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研究

2014-04-17 11:20邢亚林
教育与职业 2014年6期
关键词:科研活动创新型本科生

邢亚林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不足,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认真思考和研究。高校的主要功能表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方面,其中,人才培养是核心,是高校的生存之本。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目前我国高校主要通过各类科研竞赛训练,培养了一批创新型本科人才,但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如何利用国家政策和现有资源,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是高校当前面临的新课题。本文主要从高校科研如何促进本科人才培养的角度进行了研究。高校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模式,制定合理的激励制度,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型本科人才。

一、高校科研促进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可行性分析

1.高校的科研项目及经费投入逐年增加。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科研工作在我国高校得到了迅速发展。1986年,国家成立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自然基金科研经费拨款从8000万元起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科研经费从500万元起步。1995年,国家提出了全面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在科技发展与教育事业方面加大了投入。截至2011年,国家自然基金科研经费拨款达到了149亿多元,是1986年拨款经费的186倍多;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科研经费拨款达到了8亿元,是成立之初的160倍。根据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的数据统计,近年来,高校获批的国家自然基金占国家自然基金总数的80%左右,获批的社科基金占社科基金总数的87%左右。就近三年的数据而言,高校获批的项目数增加了近1800项,经费增长近100亿,增长势头明显,增幅较大。以2011年获批的国家基金为例,仅面上项目经费超过1000万元的高校就有150多所,获批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项目的高校就有560多所,以上数据统计还不包括横向研究课题。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十一五”期间,学校的横向科研技术合同数接近3000份,总金额达到5.75亿元。由此可见,无论是国家投入,还是高校与社会进行的产学研合作研究,高校的科研项目数及经费正在快速增长,这些科研投入为本科生参与科研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使通过科研促进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成为可能。

2.高校的科研师资力量不断增强。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的师资力量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各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都采取了相应的举措。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各高校都重视在职教师的培养,纷纷出台参加国内外进修、学习、交流、访问等的相关规定和鼓励政策,并对新引进的师资在年龄结构、学历层次、科研经历等方面有很高的要求。无论是在职教师,还是新引进的高学历人才,大都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正以主持人或参与人的身份投入科研工作中,除承担本科生的教学工作外,许多人还担任本科生的学业导师,这也使高校通过科研促进创新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成为可能。

二、当前普通本科院校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现状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高校开始试行和推广本科生科研活动计划。活动试行初期,仅有十几所研究型高校参与试点,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受到了国家和相关部门的重视,联合出台了许多鼓励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计划的措施。到90年代末,本科生科研活动得到了广泛推广。目前,我国本科生科研活动主要有大学生课外各类科技活动(如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国内外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等活动)、大学生自主申请的高校本科生科研立项以及毕业设计等。通过十多年的努力,我国的本科生科研训练已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国家、省、校三级比赛制度,大学生数学建模等竞赛已踏上国际舞台。以笔者所在高校本科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为例,在获得国际、国家及省级奖项的同学中,有60%以上的学生毕业后继续深造,部分学生还获得了出国深造的机会。本科生参与科研训练,在各级各类赛事中取得了较好成绩,培养了一批杰出的创新型人才。

虽然我国的本科生科研活动计划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能参与并得到训练的学生很少。对此,高校在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方面应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随着高校科研的快速发展和师资力量的迅速提升,高校以科研反哺教学、让本科生参与教师课题研究,已成为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新途径。然而,高校通过科研来培养创新型本科人才却面临以下难题,需要认真面对。

1.教学与科研的发展不协调。高校的教学与科研服务于高校人才培养,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如果不能得到协调发展,会直接影响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教学与科研非良性互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许多普通本科院校重科研、轻教学。虽然大数高校都意识到教学是人才培养的根本,科研要服务于人才培养,但由于国家对高校科研的大力投入、高校排名的关键指标、高校教师社会地位的体现等因素,一系列的政策、指标体系、价值观念都鼓励高校教师从事科研工作,从而导致教学与科研不能协调发展。部分科学前沿的知识、成果和实验手段没有很好地运用到本科生教学中,有的教师甚至因为科研工作而忽视了教学。教学与科研不能实现协调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又缺乏活力,不能很好地激发本科生的科研兴趣、调动他们从事科研的积极性。

2.高校教师对本科生参与科研训练的积极性不高。虽然我国的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部分高校教师仍存在错误认识,认为本科生参与科研取得成果的可能性不大,不想把时间花费在指导本科生从事科研工作上。另外,在绝大多数高校中,指导本科生参与科研,对教师职称评审、研究生导师评聘、项目申报、评奖评优等各个方面都没有明确的规定和激励政策,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师指导本科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毕竟教师在指导学生时会付出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

三、高校科研促进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

当前大多数本科院校在学科、科研和师资队伍等方面已经具备了让更多的本科生参与科研训练的条件,为了能更好地实现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要在更新教育理念、改革传教学模式、构建合理的激励制度等方面做出努力。

1.更新教育理念,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人才培养是高校的生存之本,高校要牢固树立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工作理念,切实做到“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对外服务是高校的三大功能,高校的科学研究和对外服务最终应落实到为人才培养服务这一点上,离开了人才培养的科学研究和对外服务机构不能称之为高校。因此,高校的政策导向和实际行动,都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学上特别强调,高等学校要注重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下,高校要更新教育理念,建立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进而制订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在新形势下,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有政策和资源,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制订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为核心的培养方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与科研的相互渗透较少,教师往往不遗余力地“灌输”,学生则被动地接受,故所学的知识往往局限在教师传授的书本范围内,缺乏解决实际问题和发展创新能力的训练。事实上,教学与科研相互发展、相互促进,共同服务于人才培养这一目标。一方面,高校的科研要运用于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科学前沿的知识、科研成果、科研实验、研讨方法用于课堂教学中,以弥补教材的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对所学的知识不断进行思考和研究,从而积极参与各项科研活动,有些新思想甚至能为教师从事科研提供新思路。因此,高校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将以科研促进教学的模式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积极鼓励教师运用新知识和新方法来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科研,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本科生参与科研的兴趣。

3.构建合理的激励制度。合理的制度是促进各项事业良性发展的基础。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要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体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比如,对于获得科研项目的教师,学校在给予奖励的同时,也要明确要求其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培养一定数量的本科生。指导本科生科研也可以作为教师评奖评优、职称评定等方面的一个基本要求。在鼓励科研的同时,要鼓励教学,对于能把科研动态、科研成果、研讨方法等运用于课堂教学的教师,要进行相应的奖励。要制定有利于教学和科研协调发展的政策,使教学促进科研发展、科研成果又反哺教学,从而促进创新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对于本科生参与各类科研活动,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大学生评奖评优等方面也要有明确的要求。这方面要向西方国家学习,如美国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要求本科毕业生修满120个学分,其中有20个以上的学分要进行研究性工作,占总学分要求的1/6以上。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科研学分较少,因此,在新一轮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明确提出要求,要增加创新性学分来激励大学生参与各级各类科研训练计划。

高校要充分利用“科技兴国”的政策,合理运用各种教学资源,多方面开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途径,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猜你喜欢
科研活动创新型本科生
计算机学科科研活动行为规范建议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机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体系建设研究
国际商务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动力与模式分析*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本科生科研活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索——以经管类本科生为例
高等教育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