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生活走进体育课堂

2014-04-19 19:57王颖舒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4年38期
关键词:建构生活化体育

王颖舒

摘 要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一个宽泛的目标去获取信息,即以某一种方式迁移到另一种方式中去,从这种意义来看,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把在学校学到的东西迁移到日常生活情境中,即服务于生活。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在生活中实践中发展,以服务生活为目的,这是新课标的宗旨和特点,课堂教学生活化适应了这一特点且与之契合。但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教学的改革与探索,它要有理论的指引,要在实践中验证,这不同于机械化生产和铸模式运动,故得失必然共存,喜悦与困惑伴生。且就课改中课堂教学点滴,以明得失,供反思。

关键词 体育课堂;生活化

一、体育课堂教学之现状点击及问题追根

目前,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趋势,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始重视学生的自我组织、自我调控、自我探索等自主学练活动。但是,在实践操作中,教师也只是在某个步骤或环节让学生“活动一下筋骨”,在美其名曰的“主导作用下”,教师还是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或某种组织方法,强加于学生,只不过由原来教师“牵着走”改成了“推着走”而已,或者说教师只是注重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外在形式,而没有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的本质,造成了教学改革轰轰烈烈,教学效益仍然低下的局面。那么,什么是当前体育课堂教学的根本问题呢?

19世纪,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的口号。所谓教育即生活,就是教育不是生活的准备,而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杜威认为教育和教学应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强调儿童的兴趣和需要。马克思认为自由活动是生命的表现,也是生活的乐趣,他还突出强调了作为人生命体现的劳动是“真正自由的劳动”,不应是“外在的强制劳动”。从上述观点看,首先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学习是一种生活状态,只不过是一种特殊环境下人的生活;其次,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学习是体现学生生命的劳动,而这种劳动需要真正的自由……

我们再到现实生活中看一看,正在玩耍的儿童,他们是那么认真,忘记了饥饿,忘记了“妈妈规定的回家时间”,不在乎自己周围的人和事,可以说这时的儿童精神高度兴奋,注意力十分专注,他们已经达到了“忘我”的地步,他们主动参与游戏的参与度是非常高的。这种活动是他们生活的乐趣,也是生命的体现。因为他们在这种自主性活动中获得了一种自由,他们可以随意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兴趣去进行活动。

通过以上阐述,我们反过来看体育课堂教学的现状,可以发现存在问题的根本在于课堂脱离了现实生活,忽视了学生的需要,使学生失去了“自由”。因此,我们认为学生就如教师导航的“雏鹰”,在课堂教学的时空里,自由地伸展生命的灵性,焕发生命的活力,其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会得到积极主动地发展。为此,我們必须对现存的体育课堂教学解构建模。

二、建构能满足学生需要的体育课堂生活

1.课堂是什么?

课堂首先是一个“社会活动场”,然后才是一个“教育活动场”。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着课程,也是在亲历着生活。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生活的空间有多大,课堂的空间就有多大。当我们用“课堂社会”这一新视角去观照学校的课堂教学时,原来的狭义课堂的老大难问题可能会找到新的思路。

我们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存在,而班级授课制教学形式下,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总是不会是全部。这样的矛盾如果仅靠有限的40分钟时间和教师重复的讲解及学生的机械练习,显然不能解决。那么我们何不打破常规教学的局限,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借助他们感性趣的事物,或依靠家庭的帮助,或依靠班级集体的力量,或者让学生亲自去经历。那么这种矛盾就会在学生的玩耍中、探索中、人际交往中迎刃而解了。

2.体育课堂生活化之生长点

上述问题的实质是课堂教学未能遵循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忽视了学生的自我需要,脱离了他们内心真实的感受、理解和情感;使学生在极具人文价值,充满人性之美,最具情趣的体育教学生活中所感受到的只是枯燥、乏味,并丧失了作为人的本质——自由活动,作为人生存的权利被剥夺。那么,我们如何来解决这些实质问题呢?只有尊重学生需要,所谓需要是维持个体和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必要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它通常在主观上以一种缺乏感和丰富感被人所体验着,它是个体发展积极性的源泉。那么,我们又如何以学生需要为切入点建构课堂生活呢?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立足于当代社会,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关于人的需要的研究成果,可以给我带来启示,他把人类的需要按照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分为五个层次。即从最低层次的生理需要开始,发展到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最后发展到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要。以此来联系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可以说生理需要主要指运动的需要;安全需要包括心理安全与身体安全;社会需要包括交往、友谊、关爱、求知、审美等需要;尊重需要包括自尊,他人的尊重、对自由的渴望;自我实现需要是指成就和自我超越;其中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被称之为较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我们可以以人的需要作为建构体育课堂生活的生长点,建构能满足学生需要的体育课堂生活。 3.体育课堂生活之建构策略

