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筋疗法联合神经功能重建系统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观察*

2014-04-20 03:49马健芸
天津中医药 2014年9期
关键词:痉挛性经筋肢体

马健芸,纪 哲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193)

经筋疗法联合神经功能重建系统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观察*

马健芸,纪 哲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193)

[目的]观察经筋疗法联合神经功能重建系统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诊断及纳入标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经筋疗法及神经功能重建系统,以Ashworth、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巴氏指数(Barthel)以及美国国产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度评分标准(CSS)为评价指标,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肌张力、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以及神经功能的变化。[结果]两种治疗方案均获得一定疗效,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经筋疗法联合神经功能重建治疗系统的综合方案,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经筋疗法;神经功能重建;脑梗死;痉挛性瘫痪

1 病例选择

60例研究患者均来源于2012年4月—2013年12月间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门诊及住院患者。所有入组患者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合格患者以1∶1比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Tab.1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between two groups

1.1 诊断标准 1)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西医诊断标准:按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中华中医药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2)中风病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版。3)瘫痪肢体肌张力评定标准:采用Ashworth评分法

1.2 纳入标准 1)符合西医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诊断标准。2)符合中医中风病中经络的诊断标准。3)采用Ashworth评分法,评定瘫痪肢体肌张力1~3级。4)年龄≥40岁,≤75岁者。

1.3 排除标准 1)腔隙性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后继发脑出血者。2)由脑肿瘤、脑外伤、脑寄生虫病、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及其他心脏病合并房颤而引起的脑栓塞者。3)合并肝、肾、造血、代谢系统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糖尿病合并严重并发症者(CR>正常值上限);收缩压≥180 mmHg(1 mmHg≈0.133 kPa),舒张压≥120 mmHg。4)妊娠或准备妊娠及哺乳期妇女。5)法律规定的残疾患者(盲,聋,哑,智力障碍,精神障碍及由其他原因引起的肢体残疾影响到神经功能缺损评价者)。

2 治疗方案

2.1 常规治疗 1)基础治疗:参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会,2005)控制血压,采用个体化治疗,控制血压、血糖,调节血脂,防止血小板聚集等。2)康复治疗:参照人民卫生出版社卫生部规划教材康复医学第三版。包括缓解肌张力、坐位平衡训练、坐站转换、立位平衡训练、步行训练、上下肢控制能力训练等。

2.2 经筋疗法 1)经筋透刺:取穴:合谷、三间、外关、尺泽、曲池、肩髃、血海、梁丘、阳陵泉、绝骨、照海、丘墟。操作:直刺或斜刺进针,进针后,直达骨膜,大幅度捻转提插,得气后,顺肌腱走向行透刺,透刺得气后,行小幅度提插捻转手法,针感强度以患者能忍受、不引起关节挛缩为度。2)经筋推拿及护理:协助患者平卧,暴露患肢,采用拿法按摩肢体肌肉,使痉挛的肢体肌肉放松,平放于床面上,与身体稍分开。将适量的润滑油均匀涂于患肢治疗部位。

上肢:操作者左手固定患肢腕部,用右手大拇指及食指指腹依次沿手三阴经的循行,缓缓地向上推至过肘横纹,达肩关节内侧。三条经络交替进行推法,其力量要轻,推的速度要慢,操作时手法要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且根据患者病情来掌握手法的力度,从轻手法开始,逐渐增加刺激量,直到患者感到舒适的酸、麻、胀、微痛感为止。

下肢:操作者左手固定患肢踝关节,用右手大拇指及食指指腹依次沿足三阴经的循行,缓缓地向上推至过腘横纹,达髋关节。3条经络交替进行推法,其力量要轻,推的速度要慢,操作时手法要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且根据患者病情来掌握手法的力度,从轻手法开始,逐渐增加刺激量,直到患者感到舒适的酸、麻、胀、微痛感为止。操作结束后,让患者作上肢关节的主动屈伸运动。

