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国 刘云峰
摘 要: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主动性?如何把历史教学从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如何把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知识的引导者、寻找知识的领路人?如何在课堂上落实知识并渗透道德教育、人格教育,最终达到实施历史目标教学呢?这几个问题摆在了基层历史教育工作者面前。
关键词:新课改;历史教学;政治制度;卢梭
新世纪之初,我国第八次课改在全国推行,这次改革步伐之大,速度之快,难度之大,是前七次改革所不可比拟的。它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即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从只关心学生成绩到关心学生未来人生)的历史性转变。
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主动性?如何把历史教学从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如何把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知识的引导者、寻找知识的领路人?如何在课堂上落实知识并渗透道德教育、人格教育,最终达到实施历史目标教学呢?这几个问题摆在了基层历史教育工作者面前。下面,就这几个问题我谈一下粗浅的看法,请各位老师批评斧正。
一、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主动性
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在他的教育专著中说:“要抛弃那些不适应孩子天然兴趣的东西,把学习的范围限制在本能需要的知识上。”(引自《爱弥儿》北京出版社第64页)
相对于初中生来说,升入高中的学生已经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对一些历史故事有些粗浅的理解,甚至在初中的历史学习中已经有了一定的兴趣,但并没有上升到系统化、理论化的高度。也就是说,初中生也许只对历史故事本身有兴趣,而不一定能从表面现象认识到历史本质。那么,如何使高中生的历史学习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呢?
应对这个问题的办法是由浅入深地引导。以《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课为例,这一课是政治史模块第一课,必须讲清政治史模块所要讲的四个内容、政治制度的概念、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而这些概念的学习可能是枯燥的,所以应从故事中让学生首先得到一种感性的认识,然后再提炼概念,做到由浅入深。这也符合卢梭所说:“探索历史的法则,要以最普遍的、最明显的现象开始。”
(引自《爱弥儿》北京出版社第66页)
如,在讲到王位世袭制时,我请学生回答了什么是王位世袭
制,他们从字面上基本理解了这个概念,而我要做的就是举例说明什么是家天下。
当谈到分封制的义务时,也应该从故事当中使学生主动地探
索新知。在讲到这一问题时,我请学生讲了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并用漫画形式使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激发兴趣),然后马上提问:“为什么周幽王笃定诸侯王在狼烟起时会来勤王?”这个时候,学生则主动思考了这一问题并回答。最后我进行了总结。
当讲到分封制崩溃时,我同样讲了两个故事,一则是“八佾舞于庭”,另一则是“楚王问鼎”,引发学生思索说明了什么问题,这样,轻而易举地说明了分封制崩溃的原因是诸侯势力强大,王室衰微而导致了分封制的崩溃。
综上所述,我的教育的关键不是教学生各种学问、知识,而是引发了他们思考问题,探索知识(即从历史现象发现本质)的一种技能。
二、如何把历史教学从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
新课改的理念是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保证把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落到实处(课堂上)。
《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这里的主体应指广大的基层教育工作者)。这里,我仅对如何看大“四观”(学生观、发展观、知识观、课程观)中的课程观加以具体阐述。
以往的课程观最大的弊端是:教师向学生展示的知识世界具有严格的确定性和简约性(以2007年以前高考题为例),这与以不确定和复杂性为特征的学生的真实的生活世界毫不匹配。也就是说,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实践严重脱节。所以要打破学校与社会、课程与生活之间融会贯通的藩篱是很有必要的。
以《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课为例,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这样,我必须让学生掌握用今天的话解释这些制度概念,用最通俗的话让他们了解这两个制度是干什么的。(分封制是分家产的,宗法制是分配的原则)。这里,我提出了一个问题,现代遗产如何分配。我初步介绍了现代财产继承法的原则。这就把生活知识通过教材的知识渗透到课堂中,达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目的。我相信,我的学生在听了这节课后,对奴隶社会和现代社会的财产继承问题都掌握得一清二楚了。
三、如何把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知识的引导者、寻找知识的领路人
伏尔泰说:“真正的导师,不是把学生引向自己,而是引向真理。”
谁是真正的导师呢?历史上群星闪耀。苏格拉底是,孔子是,卢梭在他的教育理想中是,杜威是,苏霍姆林斯基是,章太炎先生是,鲁迅是。
苏格拉底和孔子两位先生述而不作,但并不妨碍两位成为世
界公认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他们的主要教育思想主要是后人整理归纳的对话集。我曾经深入地研究过他们的对话,发现他们经常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回答,最后达到学生自主认识的一个目的。可见,问题的设置是把学生引向知识、引向真理的最好途径。在今天的课改中,课堂提问也成为评价一堂课好坏的关键。
以《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课为例,我一共设置了15个问题,共分四大类:(1)复习已学知识类,如历史分期。(2)归纳总结类,如怎样评价分封制。(3)根据材料分析类,如根据烽火戏诸侯回答诸侯为什么回来(诸侯王承担了哪些义务)。(4)引发学习兴趣的,如现代遗产继承。
通过这些问题设置,把学生变成课堂主体,教师成了引导者,引发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性,把学生由学习的被动者变成主动者,这不正符合新课改要求吗?
卢梭说得好,看看你学生的有知识和我学生的无知识的区别吧!你的学生学习地图,我的学生制作地图。我不是卢梭,但我努力成为他那样的教师。
四、如何在课堂中落实知识并渗透道德教育、人格教育
以《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课为例,我采用先整体把握要学习的三个内容(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中间具体学习制度内容,最后由学生总结三个制度的特点的先线、再点、最后面的程序。重点强调分封制、宗法制及今天有关分封制、宗法制的现象,引用“分封制是权力的分配,宗法制是分配的原则”来突破“分封制和宗法制”关系这个难点。这就是我落实知识的方法和程序。
另外,我还要谈谈关于如何在课堂中渗透道德教育、人格教育的问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在前不久出台了,纲要从战略高度上把握了未来十年我国的教育发展战略。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加强道德教育、人格教育的问题(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以《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课为例,笔者在解读标题时说“实际上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制度是用来约束奴隶主阶层内部成员的行为的。”在讲烽火戏诸侯时也渗透了做人一定要讲诚信这一理念。
从学习中,我们了解到,即使奴隶社会统治阶级的行为也受到规范,也是在一定的伦理观念内才能做一些事,如果突破这个约束,则受到惩罚。这要求学生对约束我们学生行为的一些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要严格执行。
总之,在新课改过程中,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沿着素质教育这条路走下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教师的功能强加在组织教学上,而不是单纯地教知识上来,提高学生寻求知识的本领,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人格素养,为社会提供又好又多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卢梭.爱弥儿.北京出版社,2008-09.
[2]杜威.学校与社会.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