人的自由是以人的自主性为前提的。如果一个人不从事争取自由的实际活动,或者在活动中不是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而是服从于他人意志的强制,仍然不能算是真正的自由主体,充其量只能算是潜在的自由主体。自由意味着权利和责任,学生作为教学中人格独立的主体,他们应该有自己的自主权。学生一旦作出了自己的选择就意味着对自己的选择负起责任,此刻学生将走进自己独立的生活。自我组织,自我学练,自我评价,自我调控等表现出充分的自由,获得活生生的体现和生活的乐趣。为此,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让学生有自由支配的“空白时间带”。也就是让学生有自由支配时间的机会,在这段时间里学生可以玩自己想玩的游戏,练自己想练的内容,但教师必须认识到“空白时间”不是放任自流,而是有目的地在教师精心策划诱导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

(2)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教师应根据学生个别差异提供不同的练习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练习内容;除此,学生还可以依据自己的学习能力选择自己的练习方法,学习速度。

(3)给予学生“说话的权利”。一个人能否形成自我意识,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他是否有足够的机会和能力自由地提出自己的问题与表达自己的意见。反观体育与健康课堂,学生真正的“说话”只是为了为了回答教师提出的一些零散问题,很少用来表达自己真正的思想。其实学生“说话”除了表达自己理解与否之外,还可以提出自己的满意与否,表达对他人的赞赏与否,更重要的是展示自己的创造性成果。因此,课堂中要给予学生自由质疑问题、回答问题和表达意见的机会。

4.构建“生活化”的体育课堂

(1)创设“生活化”的体育教学内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情境性学习和情境中认知,他们认为学校常常在人工环境而非自然环境中教学生那些从实际中抽象出来的一般性的知识和技能,而这些东西常常会被遗忘或只能保留在学习者头脑内部,一旦走出学校就很难再回忆起来。实际上这种将知与行分开的做法是错误的。知识只有适应了它所应用的环境,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完成它该完成的任务。为了使学生更好的学习,保持和使用所学的知识,就必须让他们在自然环境中学习或在情境中进行活动性学习,促进知与行的结合。课堂教学生活化即通过创设的情境使学生通过活动性的学习达到知与行的完美结合。新课程标准极力倡导体育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特点,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所选内容应是他们平时熟悉的、喜欢的、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学习中走进生活,融入生活,在一个“社会——信息——教育——学习——生活”同构一体化的人类生存形态中,不断寻求身体、心理、社会需要的满足,体验生命存在和发展的乐趣与价值,促使他们不断创造更丰富的社会生活,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在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设计上,就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创设一些“生活情景”,使学生置于生活的氛围中,让每一个孩子的心情得到彻底的放飞,在玩和活动中积极思考、积极锻炼,充分感悟体育的兴趣和勉力。例如:在学习体操棒玩法时,把教学内容设计为一群上学小精灵一天的学习生活经历为背景,通过“早上起床锻炼好”、“愉快的学习、游戏生活”、“遇险、七嘴八舌话自救”、“阳光总在风雨后”等故事情景,让学生体验不同的情绪变化及学习体操棒各种不同的用途。這样的设计,既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和兴趣,又贴近学生的生活。又如:在教学“投掷”时,要求学生回家自己缝制一个沙包,然后在课堂中使用。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投掷能力,又使他们体验到了劳动所带来的愉悦。

