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高岑”边塞诗的意象构建

2014-04-18 09:20赵雅雯
福建开放大学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岑参边塞诗意象

赵雅雯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漳浦分校,福建漳浦,310000)

浅论“高岑”边塞诗的意象构建

赵雅雯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漳浦分校,福建漳浦,310000)

高适和岑参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他们的诗作脍炙人口,意境宏大,但由于身份和个性的差异,两人在意象构建中体现出不同特色。高适边塞诗的意象质朴浑厚,源于其丰厚的思想,意象有政论性的特征,意象的分布为绵密排列的方式,意象活动方式为对比;而岑参的意象雄奇,源于其个性中的英雄气。岑诗意象为状结构的分布方式,意象的主要活动方式是跳跃。意象构建中的不同,使二人诗风呈现个性化特征。

高适;岑参;边塞诗;意象构建

“山川萧条极边土”是高适以其丰盈的边塞经验对边塞环境的宏观概括(《燕歌行》),那是一个远离自己城邦与家园的异域,景象荒凉索寞,再加上与异族的紧张对立,便使得这种环境充满特殊的悲凉气氛。描写在边塞这个宏阔渺远的时空里存在的景象、发生的事件以及个体感受的诗,就是边塞诗。

由于汉人建立的王朝与中原周边各少数民族存在着长期的复杂的政治、文化、经济、种族关系,从西周开始,以边塞生活为题材的诗歌就成为了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学题材之一,而对边塞战争的描写,是历代边塞诗的主流。

从《诗经》的《采薇》、《六月》直至汉魏六朝隋,代有佳作,至唐为盛。特别是盛唐时期的文治武功皆表现出新兴帝国的气宇与空前成就,直接造就了盛唐边塞诗昂扬悲壮的品格,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王维、李白、杜甫等都有边塞诗佳作,而“高岑”二人,以其丰富的边塞生活感受和较多的高质量边塞诗创作遗存,成为这一诗派的巅峰人物。历代研究者对“高岑”二人的生卒、行迹多有考证,对其诗歌风格特征的评论尤多,在风格的评论方面基本一致,但在生卒和行迹考证方面尚存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至于“高岑”在诗歌创作成就方面的争议,则见仁见智。

意象是我国古代文论中重要的审美概念,历代文论对意象这一概念的见解多不一致。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认为意象是“意中之象”,他说:“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1]强调作家在创作时头脑中必须要先有清晰的形象,然后根据意中之象下笔写作。袁行霈先生在对比了“意象”的各种解说后认为,“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2]本文以袁说为依据分析“高岑”二人的意象建构。

一、意象的主要特征不同——政论性与英雄气

高适边塞诗的意象注重完整和凝练,因此在语言上不追求奇词丽句,而以刚健质朴为主,在内容上紧贴现实,点评时政。胡应麟说“高黯淡之内,古意犹存”(《诗薮》内篇卷二),这里的“黯淡”应是相对于岑诗的奇丽而言的,所谓“古意”,指的应该是古乐府的注重批判性写实,质朴深沉,其所造意象相对直观,实大于虚。杜甫在《渼陂行》中说“岑参兄弟节好奇”,殷璠《河岳英灵集》也说“岑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所谓“奇”,就是出人意表,意象具有强烈的想象成份,虚大于实。高适的边塞诗的深沉,表现在其丰厚的思想性,其所塑造的意象,直观地表达内心的愿望,没有过多的渲染性笔墨;岑参的雄奇,更多表现在对异域自然风光的夸张性铺陈,其意象的塑造,直接服务于对景物本身,所要表达的思想退归其次。

高适的边塞诗的意象塑造,服务于抒写立功边塞的壮志、保卫祖国的豪情和奋不顾身的精神,但其亮点是揭示出唐朝政治军事的黑暗现象,并表示了诗人的深深忧虑。其诗整体气骨遒劲,意象质朴浑厚,富有政论性,准确地反映了当时与边塞战争有关的政治军事动态和他报效国家的热情,这是高适的边塞诗意象群的突出特点。

“边尘满北溟,虏骑正南驱;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塞上》),描写了边关现状,接着直接提出自己的安边观点。“边尘满北溟,虏骑正南驱”这两个意象用语质朴凝练,特别是“满”和“正”使这组意象顿时活动起来。“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归来独闭门”这一意象,把“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这三件事实形象化,一个“独”字,把报国无门的苦辛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北使经大寒,关山饶苦辛,边兵若刍狗,战骨成埃尘。”(《答侯少府》),“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燕歌行》)等等,这些意象群,质朴、精准地展示他的边塞诗意象在内容上的深刻,从而增加了他的创作的思想深度。特别是他的号称“全景式”描写边塞战争的名作《燕歌行》,深刻的思想和政论式的点评,表现得更为突出和全面。诗人以政治家的眼光去分析边防问题,以政论的笔调,表现自己对战争的意见,深刻揭示边防政策的弊病,同时流露出对士兵的同情,对将帅的讽刺。

