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桂荣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感情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会伴随着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它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动机、兴趣和效果。可见,促使学生感情丰富和发展的情感教育就成为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因此,充分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呢?经过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优化学习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的人际关系是进行情感渗透的前提,而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更好地促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情感渗透。反之,不融洽的师生关系会使师生间的交流陷入尴尬和不利的局面,会进一步影响语文教学的效果。所以,作为教师要注意言传身教、润物无声。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作品,更注重人文性,涵盖很多情感。没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情感教育将成为空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本着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用爱心和真诚感染学生,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课外也要积极关爱他们,学会倾听学生的感受,并学会引导和鼓励学生的感悟,针对个别学生发生偏差,要积极予以纠正指导,帮助学生获得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促进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
二、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多角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一门课程产生兴趣,那么他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从而为情感渗透创设最佳契机。初中语文教材入选课文都是一些经典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中都饱含着丰富的情感,如果学生对语文课产生兴趣,进而就会对这些作品产生兴趣,也会在学习的过程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就要学会创设情感渗透的氛围,多角度、多方位通过创设与文章内容接近的情境,有效地营造出浓郁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可以准确地把握文章情感,进而把握文章内涵和主旨。例如,在课堂上,我们可以排演课本剧,让学生亲身体验作者想要表达的某种情感。如,在上《皇帝的新装》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将课文改编为剧本,自编自演,体会童话所蕴含的道理,从而认识生活中的美和丑、真和假、善和恶,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总之,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点,更要用心给学生营造学习的氛围,不断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真切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营造情感氛围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可以通过多媒体素材来渲染气氛。在学《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时,我通过播放音频歌曲刘和刚的《父亲》,通过音乐营造氛围,向学生传达父爱的伟大,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文章所抒发的强烈的情感氛围。
三、重视传统教学中的品读感悟
在语文教学中离不开朗读品味,朗读、品味、背诵、积累;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些好的传统教法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精神成长,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要想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那就更需要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品读,帮助学生进行感悟。言为心声,每一篇文章都饱含作者丰富的情感,作者将自己的情感隐含在自己的作品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教师在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把学生的情感熏陶和价值观的培养结合起来,深刻领会“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意境。通过认真反复读文章,仔细品析关键字、词、句,进而揣摩作者的心境,感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从而获得对文章主旨的理解。通过反复阅读,做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从读中感悟,从读中升华情感。因此,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提倡学生大胆读,大声读,读出感情,读出感悟,而教师要转换角色,做一名参与者,从朗读的语调、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指导示范。例如,朱自清的《春》,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行文结构,都堪称美文。那么,这么优秀的文章在朗读时要注意朗读节奏的轻重缓急,如果能引导学生在朗读的节奏、语音、语调、语速等方面把握好,就会使人产生美的感受,在朗读中感受到文章的优美意境,享受到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进行朗读时,应注意关键词的语调,适时控制语速,在朗读的基础上,更要感受作者作为豪放派词人那种悲凉而又不乏激昂的感情基调。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取向,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渗透情感教育,需要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品读感悟。
编辑 郭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