(2)开发、收集“生活化”的体育教学器材

体育器材是学校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增进学生健康的有效的第一保证。原来的体育教学器材,是建立在竞技体育的思想基础上配置,许多器材不适合学生的发展特点,也很少得以使用。而通过学生收集“生活化”的体育教学器材如:易拉罐,即可以在投掷时当“投掷物”,又可以在游戏时当“标志物”,也可以当“保龄球”进行游戏和进行叠高比赛。又如,一张旧报纸,可以折成飞机进行游戏,可以团成球打雪仗,可以卷成棍当“体操棒”使用,可以当抢座位的“座位”使用。这些由学生收集、开发的生活器材,即发挥了它的潜在功能,又拓宽了学生的思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3)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教学应该通过“设计真实、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活动。极大地拓展学生的时空领域和思维空间。例如:在进行投掷教学时,设计成“劳动模仿操”、“抛掷秧苗”、“强运粮食”、“欢庆丰收”等场景。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声、色、光效果,创设快乐的田间劳动情景,把生活情景再现到体育教学中,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让学生“身临其境”,让他们用自已的身体去体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教师这样的巧妙安排,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和热情,特别是“欢庆丰收”,在一片的爆竹声和盛开的礼花中,随着高高抛起的“果实”,学生多沸腾了……

(4)挖掘生活资源,感受体育存在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生活中的体育资源,让学生感受到体育无处不在,运动无比精彩,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体育。例如:和爸爸、妈妈开个家庭奥运会;家庭高尔夫球赛(用旧报纸挖两个洞当场地,把球吹进洞);和爸爸妈妈来个体操赛和叠罗汉;用气球来做个头球赛。使学生感受体育来源于游戏,生活中处处有游戏。通过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能设计出数不胜数的游戏。

建构生动的体育课堂生活,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是将体育课堂教学植根于现实生活。现代教育心理研究表明:教学活动一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发生“碰撞”、“重迭”,教学活动将被纳入到其生活中,在内心产生自身生活的需要,激发出该做某事的冲动,心目中形成一个清楚而确切的目标和思想倾向,并自觉地为达到此目的不惜一切努力,此刻学生的学习被称为“内部学习”,达到目的之后,导致成功的每一步都将在他们的心中更牢固地确定下来,成为习惯、技巧或记忆,形成认知结构。将体育课堂教学置于真实的生活认知、生活意志、生活情感等背景中,激发他们把作为生活主体的听、看、做、说与作为体育教学重要内容的听、看、练、说相融一体,把教学目标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在这样的体育课堂生活中学生能体现生命,感受生活的真谛,始终处于一种和谐、愉悦的状态中,心旷神怡,兴趣盎然,这种“体验”的过程是学生“个人亲身获得的经验的不断改造和改组的过程”,并使之成为学生自身的本能。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有学习,有游戏,有平等,有关爱,有互助,师生的生命力得到有效的发挥,在民主、和谐、热情的生活氛围中,教师不断成长,学生全面发展。

三、体育课堂生活之建构原则

使课堂教学联系现实生活,构成健康有益、生动活泼的课堂生活,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主体性原则。人不仅能把握自己和外部世界的关系,而且具有建构和完善自身的能力。体育与健康课堂生活应当着力于主体性的全面唤醒。这既是学生发展的起点,也是终点,更是有效途径。

(2)发展性原则。强调课堂生活对个体认识、技能、情感、态度倾向的不断影响,不仅使学生形成现实的知识,而且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实现个体经验的不断成长。

(3)活动性原则。体育课堂生活是以学生实践活动为主要生活方式的。要不断强化影响活动效果的主、客体因素,提高活动质量。

(4)层次性原则。体育课堂生活应依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而建构,体现出由低年级到高年级分层次的课堂生活模式。

(5)艺术性原则。建构中应精心设计,给学生以美感,满足学生审美要求。使他们主动进入课堂生活,并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

(6)开放性原则。建构中教师应有效地放开学生去选择适宜自己实际的内容进行锻炼和探究性学习,使教学内容放眼社会,着眼未来,具有开放性。

(7)人本性原则。建构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把人的自我实现、完美人性的形成和达到人所能及的最高境界作为教育终极目标。

(8)反思性原则。建构中教师要对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不断反思,努力改进,力求建构完美的体育与健康课堂生活。

总之,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服务于生活。体育教育是人的教育,其绝不仅仅在于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增强体质、掌握“三基”等。而更应重视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主体性,使学生成为热爱生活的人。建构体育与健康课堂生活,也就是说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必须回归生活世界,贴近学生生活,就是将学生还原于“自由生长的生命”的人,用“生活化”的体育课堂教学,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让学生通过体验现实生活,感悟和追求生活,感受人生真谛,享受生活乐趣。同时赋予体育教学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习体育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体育活动的主体。让他们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

猜你喜欢
建构生活化体育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建构游戏玩不够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