每分钟20~30次,每次10 min,每日1次。

2.3 神经功能重建 采用丹麦Danmeter A/S公司生产的AM1000A-神经功能重建治疗系统。按该治疗仪常规操作进行,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案选择患肢肌肉的起止点进行电极片的贴放,选好部位固定,然后通电,开启治疗仪。先进行5 min的“循环模式”,以放松需治疗的肌肉;再利用电子反馈双通道治疗技术,根据仪器屏幕所提供的刺激、休息、努力的信息来指导患者肢体运动、休息的时间、频率及强度,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和病情变化,观察其有无不适并及时调整刺激强度和治疗参数,使患者逐渐能自主控制肌肉动作,让患者尽最大的努力进行患肢运动或者协助被动运动。

治疗28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3 疗效评价指标

痉挛评定标准:采用Ashworth量表,评定患者上下肢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评定:采用简化Fugl-Meyer评价法。神经功能评定: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和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CSS)。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采用Barthel指数。

4 统计分析

用Excel软件收集数据建立数据库,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 结果

5.1 治疗前后痉挛状态比较 治疗前两组间Ashworth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的肢体痉挛程度均有显著性改变(P<0.05),且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Ashworth分级情况比较Tab.2 Comparison of Ashworth grading condition

5.2 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功能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简化Fugl-Meyer量表比较(±s)Tab.3 Comparison of simplification Fugl-Meyer scal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wo groups(±s)例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简化Fugl-Meyer量表比较(±s)Tab.3 Comparison of simplification Fugl-Meyer scal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wo groups(±s)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0 45.03±11.93#* 74.63±9.59▲*对照组 30 43.60±13.54 67.83±7.92▲

5.3 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比较 见表4、表5。

表4 观察组和对照组CSS评分结果(±s)Tab.4 Results of CSS score between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s) 分

表4 观察组和对照组CSS评分结果(±s)Tab.4 Results of CSS score between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s) 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改变量观察组 18.50±6.32#9.40±4.51▲* 9.10±4.69*对照组 17.88±6.05 13.09±5.80▲4.80±3.71

表5 观察组和对照组NIHSS评分结果(±s)Tab.5 Results of NIHSS score between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s) 分

表5 观察组和对照组NIHSS评分结果(±s)Tab.5 Results of NIHSS score between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s) 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改变量观察组 9.19±3.954#4.15±2.032▲* 5.04±3.29*对照组 9.20±3.823 6.35±3.131▲2.86±2.28

5.4 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 见表6。

表6 观察组和对照组BI指数评分结果(±s)Tab.6 Results of BI index score between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s) 分

表6 观察组和对照组BI指数评分结果(±s)Tab.6 Results of BI index score between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s) 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改变量观察组 46.40±22.57#70.25±20.37▲* 23.85±19.09*对照组 42.03±18.30 57.43±19.61▲15.40±10.18

6 讨论

痉挛性瘫痪,是脑卒中患者常伴有的难治性肢体功能障碍,现代医学认为急性病损时锥体束突然中断使肌肉牵张反射被抑制而呈现软瘫,即所谓脊髓休克期,持续数日或数周。肌张力在脑血管病休克期处于减弱或消失状态,随着休克期的逐渐消失,在发病后期逐步呈现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及病理反射阳性等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的临床表现,标志着脊髓休克期已经过去,但大脑皮层高级中枢对脊髓低级中枢的抑制作用及运动功能的控制尚未恢复,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肌肉协调异常[1-2]。

中医学将中风后患肢肌痉挛称作肢体拘急,认为中风后肢体痉挛属于“筋病”[3-5],其出现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6]。如《难经·二十九难》指出:“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同时也有学者指出,因“肝主筋”,所以本病治疗应兼顾肝经[7]。针刺疗法治疗本病有着较好的疗效[8]。著名针灸学专家石学敏院士也认同中风后肢体拘急痉挛属于“筋病”范畴[9],创立了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的“经筋疗法”,包括经筋透刺和经筋推拿[10-12]。

