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出来的精彩——一道数学习题的教学与思考

2014-04-20 01:46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正方体表面积长方体

李 燕

(南通市如东县栟茶镇浒澪小学,江苏 南通 226406)

[片段回放]

六年级总复习阶段,在复习立体图形时,我出了这样一道题:把一个长10 厘米、宽和高都是6 厘米的长方体木块切成一个最大的正方体,剩下部分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师:请同学们认真动脑、独立解决。

话音刚落,大部分同学埋头做起来,也有的托着下巴凝思着,还有的嘴巴里轻声呢喃着:“这太简单了。”

过了片刻,开始交流了。

生1(很快地):我根据题意可知,切下的最大正方体棱长就是6 厘米,通过画图,发现剩下的是一个小长方体。

生2(紧接着):因为宽和高相等,那么切的时候只要考虑长的变化,剩下的小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6 厘米、6 厘米、4 厘米,然后算出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就是了,结果是168 平方厘米。

师:同学们能在头脑里画上这样的图吗?

大部分同学点头示意着。

生3(疑惑地):老师,我也是这样画图的,可我的答案是96 平方厘米,我是用原来长方体的表面积减去切下来的正方体表面积的,我认为我的思路也对的。

师:有与别人不同的解题方法,很好,我们来一起看看。这位同学说得也有一定的道理呀,可答案为什么就和大家不一样呢?到底有没有问题呢?请同学们看图,帮助找找原因。

生4(好像发现新大陆似的,边说边用文具盒比划着):老师,我找到了他错误的原因,用原来长方体的表面积只能减去切下来的正方体4 个面的面积,而不能减去正方体6 个面的面积(也就是正方体的表面积)(部分同学也连连表示赞同)

生3(若有所悟):我明白了。

“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质疑、言必有据等良好品质。”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当学生抛出问题后,教师又很快将问题转抛给全班同学,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但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也利于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同学们,还有疑问吗?

生5(沉着、自信地):我还有一种切法,从中间切的。

师:大家认为这样切,可以吗?

生6:这样切,太麻烦了!要切两下呢!

生5:题目里并没有规定只切一下呀!

生6:这样看来,似乎也有道理。

生7:我觉得很好,他想出了与众不同的切法。

生(数人齐):哎,是有创意!我怎么没想到哇!

(同学们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

新课程强调,“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但有的方法模式化、类型化,束缚了学生思维的自由生长,最终导致其思维定势。有时学生那还不够完善、完美的思维却蕴含着难能可贵的创新意识。从学生的表情可知,他们对同伴的创新之举还是赞同和欣赏的。

师:如果这样切,剩下图形的表面积是多少呢?

生5(慢条斯理地):我从中间切,剩下的两边的小长方体是一样的。每一个的长、宽、高分别是6 厘米、6厘米、2 厘米,一个表面积是120 平方厘米,两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240 平方厘米。

生8(神气地):你是从中间切的,我还可以从中间偏点切。(边说边比划着)也就是剩下的两个长方体不一样大。

生9(急切地):对呀,那可不就有无数种切法吗?(众生微笑着点头)

生10(冷静地):但只要保证切出的最大正方体的棱长是6 厘米就行了。(教室里又想起了热烈的掌声)

能从有限走向无限,数学的魅力彰显无疑。学生们兴奋极了,为自己思维上的突破而激动!

师:这些切法,剩下的图形的表面积各是多少呢?

学生自发地分工,南边两大组算一种,北边两大组算一种。

生8(激动地):我们南边两组算剩下的两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6、6、3 厘米和6、6、1 厘米;你们北边两组算剩下的两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6、6、2.5 厘米和6、6、1.5 厘米。(北边两组中有的学生有点不服,嘴里嘀咕着,很显然因为有小数,其实也蛮好算的)

师:请你说说为什么这么快就给出了南北两组算的数据。

生8:因为前面已经讨论过了,原来长方体的宽和高都是6 厘米不考虑变化,只要关注长10 厘米的变化,切出的正方体棱长是6 厘米,那么剩下的两个小长方体的棱合起来只要4 厘米就可以了。

师:你们同意吗?(众生点头)那你们就算吧。

生11(南边组):我算出来了,剩下的两个小长方体表面积是240 平方厘米。

(南边组其余学生附和着)

生12(北边组不甘示弱):我们的答案也是240 平方厘米(6×6×2+6×2.5×4+6×6×2+6×1.5×4)。

师:是这样的吗?

生(齐):是。

生10:我发现,只要是这样在中间切,剩下的是两个小长方体,那么剩下图形的表面积是一样的。因为不管怎么切,反正是切两刀,只是位置发生变化。切一刀,增加两个面也就2 个36 平方厘米,切两刀就增加四个面也就4 个36 平方厘米。

生9:我认为,如果想要切得方便,就切一刀;如果要使剩下的图形的表面积大些,就切两刀。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并能将不同的方法进行有效沟通、区别比较,最终找到问题的本质所在。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就获得了对其中蕴藏着的辩证思想方法的体验,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再次得到了提升。战胜困难的喜悦激荡着他们的内心,通过自身努力获得的成功感是其他任何事物都无法替代的,这必然会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强大动力。

[教后反思]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尤其是数学课堂。作为教师,要以平和的心态接受课堂上所发生的一切。

一、精心呵护,给予空间,激发创新

当学生能勇敢地提出疑问、表达自己的想法时,教师切不可急躁或责备,因为这样会打消学生主动学习的激情、积极思考的欲望。本节课上,学生大胆提出疑惑,教师给予肯定和表扬,并引导学生来解决。假如此时老师表现出不开心、不理睬,甚至用责怪的语气回答学生,以后学生还敢提问吗?如果在课堂上总是放不开、小心翼翼的,生怕出错,哪里还谈得上新课标提出的“帮助学生形成反思、质疑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课堂上,教师不能急于完成教学任务,而不给学生说话的机会。因为只有当学生有机会、有胆量表达自己个性化的想法时,才有可能出现创新。作为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想法,而不能以普遍的思维模式代替个性化的思考方式,更不能以教师的思考代替学生的思考。也许孩子的想法有时不够完美,但他们表现出的创新意识是宝贵的,需要教师用心去呵护和珍爱。案例中如果没有老师的一句“还有疑问吗?”,也许就没有生5 的想法,更谈不上学生思维的碰撞。

二、把握时机,巧妙引导,成就精彩

实践证明,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独到的见解等学习素材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共鸣。本节课上,大家共同解决的一系列问题都来自学生,他们以主人翁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与探索中,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这样,学生对知识理解得更透彻,方法掌握得更明白,能力提升得更快。因此,教师要因势利导、适时调控,抓住学生思维中瞬间的闪光点,并挖掘放大,牢牢把握知识的“生长点”,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活跃课堂氛围,成就有效、精彩的课堂。

三、充分准备,积累智慧,灵活应对

教师要想打好仗,只有课前充分备好学生、备好教材。当课堂上出现备课中没有预设的问题时,就需要教师平时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分析教材、弄透习题,这样才能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思维方式和解题策略做到心中有数。此时,教师要保持冷静,切记盲目下结论,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教学机智,巧妙地利用来自学生的各种信息,不留痕迹地将它转化为宝贵的教学资源,和学生一起学习、探讨,建构充满活力和智慧的课堂。可见,要想课堂上做到游刃有余、灵动生动,教师课前的准备、平时的积累是不可忽视的。

猜你喜欢
正方体表面积长方体
巧求表面积
拆拼长方体
给正方体涂色
拆拼长方体
探究组合长方体的最小表面积
多少个小正方体
求正方体的表面积
数小正方体
拼正方体
抓不变量巧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