相对于高适,岑参的边塞诗意象创造的特点,则体现在边塞自然风光和战争生活的的描写。由于广泛使用多种修辞手法,他笔下的意象是瑰奇富丽的。翻开他的诗作,英气满纸。岑参写风是“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采用比喻、拟人、夸张的手法,以石的移动衬托狂风之烈。写雪是“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则由狂烈转入温馨,笔法变幻无端。写热是“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岸旁青草长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更是奇景奇语,极具煽动性。其他如写歌是“君不闻胡笳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吹之一曲犹未了,愁杀楼兰征戍儿”。《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写舞是“回裾转袖若飞雪,左鋋右鋋生旋风。琵琶横笛和未匝,花门山头黄云合。忽作出塞入塞声,白草胡沙寒飒飒”。(《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鋋歌》)写马是“君家赤骠画不得,一团旋风桃花色。……骑将猎向南山口,城南狐兔不复有。草头一点疾如飞,却使苍鹰翻向后。忆昨看君朝未央,鸣珂拥盖满路香。始知边将真富贵,可怜人马相辉光。男儿称意得如此,骏马长鸣北风起。待君东去扫胡尘,为君一日行千里”。(《卫节度赤骠马歌》)这些诗句字里行间饱含的勃勃豪气加上七言歌行这种最适合抒情写景的诗体,使得岑参的边塞诗的意象群极具个体色彩,可谓诗与人合一。

二、意象的主要的分布方式不同——绵密排列与伞状结构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凡例》论诗曰:“诗贵浑浑灏灏,元气结成,乍读之不见其佳,久而味之,骨干开张,意趣洋溢,斯为上乘。”这段评语用于高适的诗评,也颇恰当。读高适诗,你很难一下子进入到他所营造的诗境,必须反复诵读,再三体味,然后滋味渐生,直至击节叹服,这和高适诗歌意象群的分布方式有直接关系。高诗在一句之中是一个意象,甚至往往多至两三个意象,意象密集,容量极大。而岑参的意象分布则采用一种伞状的分布形式,即以主意象为中轴,所有的其他意象组成大小不一的群,这个群所有意象的目标都指向中轴,就像一把张开的伞。这样的排列结果,使其意象十分丰满,加上岑诗尚巧,多奇语,刻意造奇,文字奇峭,色彩鲜明,读者极容易为他所塑造的诗景所吸引,从而创造出一种新奇俊逸的独特的艺术境界。下面我们就“高岑”二人成就最大的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在意象分布方面的特征做一简单比较。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燕歌行》全诗共计二十八句,除掉政论性点评,几乎是一句一个意象,象“孤城落日斗兵稀”甚至包含三个意象,如此密集的意象,把战争的发生、举国战前动员、雄壮的出师场面、战事的紧张、边境的严酷荒凉、战斗的惨烈、将军的醉生梦死、战争的失利、征夫思妇的忧伤等形象地融为一炉,壮、苦、悲、愤各种感情因子错综排列、纠缠万端,容量极大。再看岑参的《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

岸旁青草长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阴火潜烧天地炉,何事偏烘西一隅?势吞月窟侵太白,气连赤坂通单于。

送君一醉天山郭,正见夕阳海边落。柏台霜威寒逼人,热海炎气为之薄。

君家赤骠画不得,一团旋风桃花色。红缨紫鞚珊瑚鞭,玉鞍锦鞯黄金勒。

请君鞲出看君骑,尾长窣地如红丝。自矜诸马皆不及,却忆百金新买时。

香街紫陌凤城内,满城见者谁不爱。扬鞭骤急白汗流,弄影行骄碧蹄碎。

紫髯胡雏金剪刀,平明剪出三鬃高。枥上看时独意气,众中牵出偏雄豪。

骑将猎向南山口,城南狐兔不复有。草头一点疾如飞,却使苍鹰翻向后。

忆昨看君朝未央,鸣珂拥盖满路香。始知边将真富贵,可怜人马相辉光。

男儿称意得如此,骏马长鸣北风起。待君东去扫胡尘,为君一日行千里。

静态描写、动态描写、对比描写、色彩装饰、正面渲染、侧面烘托,先用各种手法锻造意象,再由数个意象组成子意象群,各个子意象群分别指向中心意象,最终完成赤骠马这一形象的塑造。

工程设计本着安全、可靠、经济适用、维护管理方便的原则进行,最终决定管控器的架设采取一井一表、一井一卡、以水控电的方式。

三、意象的主要活动方式不同——对比与跳跃

历来研究者多认为“高岑”在诗歌创作上深受“风骚”及“建安文学”的影响,但高适更多倾向于现实主义传统,岑参则较多地吸收了浪漫主义创作成分。他们各自的文学创作倾向,间接影响到诗歌意象的活动方式。在《同观陈十六史兴碑》中,高适表达了自己的文学创作目的是“作歌乃彰善,比物仍恶讦”,也就是说,他写诗是为了彰善,诗歌中多用“比物”,是因为不喜欢直接攻击别人。反映在具体的诗歌创作中,高适的边塞诗一些敏感之处或是难言之处,就采用“比”的手法。所谓“比”,在古代文学创作中,包含比喻、比拟、对比等手法。本文仅就对比一项,简要分析高适在诗歌中塑造意象时采用的对比手法。

