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罗与庄子的“垂钓”寓言比较研究

2014-04-17 08:11薛海燕
关键词:丈人梭罗寓言

薛海燕

(湖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株洲 412007)

梭罗与庄子的“垂钓”寓言比较研究

薛海燕

(湖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株洲 412007)

庄子;梭罗;垂钓;寓言

《瓦尔登湖》和《庄子》分别是梭罗和庄子的代表作。其中的典型文学形象——“垂钓”寓言涵义深刻,两位大家的共识是:“垂钓”帮助人们认识自然更认识自己,有益于人性的塑造。差异在于:梭罗认为“垂钓”具有修身养性功能的同时,具有实用主义色彩,庄子则在“垂钓”中表现一种隐逸精神并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

一、引子

我国学界常有人把美国19世纪中叶超验主义的代表梭罗与中国战国时期的庄子进行比较研究,认为他们都具有生态意识,政治态度亦颇为相似。近20年来,围绕他们的学术研究成果颇丰。纵观诸多研究成果,绝大部分关注二者的相似之处,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

首先,自然观:梭罗与庄子都渴望人与自然合而为一,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应该是一种和谐统一的关系。这方面的研究最多,较有代表性的是:程爱民的《论梭罗自然观中的“天人合一”思想》[1],用哲学的方法从源头上解析东西方如何看待“天人合一”问题;颜晓川与付玲的《梭罗作品中的道家思想因素》[2],也是站在哲学的角度分析道家与梭罗之间在自然观、生活观以及政治观上的相同性,认为梭罗饱读东方哲学著作,所以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其次,人生观与社会观:在自然观相同的基础上,人们发现梭罗与庄子的人生观与社会观也出奇的一致。二人都反对奢侈的物质享受,提倡寻求一种现实世界与个人理想世界的平衡状态,如于立亭的《梭罗与道家思想》[3]、王清宇的《尚美简朴超越——从道家自然观看梭罗的生活追求》[4]、何颖的《梭罗对〈庄子〉的吸收与融通》[5]、杨金才的《梭罗的遁世与入世情怀》[6]等文章。第三,文化比较:这类研究主要是为了印证庄子与梭罗思想的相近,同时也是为了找出二人相似的根源。大部分的学者是单向地研究梭罗受到的中国文化影响,主要是道家思想的影响。如王琴的《梭罗与中国文化的早期接触》[7]、张建国的《庄子和梭罗散文思想内涵之比较》[8]。

此类研究大部分是从思想文化的视野去比较二者的异同,本文则从文学形象的角度开展研究,认为虽然梭罗与庄子主要是思想家,但他们在文学上做出的贡献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不容小觑。本文通过对他们作品中的“垂钓”寓言的对比研究,意在进一步揭示二者在认识上的差异,以庄子思想为依托,挖掘梭罗文学创作的社会内涵。

二、“垂钓”之于梭罗

一个作家不论表达什么深刻的思想,他一定是通过生动的形象来表示的。英国浪漫派诗人柯尔律治认为“诗人、艺术家须把握事物的本质,在自然和内在的意志、感情之间起着中介作用,艺术品就是艺术家的自我与外在世界相契合的产物。”[9]可以说,形象是表现文学内容的关键所在,没有形象,光靠语言文字难以在人们的头脑里产生栩栩如生的画面,也就无法达到审美的效果。在《瓦尔登湖》中,“垂钓”寓言比比皆是,主要体现了“认识自然”、“钓'神性'”和表达“社会政治观点”这三方面的涵义。

1.认识自然

梭罗的垂钓首先是一个对自然的认识过程。在《湖》一篇中,梭罗记录了他的亲身经历。“我常常驾一叶扁舟,到森林中一个人迹罕至的小湾里去垂钓,现在早已经变成一片草地,但是这两年,湖水稳步上涨,现在是1852年的夏天,湖水比我住在那儿时刚好高出5英尺,几乎跟30年前一样高,这片草地又可以钓鱼了。湖水的这种时涨时落,不管是否有周期性,往往需要很多年才能完成,真是令人叹为观止。”[10]通过垂钓,梭罗认识到自然的周期变化。而现代社会已经很少有人会花时间去研究湖水的涨落问题,人与自然越来越远,只考虑到自己的生存,自然成了人们征服的对象。梭罗在垂钓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进行了思考,认识到自然对人的重要性,自然是人认识自己的一面镜子,人在自然面前并没有特殊身份,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是平等的。自然界的事物始终保持质朴与简单的性质,安静的存在着不被任何事物影响。因此,梭罗愿意与禽兽为邻,宁愿一人在森林中生活,这些自然的秘密是生活在大都市的人们所无法体会到的。