肌电刺激在促进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13]。神经功能重建系统,利用生物反馈技术将肌电值以图形反馈的形式展现给患者,让患者重新感知自身的生理信号和现存功能,通过运用认知再学习的方法来调动和激发患者的主动参与意识,唤醒患者的意志过程,使患者重新建立积极、主动的认知过程,使大脑运动支配区从受损区向未受损区转移,在中枢神经系统内重新组织一个功能细胞集团的网络系统,实现功能重组,从而达到患者能随意控制患肢肌肉运动功能的目的。

经筋疗法联合神经功能重建系统的综合疗法,是在中医经典理论及临证经验的基础上对现代最新技术的结合,本法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能够显著缓解肢体痉挛状态,恢复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1]胡轩宙,李国安.针灸推拿治疗中风后肌张力增高的研究进展[J].上海针灸杂志,2011,30(2):137.

[2]徐俊峰,孙 岚,曲学坤.在偏瘫患者手功能康复训练中结合穴位电刺激的康复周期研究[J].天津中医药,2010,27(3):207.

[3]陈 勤,陈晓军,陈利芳,等.调和阴阳针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30例疗效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13,27(9):672-673.

[4]马睿杰,梁 宜,方剑乔.燔针劫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思路探讨[J].针灸临床杂志,2010,19(11):61-63.

[5] 黄满玉,郭艳幸,高书图,等.《黄帝内经》中的体质学说及临床价值[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2(4):72-73.

[6] 王 乐,张志辰,张允岭.CISS卒中分型与中医证候要素相关性分析及其预后评判的意义初探[J].天津中医药,2011,28(5):366.

[7] 徐 强,张秋月,汪元元,等.“肝主疏泄”理论辨析[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1(2):70-71.

[8]贺 军.针刺治疗缺血性脑梗死后遗症期180例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J].天津中医药,2011,27(4):295-298.

[9]黄寅明,李华南,高 旸.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腧穴热敏化灸治疗中风后足下垂疗效观察[J].天津中医药,2011,28(6):518-520.

[10]杨 铭.杨兆刚老中医临床经验录[J].天津中医药,2011,28(4):307.

[11]许明辉,石学敏.石学敏院士经筋理论及经筋刺法[D].中国针灸学会经筋诊治专业委员会2010学术年会暨第二届中华经筋医学论坛,2010:37-40.

[12]揭子慧.透刺治疗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观察[J].天津中医药,2011,27(3):199.

[13]徐俊峰,孙 岚,曲学坤.在偏瘫患者手功能康复训练中结合穴位电刺激的康复周期研究[J].天津中医药,2011,28(3):207.

Clinical research on Jingjin therapy combined with nerve function reconstruction in treating spastic paralysis after cerebral infarction

MA Jian-yun,JI Zhe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ianjin 300193,China)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of Jingjin (musculature of meridian)therapy combined with nerve function reconstruction on limb spastic paralysis after cerebral infarction.[Methods]The 60 patients met with diagnosed and incorporated standar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with 30 cases in each group.Control group accepted routine treatment;whil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Jinjing therapy combined nerve function reconstruction on the basis of routine therapy.Ashworth,Fugl-Meyer,Barthel,NIHSS and CSS were taken as the evaluation indexes.[Results]Two kinds of treatment plan obtained certain effect,the curative effect 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P<0.05 or P<0.01).[Conclusion]Comprehensive program of Jingjin therapy combined nerve function reconstruction can treat spastic paralysis after cerebral infarction.The effect is significant and it is worthy of promotion.

Jingjin therapy;nerve function reconstruction;cerebral infarction;spastic paralysis

R692

A

1672-1519(2014)09-0542-03

2014-05-28)

(本文编辑:张震之,于春泉)

10.11656/j.issn.1672-1519.2014.10

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资助项目(201007002)。

马健芸(1973-),女,主管护师,主要从事临床护理。

猜你喜欢
痉挛性经筋肢体
膝骨关节炎经筋辨证的研究进展
针刺跷脉穴位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效果
针刺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研究进展
卵巢囊肿蒂扭转螺旋CT联合多平面重建技术诊断价值分析
火针经筋点刺配合针刺治疗Megie综合征验案1则
元胡止痛口服液对缩宫素致小鼠离体子宫痉挛性收缩的影响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肢体语言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
壮医针刀经筋解结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