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霖
编者的话
公立学校的危机会在中国重演吗?
张国霖
上个世纪末美国出现了诸如磁石学校、特许学校(Charter School)、契约学校等针对公立中小学的改革举措,旨在增强公立学校的竞争力,有效提升教育质量并缓解社会对教育的不满情绪。那么,美国公立学校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众所周知,美国的教育向来由公立学校、私立学校和教会学校三分天下,私立学校既是美国教育的源头也是美国高质量教育的代表,美国的公立学校发展较晚但覆盖面广,承担着教育普及的重任。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对公立学校批评、指责的声音屡见于报章杂志,教学质量低下,课堂秩序混乱,教师水平不高以及学生违法犯罪现象突出等问题,愈益引发社会的关注。美国公众对公立学校的评价不断走低,中上阶层纷纷把子女转到私立学校就读,与公立学校入学人数减少如影随形的是私立学校入学人数的增加。以至于《华盛顿月刊》有评论认为,公立学校就像一艘正在下沉的豪华邮轮,头等舱的旅客安全离开,二等舱的旅客在争先恐后地往剩下的救生船上挤,而被困在甲板上的三等舱旅客却已经淹在了水中。这种形势下,教育改革成为美国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一项持之以恒的长期任务,在克林顿、小布什、奥巴马等几任总统的任期内都有显著表现。
我国的情况如何呢?虽然教育在当下中国也是一个备受关注且屡遭诟病的问题领域,但几乎没人会怀疑公立学校在目前以至未来十数年内的地位。这是因为自1950年代以来的几十年间,中国的公立学校长期一统教育,上世纪末虽然出现了一些民办(私立)学校,但由于这些民办学校既没有政府的庞大财政支持,也缺乏政策性优势。在高等教育领域,民办高校的发展举步维艰;基础教育领域,能够跻身高端的部分民办学校尚属凤毛麟角,还不能同公办学校形成全面竞争态势。这是不是就可以说,我国的公立学校可以高枕无忧了呢?笔者以为,我国的公立学校暂时没有危机并不等于永远没有危机,危机事实上一直潜伏着。之所以作出这个判断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思考和认识:一是时下已经有一批人由于不满足于国内的教育而携子女移居海外,这一部分人虽然在人群中占比极小但其在社会事务方面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不小。二是我国的民办教育,特别是高中阶段以下的民办学校的发展已经获得了社会的认可,其比较严格的管理和相对较高的质量也正成为吸引学生入读的重要筹码。反观公办学校,由于其两极分化显著,部分优质学校靠着所属地段的高房价和高额赞助费吸纳来的更多是家庭经济条件稍宽裕的生源。三是公办学校的未来教师水平是否足够令家长满意、放心?在教育属于小众的时代,中学生就已是“知识青年”,上世纪八十年代及九十年代中期以前的“中师生”构成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中坚力量,但未来十几年内,随着一批“精英”时代练就的教师逐步退出教育舞台,高等教育大众化乃至普及化之后新入职的教师,其综合能力能否经得起检验,尚待时日以观察。特别是在个别区域,公办学校的教师遴选采取排他性政策,只选录本区域户籍的投考者,在高等教育文凭几乎人手一份且教育行业吸引力不大的前提下,未来教师的质量就岌岌可危了。因为教育不仅是一项知识授受的事业,学生的潜能开发和发展指导会在教育中占据愈益重要的地位,教师的价值也会更多地体现在后者上面。社会对教育的不满,其着力点,抛却体制性因素,就主要集中在教师身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