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高职院校转型发展研究

2014-04-17 07:38冯晓峥蔺俊
教育与职业 2014年24期
关键词:纺织办学院校

冯晓峥 蔺俊

在我国由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迈进的历程中,纺织高等职业教育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纺织高职院校既拥有良好的机遇,也面临诸多的挑战。纺织高职院校如何适应新的形势,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快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纺织高职院校发展面临的机遇

1.职业教育发展方针明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政府要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完善职业教育支持政策,形成行行出状元的良好社会氛围。可见,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十分重视,提出了新举措,寄予了新期待。

2.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中国经济正处在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当前和今后我国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为此,国家正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技术创新,促进科技和经济的深度融合,营造创业创新的社会环境。经济发展由高投入、高耗能、低技能、低附加值转向提高技术含量、提升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提出更高要求。一方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期待产业技术快速发展,需要更多更好的高技能人才作为支撑;另一方面,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劳动者的技术技能需不断提高,广大在职人员迫切需要进行技术更新培训;同时,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有必要对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开展就业培训等。如此巨大的人才培养培训需求,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指出了新路径,带来了新机遇。

3.纺织工业发展市场广阔。纺织工业作为国民经济传统支柱产业、重要的民生产业和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在繁荣市场、吸纳就业、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推动纺织工业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了《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主攻方向,以自主创新、品牌建设和两化融合为重要支撑,以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以完善价值链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重要着力点,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绿色环保、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纺织工业体系,为实现纺织工业强国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纺织服装生产大国,国内外市场需求潜力很大,纺织产业前景广阔。这为纺织高职院校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赋予了新使命。

二、纺织高职院校发展面临的挑战

1.行业优势相对不足。高职院校所服务的行业对其事业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纺织高职院校大多服务于纺织、服装、染化等艰苦行业,一定程度上受到行业发展的制约,办学困难较多。一段时期以来,在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下,国内一些纺织院校纷纷出现去“纺织”化现象,陆续更名。如山东纺织职业学院2006年更名为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更名为广东职业技术学院。资料显示,截至2013年8月30日,全国2442所普通高等学校中以“纺织”冠名的还有7所,其中高职院校6所。

2.招生压力日趋增大。因人口出生率下降、高职院校数量增多以及社会对高职教育认可度不足等原因,高职生源危机正在全国范围内蔓延。2013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约为912万,已连续5年下降,与2008年最高峰时1050万报考人数相比,减少约138万。“十二五”期间,国家将适度扩大本科招生规模,试行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分类入学考试,高职院校逐步实行注册入学。调查显示,许多家长和考生往往“以名取校”,对以“纺织”冠名的高职院校认同度较低。随着生源总量的逐年减少,纺织高职院校招生压力越来越大。

3.服务能力有待提升。多年来,纺织高职院校利用和依托地方纺织服装产业,形成以纺织、服装、艺术、染化类专业为主体的专业格局,专业设置基本涵盖了纺织服装产业链的需求。然而,随着经济形势的快速发展变化,纺织院校的专业设置已不能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一些新特紧缺专业由于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等原因未能开设;一些传统专业的课程、教材更新滞后。纺织高职院校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及时调整办学定位,努力拓宽服务面向,加快转型发展步伐,切实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三、纺织高职院校转型发展的路径分析

1.在办学类型上,从纺织行业型向区域综合型转变。行业转制高职院校起源于行业企业办学,有着深厚行业企业背景的优势,但也存在行业企业封闭性的劣势。纺织高职院校大多是由中专校独立或合并升格而来,前身是由行业主管部门创办的纺织服装类中等专业学校,主要是为适应纺织工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纺织服装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往往只有纺织技术、服装设计、染整技术等几个专业。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一些地区的支柱产业已发生深刻变化,或由原来唯一的纺织,发展为多个支柱产业。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纺织高职院校应通过广泛调研论证,努力“跳出纺织”,面向区域办学,提高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契合度。要适应市场需求,设置紧缺专业,培育新兴专业,调整优化专业结构,进一步拓展人才培养专业覆盖面,从面向一个行业服务到面向多个行业办学,推动办学类型由单一行业型向复合型、区域型转变。如江苏纺织高职院校,可围绕江苏沿海汽车城建设,做大做强汽车类专业;围绕新材料、新能源和港口建设等新特产业,创办光伏材料、风力发电、港口物流等专业,探索学校主干专业链与地方支柱产业链“双链”对接,形成贴近地方产业特色的各类专业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实现办学类型由纺织行业型向区域综合型的转变。

2.在办学功能上,从人才培养向四项职能并重转变。高等学校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四项办学职能。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的一种办学类型,也应具有上述职能。但在现实中,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工作一直都十分重视,而比较忽视另外三项职能的发挥,办学内涵相对单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的办学功能理应从单纯注重人才培养向人才培养与多种功能并重转变。在科学研究方面,要积极组建研究开发团队,成立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构建科技研发平台,主动融入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合作共建产学研战略联盟,支持教师到企业转化科技成果,开展联合攻关,不断提高研发能力;在社会服务方面,可创造条件建立国家行业特有工种技能鉴定站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充分发挥继续教育培训点作用,构建社会培训平台,开展企业员工岗前培训、换岗培训、班组长培训和职业安全健康教育,提高社会培训能力;在文化建设方面,可将“校企行地”文化有机融合,汲取企业文化、行业文化、地域文化的精华,培育高职院校特色文化,凝练形成并弘扬特有的校园精神、校训、校风、教风和学风,构筑起全校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并充分发挥辐射作用,提高文化传承创新能力。

3.在办学形式上,从单一型向多样化转变。学生是学校存在的理由,生源发生变化,学校的定位也要跟着变化。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以举办全日制专科教育为主。随着高考生源的减少,高职院校应与时俱进,坚持以生为本,以满足学生需求为最大发展目标,不断创新办学形式,探索人才培养规格从单一技能型向技能型、技术型、升学型、创业型等多样化发展,着力构建人才培养新体系。在办学主体方面,要积极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和相关学校合作办学,可成立学校理事会,积极探索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学校主体、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同时,与知名企业集团合作创办企业学院,实行双主体办学,实施管理融合、产教融合、科技融合、文化融合,实现校企联手、互利共赢。在生源渠道方面,一方面可通过单招、统招、注册等多种方式,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开展全日制学历教育;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为广大社会人员开展成人非全日制学历教育以及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在人才培养方面,应为不同类型的学生制定各具特色的培养方案,因材施教,按需施教;采用集体教学、个别教学、分层教学等多种形式组织教学;采取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工学交替等多种方法实施教学,为学生提供多样性特色化教育服务。

4.在办学水平上,从一般高职院向示范高职院转变。纺织高职院校主要服务于纺织服装行业,办学条件有限,办学水平一般。面对竞争激烈的新形势,纺织高职院校应正视现实,迎难而上,不断创新发展思路。要坚持以质量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内涵建设为重点,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程建设和改革,强化“双师型”专兼职教学团队建设,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教学管理部门、教学监控部门和学生三方联动的教学质量控制监督机制,从而不断提升办学水平。要按照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全面加强学校内涵建设。要以全国、省、市、校技能大赛为牵引,着力提高学生双证书获取率,提升学生职业能力。要以国家、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为契机,对照示范建设标准,积极实施质量立校、特色铸校、人才强校、创新活校、和谐兴校方略,大力推进体制机制、重点专业、人才队伍、特色文化、服务能力建设,着力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加快转型、提高质量、增强核心竞争力,努力实现从一般高职院向示范高职院的跨越发展。

猜你喜欢
纺织办学院校
澳洋纺织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纺织届的“两优一先”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