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亿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总目标中明确要求“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我们身处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是否达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反思一下,不难发现作文教学的现状还不太令人乐观,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以解决。
一、现状
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小学生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富有童心、童趣和童真,对语言比较敏感,语言应该是鲜活生动、富有个性的。然而学生作文中的语言表达更多的是一些公共语言或者成人化语言,儿童应有的天真、质朴和自然的语言以及新奇、大胆的想象语言越来越少了。原因在于学生找不到生活来源,总觉得无话可说,但又非说不可,于是从作文书中看到的、或者老师读的范文中的语言层出不穷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与课程标准目标中的“自己的意思”是背道而驰的,同时也有意无意地扼杀了孩子的成长和进步。
赛车跑道上的“拖拉机”。目前,语文教学中的写字教学、阅读教学都得到了高度重视,学生的进步很大,作文教学却依然陷在没膝的淤泥中,我们很难听到一节全新的、高质量的习作研讨课,很难进行一次高效的习作教学辩论会。作文难教,作文难写,几乎成为农村小学师生及家长的共同感受。现在很多语文教师都赞同简单语文、快乐语文,提倡大语文观,为什么我们的作文教学中就看不到简单而快乐呢?
刻意训练的烙印根深蒂固。学生写作前,教师习惯先指导一番,写什么,怎么写都要交代清楚,然后放手让学生当堂完成,评价时往往过分注重语言的规范。结果,全班同学的作文成了整齐划一的“八股文”——老师的范文痕迹清晰可见。不要埋怨学生的作文缺乏创新的“火花”,因为学生在这样的作文教学指导下根本没有语言能力的培养,更不要说放飞学生自由的灵魂。
二、思考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些现象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农村学生见识少,阅读量小,缺乏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自觉意识,而教师没有注意综合训练,即使“就题论题”,也是出个题目罗嗦几句就让学生写。低头批改时牢骚满腹。作文教学基本处于要求不明,指导低效,无章法可言的状态。
要想提高农村小学作文的教学质量,必须加强写作基本功的训练。教师必须要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有统揽全局的观念,但同时也要考虑到细节,各阶段要有详细的规划,各年级有计划,每节课有教案,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积累语言。众所周知,良好的语言基本功(词汇、句式、段式等)是学生作文成功的保障,这些对中年级学生而言却很欠缺,仅靠课内精读远远不够。我们必须培养学生在课后自主读书的习惯。也许有的老师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却没有方法的指导,学生的读书效率可想而知。因此,必须教给学生略读的方法,逐渐培养其略读的能力,并学会写读书笔记,在不断积累中内化,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略读时把一些好的词句画下来,并写好读书笔记,并经常让学生去翻阅自己的读书笔记,积累词汇,学会一些表达方法。
学会观察。农村小学,很少有老师能做到培养学生自觉观察的能力。由于缺乏观察,学生就没有生活积淀,写作文时自然就是无话可说了。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关键指导学生把观察重点放在寻找事物的联系点上和发展思维能力上。对自然现象和事件的观察要把握其因果的逻辑关系,善于在“联系点”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分析,比较和判断,最后达到真正理解。指导学生观察要有目的,有顺序,有耐心,有联想,与思维结合等,这样的观察才有效。
“问泉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要学生想观察、会观察,思维就不会枯竭,语言就不会平板,作文水平自然得以提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