梭罗用垂钓来说明人认识自然的例子在《瓦尔登湖》里比比皆是。如:《我的生活地方,我的生活追求》里梭罗有这样一段话:“时间只是我垂钓的小溪。我喝的是小溪的水;但是我喝水的时候,清晰地看到了河底的沙子,从而感到小溪是多么的浅啊。河水潺潺逝去,永恒却保持不变。”[11]梭罗通过垂钓认识了世间万物,看到了时间的永恒,也就是自然的永恒,这种永恒是梭罗苦苦追寻的。换句话说,梭罗说“我的生活地方”便说的是大自然,而“我的生活追求”就是追求永恒的真理。梭罗甚至想到天上去垂钓,看一看天上的星星。无论是天上还是地下,梭罗通过垂钓都认识到其中的永恒真谛,对自然有了更深的领悟。

2.钓“神性”

在《孤独》中,梭罗阐释了钓神性,即人的天性,这种神性能使人获得真理,实现上升与超脱。文章写道:“到了春天,有人会从村里来钓大头鱼,他们钓的更多的是自己的天性,他们用黑夜作诱饵——但是很快他们就撤了,通常鱼篓轻轻,从而将‘世界留给了黑暗与我’,而黑暗的核心还未被人类的邻居亵渎过。”[12]这段话也具有很强的寓言性质:梭罗把黑夜当成诱饵,天性则是人们垂钓的对象。黑夜象征着孤独,梭罗在《经济篇:我的简朴生活》中提出,人之所以害怕孤独,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人们过于看重物质,忘却了人的本性、神性。梭罗认为,通过垂钓能找到自己的神性,所以说“他们钓的更多的是自己的天性”。一旦他们找到了自己的天性,“很快他们就撤了”,可见他们钓鱼不是为了鱼,而是为了更高的目的;“鱼篓轻轻”亦即是象征着人已经获得了超脱,摆脱了孤独,不再为世俗所束缚。这种神性的复归完全取决于人与自然的融合,从垂钓中享受人的上升。因此梭罗要说:“有时我感到,在大自然中,无论什么事物,你都可以从中找到最甜蜜温柔,最天真动人的伴侣,就是愤世嫉俗的可怜鬼和意气极为消沉的人也不例外。”[13]

《湖》中,梭罗再次从垂钓中找到了“神性”。“当你浮想联翩,正漫游在其他浩瀚的宇宙主题中时,却感觉到了这轻微的抽动,打断了你的梦想,把你和自然重又联结起来。仿佛我接下来就会将鱼线抛向空中,就像我将鱼线往下抛,垂到这未必更密的水中一样。就这样,我仿佛是用一根鱼线同时钓到两条鱼。”[14]梭罗提到的“两条鱼”让人深思,寓意深刻:其中一条指的是现实的鱼,另一条便是指“精神的鱼”了。这只特别的“精神之鱼”“把人和自然重又联结起来”。梭罗用“重又”一词也是在向我们解释他在垂钓的过程中发现人与自然本来就是一体的,因为人的无知与迷失,人与自然脱离了,可是垂钓的时候,人又醒悟过来,找到了那条“精神之鱼”,重新认识自然,找到了自己的神性。

最后,梭罗在《更高的法则》里阐释了垂钓的意义。他发现“自己的内心有一种本能,想过一种更高级的生活,一种所谓的精神生活……同时我还有另一种本能,想加入到原始的行列,过一种野蛮的生活,这两种本能我都尊重”[15]。精神生活的涵义非常明了,但什么是野蛮生活?梭罗很快给出了答案。他认为“钓鱼之中一种野性,一种冒险精神……正是由于我年轻时就钓鱼打猎,我才跟大自然变得那么亲近”[16]。我们可以推知,对梭罗而言:所谓高级生活是指纯粹的精神生活,所谓野蛮的生活,是指在大自然中的生活,与大自然融为一体。野蛮的生活与精神生活结合更能让人们获得神性,这些道理也都是从垂钓中领悟到的。