一是显性对比,这种对比方法一目了然,容易把握,如高的名作《燕歌行》通篇意象用比,有“男儿”对“天子”、“校尉”对“单于”、“征夫”对“思妇”,甚至意象比较密集的一句中也用比,如“孤城”“落日”“斗兵稀”三个意象从不同的三个角度对比,描绘了一次战斗过后悲壮场景,最后是全诗开篇和下半部也构成对比,是一种昂扬的出征场面和沉痛的战局失利的对比,从而达到壮、悲、远的艺术境界。二是隐性对比,这种对比体现了诗人“比物仍恶讦”的创作主张。这种对比需要读者细细品味,方能体会其中真味。仍拿《燕歌行》中著名的“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来说事,这就是一句隐性对比。美人帐下犹歌舞,指在战事不利的情况下军中犹自有人声色犬马,究竟是什么人,诗人没有明指,但目前所有的分析都指向军队高层。问题是,盛唐时代是否有军妓随军,随军制度如何,尚待考证。再看《送李侍御赴安西》: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这是显性对比,通过太白东、燕支北的对比说明此行的天长地阔,而“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表面看是显性对比,以极宏阔的万里关山对比方寸之物的一杯浊酒,而这一联的实际指向并不如此,这是一对典型的隐性对比,描写在临别的一瞬间复杂的心理感受,上句是说李侍御即将远赴万里之外的边地,从此走上建功立业的大道,诗人心向往之。下一句则是写自己的心事。高适大前半生极为坎坷,且平生抱负极高。三次出塞,其绝大部分重要作品都创作于步入仕途之前。“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塞下曲》),这才是他人生的最终归宿。这“一杯”中包含了哪些“心事”,诗人没有明写,但由人及己,其中包含的,既有豪放的抱负,也有细腻的感伤。此联对比,空间跨度极大。先从“万里外”一笔推开,表现豪迈的激情、飞动的气势,紧接着突然回收,又回到别筵。它包含着深挚的惜别,前程珍重的祝愿,功名早立的期望以及自己内心长久的期待等等,感情极为深沉厚重。

《中国诗史》评岑诗“取动不取静,取雄放而不取澹远”,前半句很好地切中岑诗边塞诗意象的活动特点。岑诗意象的跳跃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场景快速转换和动词的精准运用。在场景的转换方面,如《火山云歌送别》:“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迢迢征路火山东,山上孤云随马去。”通过空间的转换,描绘了火山云流荡变换幻的神秘身影。《卫节度赤骠马》在这一方面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意象的转换在一定的时空中快速变换,从整体的色调到全身装饰,再转到具体部位的特征。值得注意的是,对赤骠马的肖像描写也是充满动感的,就连马的颜色,也是“一团旋风”,这种异想天开的修辞手法是极为罕见的,也是岑诗“取动不取静”的最好注释。接着诗歌交错变换时间和空间,在不同的时空中激励彰显赤骠马的动态美。岑诗意象的这种动态美,在他的诗中比比皆是。

在词的应用方面,为了实现意象的动态美,岑诗大量使用动词,以下略举数例。《火山云歌送别》:

天山雪云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北风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

能兼汉月照银山,复逐胡风过铁关。交河城边鸟飞绝,轮台路上马蹄滑。

晻霭寒氛万里凝,阑干阴崖千丈冰。将军狐裘卧不暖,都护宝刀冻欲断。

正是天山雪下时,送君走马归京师。雪中何以赠君别,惟有青青松树枝。

开、卷、照、逐、过、飞、滑、凝、卧、冻、断、下、走、归、赠、别等极富动感,全诗几乎只由名词、动词、副词三种词类组成,而以动词策动每一个意象的展开、跳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其动词使用更妙,前一联是卷、折、飞,动作的力量惊人,场面磅礴,下一联是来、开,动作的形态转为温和、柔美,形成一种狂烈和温馨相互转换的奇景。

四、余论

以上所论,主要就“高岑”二人在意象构建中的不同特色而言。实际上,在两人漫长的创作生涯中,他们有很多共同之处,而且风格也是多样化的,本文所及,只是其中的某些重要部分。比如在“比”的方面,岑参也有很多名作,反过来,高适也曾写出像“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这类浪漫主义色彩浓厚的作品,但这毕竟不是他们艺术方面的主流,而且在风格方面也有差异。同时,“高岑”的多样化艺术风格还体现在他们能够用另外一种异于本文所及的写法,创作出传世名篇,像高适的《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岑参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样精致优美的边塞诗小品,放在李白、王昌龄的七绝中,就风格、笔法、意境、深度而言,同样是难以辨别的。

[1]赵仲邑.文心雕龙译注[M].桂林:漓江出版社,1982:248.

[2]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63.

[责任编辑:姚青群]

1207.22

A

1008-7346(2014)05-0081-05

2014-03-30

赵雅雯,女,福建漳浦人,福建广播电视大学漳浦分校中学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岑参边塞诗意象
抚远意象等
山房春事(其二)
又恨又爱是岑参
论中唐边塞诗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玉人”意象蠡测
又爱又恨是岑参
唐代边塞诗里的情长思远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
边塞诗概念小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