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华银
1.和谐教学环境概念。和谐教学环境就是教师和学生、管理者等各类主体以教学为中心,围绕教师的教学活动而形成的独立自主、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相互尊重、相互配合、和谐愉悦、共同发展的美好环境。它是教师高效益、高质量开展教学活动的必要条件,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基础。和谐教学环境主要涉及教师与管理者、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的和谐关系。构建和谐教学环境,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念和要求,符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和要求,也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和服务社会等基本职能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重大现实课题。
2.和谐教学环境的构成。(1)教师与管理者的和谐。教师与管理者的和谐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作为同事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二是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和谐关系,本质上是教师工作与管理制度之间的和谐关系。它要求同事之间、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关心、团结合作、增进友谊;要求管理制度的制定坚持民主原则,内容符合法律、法规和相关路线、方针、政策以及道德规范,符合人才成长和教育教学规律;要求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必须公正、公平、到位。教师与管理者和谐的最终目的是要把个人的发展融入集体和团队的发展,使个人的潜能发挥到极致,将集体和团队的内耗降到最低,充分发挥整体的力量、集体的智慧,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把集体和团队事业做大做强,使个人的利益实现最大化。(2)教师与学生的和谐。教师和学生的和谐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和谐,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保证教育教学效率的基础,是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实现教育教学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目标的必要条件。其目的在于,学生要有足够的信任感和安全感积极投入学习活动,实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促进学生个体发展达到最佳状态和最好程度,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交流、互相促进、教学相长,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培养适应社会和行业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3)教师之间的和谐。教师之间的和谐是教师之间在利益分配、教学配合、科研教研协作等方面的和谐关系。它是教师和谐教学环境形成的基础,也是实现人才培养根本目标的基本保证。教师之间的和谐要求教师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良性竞争,其目标是要实现教师之间和谐共处、团结协作,使全体教师的教育教学和教研科研水平、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高质量、高效率完成实现教育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共同形成最大的合力,为集体乃至社会的发展做出最大贡献。
批判性思维运动自20世纪70年代兴起以来,得到世界各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高度重视和认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明确指出:“教育应该使每个人,尤其借助于青年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及能力。”①批判性思维被认为是开发和提升人类创造能力的重要思维模式、思维工具、精神品质和问题解决的基本技能,被许多国家和地区确定为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1.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思维模式。“批判性思维是指对所学的东西的真实性、精确性、性质与价值进行个人的判断,从而对做什么和相信什么作出合理决策的思维活动。”②批判性思维是学习知识、筛选信息、分析思想、论证观点、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模式,也是个人公正、平等认识自己和他人之间关系的一种思维模式。批判性思维对于教师紧跟学术思想前沿、有效学习和提炼专业信息、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教师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论证观点和提升自己的实践知识和实践能力也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同时,对于教师客观、公正、平等地认识自己和他人的地位,发挥自己的引导主体性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提升教学效果,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教师树立自己在单位领导、同行和学生心目中的良好形象,维护作为教师的尊严也具有直接或间接的作用。
2.批判性思维是一种问题探究工具。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值得提倡的思维方式,本质上是一种问题探究的工具,能帮助我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诸多问题。如果教师在工作中能把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工具恰当应用,不仅有助于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处理好各种关系,提高工作水平和质量,提升自己作为教师的境界,也有助于和谐教学环境的形成和良性发展。
3.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精神品质。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善于质疑的精神品质,也就是面对知识和各种信息,敢于坚持真理和正义,不迷信任何权威,不唯书不唯上,拒绝证据不充分的信念,摆脱成见和偏见,在假设条件不清的情况下允许结论的模棱两可和不确定性,能敏锐地发现知识和信息的缺陷,提出有价值和深度的问题,这种质疑精神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首要条件和开端。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清晰的理性思维品质,即面对各种问题,要善于思考和分析,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思维的过程要有层次有条理,解决问题要有计划有决策,避免轻率决策和盲目行动。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开放的品质,即具有宽容和开放的心态,善于克服自我中心主义,积极主动与人沟通,从他人、团体、社会等获得多方面的信息;善于接触、了解新事物,从新事物中源源不断地获取新的信息。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公正的品质,即克服以自我中心的观念,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尊重别人的选择;善于换位思考,从不同角度甚至对立面思考自己的信念,保证自己做出公正的判断,自觉调控、纠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批判性思维是一种自信力,即具有良好的自信心,相信自己的思维能力、选择和判断能力;在个人生活和工作中,能树立良好的地位和形象,敢于承担责任。如果教师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倾向和品质,将有助于他们坚持真理和正义,维护学术权威;有助于他们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主动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和教师的实践知识,保持与领导、同行和学生的正常沟通,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有助于他们保持与其他教师、学生的平等地位,对自己、同行和学生做出公正的判断,形成、发展和谐的教学环境。