3.社会政治

通过垂钓梭罗认识了自然,也认识了自己并找到了“神性”,除此之外,他还借垂钓认识了当时很多的社会问题。梭罗看到了当时美国社会政治的很多不足之处,在《瓦尔登湖》中梭罗有意无意地批评了当时的社会政治。在《更高的法则》中他借用垂钓的寓言批评了美国的立法。他说:“如果立法机关立法,那也只是管一管那儿应该放多少鱼钩,他们不知道,在湖边垂钓的鱼钩,却钓起了湖上的风景,从而使立法成了诱饵。”[17]梭罗批评立法机关无法理解垂钓的意义、找寻不到人的天性,认为没有人性的立法显然做不到公平公正。除了立法,梭罗还批评了美国的教育。梭罗首先比较了自己那一代人与年轻人的娱乐问题。作为梭罗的同时代人都会钓鱼打猎,然而年轻人只能到国家划定的公共场所游玩。梭罗发现,不会钓鱼狩猎的年轻人,他们的心智是不健全的,他感慨地说:“对于从没玩过枪的孩子,我们只能表示怜悯;非常不幸,他的教育遭到了忽视,他已不再富有人情味。”[18]年轻人与自然脱离了,无法认识自己的天性,在梭罗看来,这样的教育是失败的。最后,梭罗把那些不能健康成长的人比作以虫为食的幼虫,除了吃什么都不会;他还说“处于这种状态的还有整个国家;全体国民没有幻想和想象,唯一能体现他们的就是那张挺着的大肚皮”[19]。

三、“垂钓”之于庄子

在《庄子》中,庄子亦采用了大量“垂钓”寓言,来表现“修身养性”、“钓莫钓”和钓“大道”的深刻哲学思想。

1.修身养性

庄子《秋水》中说“庄子钓于濮水”,楚王派人请他为相,但他却“持竿不顾”,断然拒绝了一切名与利,宁愿“曳尾于涂中”。这则寓言与姜子牙垂钓的故事一样著名,情节也很类似,结果却是南辕北辙。当时,与姜子牙一样穷困潦倒的庄子拒绝了为相的机会,通过行动否定了姜子牙的功利垂钓,表达了他对垂钓与众不同的理解。庄子在拒绝楚王使者的时候说道:“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20]庄子笔下的“神龟”寓言提出了一个问题:一个人是愿意死了但遗骨受人供奉还是愿意活着?任谁都会选择活着。庄子认为选择飞黄腾达也就是选择了死亡,因为一旦出仕就无法超然物外,也就无法获得心灵上的自由,与死无异。因此庄子宁愿一生贫困,也要保持自己的高尚节操。这个以庄子为原型的“庄子”形象代表着“垂钓”的一层意思,即远离尘世的喧嚣,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从自然中寻找依托。庄子的“垂钓”代表着修身养性与隐逸精神,钓的是自己的“天性”。

2.钓莫钓

除了以自己为原型,庄子在《田子方》中塑造了一个以姜子牙为原型的钓者形象——臧丈人。臧丈人是庄子创作的一个崭新形象,虽然以姜子牙为原型,却蕴含着不同的人格。庄子没有用任何字句去描写臧丈人的形貌、姿态、言行,却通过其垂钓形象传递了深刻的思想。寓言一开始就对臧丈人垂钓形象进行了刻画:“文王观于臧,见一丈人钓,而其钓莫钓。非持其钓有钓者,常钓也。”[21]庄子用“钓莫钓”精准传神地揭示了臧丈人垂钓的本质。“钓莫钓”就是钓而非钓,真正的意图不在钓,而是通过钓来释放自己的心灵,从而达到“道”的大境界。从这个角度看庄子笔下的钓者是一个虚静淡泊、特立独行的高人,但寓言到这里并没有结束,庄子接着从另一个侧面对其进行了刻画:文王让臧丈人辅佐其管理朝政,“典法无更,偏令无出”,庄子仅用了寥寥数语,就把一个“无为”而治的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臧丈人遵循自然,不随意更改法令。在文王又向他征询意见时,“臧丈人昧然而不应,泛然而辞,朝令而夜遁,终身无闻”[22]。在取得功名后,完全不居功,并悄然隐去,这样一个“无功、无名、无己”的形象跃然纸上。庄子通过臧丈人“垂钓”寓言表达了遵循自然、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然而庄子的垂钓远不止一层意思。

3.钓“大道”

