产技术操作,又能从事粮油饲料保管和产品质量检验、原料采购与产品营销及生产管理等工作,适应粮食产业和“养殖饲料”科技特色产业第一线需要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因此高职院校动态调整专业设置时既考虑经济效益, 又重视社会效益,根据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高职教育专业结构。
高职院校专业专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是密切相关的。 因此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区域内经济发展状况,建立高职院校内部专业结构调整的动态优化机制,在制度上、管理上围绕产业结构的调整政策,对自身的专业进行优化, 保证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优化能够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1]庄小将.企业需求视角下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结构实证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3(25):33-36.
[2]丁廷发.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协调性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3(14):9-12.
[3]姜大源.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理论策略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李艳娥,吴勇.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7(31):38-41.
[5]庄小将.高职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职教论坛,2010(30):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