4.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基本技能。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知识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即能够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把复杂事物、一般性知识和信息分解成不同的部分,使其更为具体,更易被认识和理解,反之,也能够通过对各种具体事物的认识,对具体、个别和特殊性的知识和信息做出一般性的综合,得出一般性、本质性的综合概括。批判性思维是一种评价能力,即能够评价事物、知识和信息的精确性和价值;能够评价推理论证的正确性与逻辑性、陈述的清晰性、信息的关联性、证据前提的可靠性;能够敏锐发现各种事物、知识和信息背后蕴含的立场、观点和意图。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假设能力,即能够根据现有掌握的各种资料,运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形成假设,并据此推测出可能的结果或结论,同时能够通过演绎方法和非演绎的方法论证新假设,保证做出可靠的符合科学和正义原则的判断。批判性思维是一种自我监控调节能力,即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反思、调节或纠正。对于教师来讲,批判性思维是一种重要的获取专业知识、实践性知识及提升业务能力的基本技能,对于教师克服、纠正自我中心主义和文人相轻的顽疾,以及改进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导、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模式具有重要价值。
批判性思维对于教师提升并恰当地彰显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形成教师与领导、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的和谐关系,构建和谐教学环境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效果。我们认为,教师应当学习批判性思维理论,涵养批判性思维品质,形成批判性思维精神,自觉应用批判性思维工具,实践批判性思维。法国哲学家、存在主义大师萨特指出“他人就是地狱”③,揭示了现代市场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隔阂,提醒人们要正确对待他人。虽然萨特的话有些过于消极悲观,但也说明了人与人之间如果要持续、和谐相处,必须讲究正确的方法。教师要彰显自己的才智,构建和谐的教学环境,也需要有较强的能力、良好的思维品质、理性的方法、高超的技能。
1.以批判性思维品质的求真性和自信心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教师的综合能力是做好各项工作、承担责任、主动协调教学环境的基础,也是教师有效赢得他人尤其是学生的尊重、树立良好形象的重要条件。为此,教师要相信和利用良好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来加强学习,丰富自己作为教师的内涵,提升自己的知识、道德和能力修养;破除对教材和权威的迷信,不断思考和研究学术问题、社会问题、教育教学和日常工作方法等问题,在问题研究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增强自己的选择和判断能力,在学生、同事和管理者面前,在日常生活的周围人或同辈人中树立自己的良好地位和形象。教师要相信自己的思维能力、工作能力和协调各方面关系的能力,在学生面前、同事和管理者面前不卑不亢,落落大方,既相信理性选择和判断、坚持原则,又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完善自己的想法。
2.以批判性思维的反思性品质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教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引导者、示范者和合作者,因此,要提高认识、端正态度、摆正位置,正确表达和实现利益诉求。基于此,教师对自己的思想观点、工作态度、方法和手段以及各种言行要善于深刻反思和评判,及时纠正不足;重视和尊重管理者和同事对自己教学、科研、教研教改和学术观点的意见和建议,包括不同的意见和建议;要勇于面对和承认教育教学、科研工作和日常工作中的过失,包括理论观点的错误、方法手段上的不妥;正确看待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即教师既要维护自己合法权益,又要努力争取和维护集体的利益和尊重他人的正当利益。只有为集体创造更多的利益,才能有效满足自己的个人利益;只有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此外,教师要正确看待奉献与索取的关系,认识到付出的金钱、时间、精力等代价与获得的利益不一定成正比,提倡豁达开朗,反对患得患失、斤斤计较。
3.以批判性思维的清晰性、开放性优化自己的工作方法。
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法是教师开展本职工作的基本条件,也是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基本保证。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中,要有清晰的头脑,即清楚自己的历史使命和工作职责;清楚课程教学思路即课程教学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清楚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解决办法;清楚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学生的学习方法;清楚教学过程;清楚语言表述、条理、结构;清楚科研工作的目标、规划。同时,教师要端正工作态度,优化工作方法,积极参与、协助教育教学管理,提出有利于和谐教学环境构建的建议。一旦形成教学规章制度,教师要认真执行规章制度,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维护集体利益和师生的合法、正当权益。教师在各项工作中要有计划、讲策略,拒绝盲目行动,掌握行动的主动性,避免因方法和策略的失误而造成工作失误和他人的误解。教师要善于争取同事的合理建议,在教学工作中,可以邀请同事观摩教学,真诚、虚心地听取同事对自己教学的看法,解决遇到的问题和困惑,积极了解分析学生的反馈信息。教师要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破除学生对教师和教材的权威,勇于并善于听取学生的意见,从学生的角度体会他们的感受,接纳他们的意见。
4.以批判性思维的正当性和公正性提升自己的协调能力。教师的协调能力是处理好与管理者、同事和学生之间关系的基本能力,是构建和谐教学环境的重要力量。教师要善于争取管理者对工作的支持;善于团结同事,与同事合作开展工作;善于尊重学生、关爱学生,赢得学生对教师的爱戴和工作的配合。教师要慎重对待语言的表达,要保证自己说话的语言、语气的正当性,避免以恶语伤害学生、教师和管理者的感情,保证语言的亲和力。教师要慎重对待自己的行为,坚持行为的正当性。教师的行为要合理得体,避免恶行伤害学生、管理者和同事的感情,维护自己的良好形象。教师要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特殊性,积极了解尊重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能力等诉求,公正公平的对待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摆脱感情纠葛影响的成见和偏见,尊重学生的合理想法,以积极鼓励的心态和方法引导学生。教师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一切不合理要求,坚持真理和正义,讲正气,维护科学理论,提高工作效果,尊重人的尊严。面对不同的观念和行为,教师要学会移情思考,学会站在对方甚至对立面的立场和角度思考问题,保证自己做出公正的判断,有效缓解不良情绪,促进身心健康。
总之,和谐教学环境是教师保持身心健康,积极有效地加强学习、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批判性思维在进一步完善教师的独立人格、提升教师的智慧和能力、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从而有助于教师在构建和谐教学环境中体现主体性,营造轻松愉悦、富有幸福感的良好氛围。
[注释]
①李学书.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思考[J].教育学术月刊,2011(1):13.
②Robert H Ennis.A Logical Basis for Measuring Critical Thinking Skill[J].Ed⁃ucation Leader-ship,1989(4):4.
③(法)萨特.他人就是地狱:萨特自由选择论集[M].关群德,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