庄子塑造的上述两位垂钓者看上去还是凡人,接下来的任公子则是位神人。《外物》第二十六写道:“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五十犗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旦旦而钓,期年不得鱼。”庄子用了极少笔墨便描绘出任公子垂钓的宏大场面,以五十头牛作饵,在会稽山上坐守一年而不得鱼。然而,他没有丧失信心,锲而不舍,终于有一条大鱼上钩了。“已而大鱼食之,牵巨钩,錎没而下,骛扬而奋鬐,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任公子得若鱼,离而腊之,自制河以东,苍梧以北,莫不厌若鱼者。”这条大鱼,在水中翻腾,惊涛骇浪,卷起的浪像山一样,海水也发出让千里之外的人都闻之变色的声音,并且,这只鱼的肉使制河以东至苍梧以北的人都得以饱腹。显然,这是庄子的虚构与夸张,他如此大肆渲染是有其原因的。寓言从很多侧面描写了鱼的大,如描写钩之大、铒之大、竿之大等等,是为了突出另一个大:任公子“旦旦而钓,期年不得鱼”,一年都没有钓到鱼,但他凭借自己的“大胸怀”最终取得了不同凡响的成就,得到了“大境界”,即“大道”。任公子钓鱼,是一种大境界,他不急功近利,目光远大,认定目标之后便全心投入,不为世俗喧闹所影响,平心静气,甘于淡泊,最终得“大道”。三个垂钓的寓言,三个不同的人物形象,给我们讲述同一个道理:庄子是“通过钓鱼来表现对尘俗功名的超越和对大道高境的追求”[23]。事实上结合这三个寓言形象我们能看出庄子深刻的哲学思想。庄子一生倡导清静无为的人生观,宣扬无为而治的政治观。《秋水》中的庄子和《外物》中的任公子就是清静无为的代表,他们淡泊名利,远离世俗,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精神的超越,保持独立的人格。有人认为庄子是一个与政治对立的人,只一味地强调垂钓代表的隐逸精神,其实不然,庄子是一个关心政治的人。《秋水》中庄子之所以反对出仕不是因为他要与政治隔绝,而是因为他看到了当时的黑暗社会根本不容许他施展才华。再看《田子方》中的臧丈人,他是庄子政治观的代表,从他身上我们更能体会出庄子的政治理想,他希望政治清明,世界太平,百姓安康。庄子塑造臧丈人就是想通过他表达对社会的关怀。在臧丈人无为而治之前,国家是党朋勾结,管理者没有高尚的品德,四方都不安宁。但通过无为而治,情况有了明显的改善。所以庄子认为,只有无为,遵循自然法则,人们才能获得超越,成为健全的人,从而建立健全的社会。庄子的思想是囊括万物的,简单的垂钓已经告诉了我们一切。庄子的垂钓思想是一种理念,看上去有些理想化、虚幻,但通过时间的验证,庄子的这一理念已经影响到了我们现代人的许多行为,人们都开始认识到庄子哲学思想的伟大与永恒。

垂钓是最能代表庄子思想的,在寓言《渔父》中,渔父是垂钓思想的化身。孔子周游列国,最后却一事无成,问渔父为什么。渔父没有给他直接的答案,只是告诉他一则寓言。寓言的大意是:有一个害怕自己影子和足迹的人,为了摆脱它们不停地走,但是走得越快,影子跟得也越快,足迹也越来越多,最后气竭而亡,孰不知只要停下来到黑暗中去休息,便没有这些烦恼。人越是想要得到,就越会失去,还不如什么都不做,反而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做到无为,才能得“大道”。围绕渔父与孔子的对话,庄子再次表达了无为而治的思想。

总观以上几则寓言,庄子“垂钓”思想有两层寓意:第一层垂钓能修身养性,第二层垂钓代表他无为而治的政治观点,亦即是在第一层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从个人上升到整个人类社会,表达庄子深沉的人文关怀。

四、内涵的差异

从以上对梭罗与庄子的“垂钓”内涵分析看,他们都是借“垂钓”来表达对人生至高境界的追求。总结起来,二者的“垂钓”寓言之内涵主要有两方面的差异:第一、与庄子的“垂钓”寓言相比,梭罗的“垂钓”带有实用目的。梭罗不止一处提到他是因为鱼的营养价值才去“垂钓”。在《贝克农场》中有一句话可以表明他的垂钓带有实用目的,他说:“一天下午,我穿过森林,前去美港钓鱼,以弥补我的蔬菜不足。”[24]在《更高的法则》中他又说:“我住在湖边,有时钓钓鱼,希望伙食丰富一点。实际上,我是因为需要才去钓鱼的。”[25]所以说梭罗的“垂钓”主要是基于个人经验,是他对时代的感受。与梭罗不同,庄子生活困苦,几乎无法生活下去,整日挨饿受冻,但他仍没有为了鱼去“垂钓”,即使有机会飞黄腾达,仍保持自己不受外在诱惑。庄子的“垂钓”一直都是纯思想性的,没有掺杂任何实用目的,表现的是理想化的宏观哲学观念。

第二、两人都借“垂钓”表达各自的社会政治态度,梭罗“垂钓”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阐发其政治思想,而庄子从“垂钓”中领悟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庄子的无为而治是不干涉政治,一切顺其自然,从最小的个人做起,让社会都意识到无为的重要性,从而使政治清明。梭罗却不这样认为,梭罗批判社会的不公正与不健全,认识到社会问题并借“垂钓”寓意来干涉政治。拿教育为例,虽然他鼓励年轻人接近自然,认识自己的天性,但同时要求他们认清自己未来的发展道路。他在文中指出:“他(年轻人)到森林中,起先是做一名猎手和渔夫,直到最后,他的身上播下了更好的人生种子,于是他确定了正确的人生目标,想当一名诗人或自然科学家,将枪和鱼杆抛诸脑后。”[26]显然,梭罗的“垂钓”是时效性、功利性的,并且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桥梁。庄子的“垂钓”也是一种手段,但他的目的是永恒的,所以庄子能一直归隐下去,梭罗在瓦尔登湖也只能住两年多而已。同样,对于立法,梭罗批判它,希望立法按照他的道路向前走。正如张冲所说:“梭罗在瓦尔登湖的两年生活,曾有人认为可归于‘隐士’一类,并不准确。他前往瓦尔登湖,却不是为了‘避世’,而是为了实践证明他本人关于生活的信条。”[27]

五、结语

美国文化中的梭罗与中国文化中的庄子,相隔两千多年,然而梭罗受到庄子的影响,穿越遥远的时空产生感应和共振是一种毫不为奇的现象。本文从寓言视角出发,归纳出了二者在表现自己的思想时运用相同或类似的“垂钓”形象从而加以比较研究,通过一些生动可感的寓言进行推理,我们看到二者在用“垂钓”形象表达思想的过程中的一些共通之处:垂钓帮助人们认识自然更认识自己,对人性的塑造有很大的帮助。以上二者共有的思想对于当今的人们仍具有认识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可谓具有认识论上的永久价值。

此外,在对比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二者感应所产生的共振,更看到了二者的差异。庄子在垂钓中表现一种隐逸精神并得出了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梭罗在认同垂钓具有修身养性功能的同时,说垂钓可以钓“自己的天性”,找到了那条“精神之鱼”,又说为了基本营养而去钓鱼,有着很强的实用主义色彩。

[1]程爱民:《论梭罗自然观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外国文学研究》,2009年第2期。

[2]颜晓川、付玲:《梭罗作品中的道家思想因素》,《东北大学学报》,2003年第7期。

[3]于立亭:《梭罗与道家思想》,《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4]王清宇:《尚美 简朴 超越——从道家自然观看梭罗的生活追求》,《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12期。

[5]何颖:《梭罗对〈庄子〉的吸收与融通》,《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6]杨金才:《梭罗的遁世与入世情怀》,《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12期。

[7]王琴:《梭罗与中国文化的早期接触》,《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8]张建国:《庄子和梭罗散文思想内涵之比较》,《河南大学学报》,2005年第9期。

[9]伍蠡甫:《西方古今文论选》,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21页。

[10][11][12][13][14][15][16][17][18][19][24][25][26](美)梭罗:《瓦尔登湖》,李暮译,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63、88、116-117、117、159、189、190、191、193、183、190、191页。

[20]孙海通译注:《庄子》,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66页。

[21][22][23]李明珠:《庄子寓言鉴赏》,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218、218、251页。

[27]张冲:《新编美国文学史》第一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97页。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oreau's and Chuang Tzu's"Fishing"Fables and Their Connotation

XUE Hai-yan

(Faculty of Foreign Languages,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uzhou 412007,China)

Chuang Tzu;Thoreau;Fishing;Fables

Thoreau's Walden and Chuang Tzu's Chuang Tzu are their representing masterpieces."Fishing"fables,the important literary images in the two masterpieces,share profound connotation.The two masters both hold that"fishing" may aid people in getting to know nature and themselves,thus facilitating the building of human nature.Their ideas are different in that.Thoreau's fishing has practical purposes,while Chuang Tzu holds that withdrawal from society and wuwei are the essential spirit.

I109.4/I209

A

2095-5170(2014)04-0053-05

[责任编辑:林晓雯]

2014-02-15

薛海燕,女,江苏张家港人,湖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丈人梭罗寓言
寓言
母亲节感怀
卷土重来
成长的寓言
时装寓言
“丈人”未必是“岳父”
“丈人”未必是“岳父”
“丈人”未必是“岳父”
200
亨利·大卫·梭罗的《瓦尔登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