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产业发展视角下高职品牌建设策略

2014-04-17 07:38王瑾
教育与职业 2014年24期
关键词:院校职业高职

王瑾

在各类教育中,职业教育因其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密切,其发展需求尤为迫切。经济增长要实现由主要依靠传统“三架马车”拉动向依靠内需消费、创新创意、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向主要依靠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迫切需要高职教育提供人力资源支撑,这也是高职品牌建设面临的重大机遇。在职业教育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专业与产业的有效对接,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有效服务地方经济的水平与能力。

一、产业发展背景下高职品牌的特色

品牌是广大消费者对一个企业及其产品过硬的产品质量、服务、形象等形成的一种评价和认知,是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之一,是企业实现差别化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的品牌特色是指高职院校区别于其他院校的独特的办学理念、内涵、人才培养模式,品牌建设是在办学条件良好、教学手段先进、师资结构合理、教学管理规范等基本条件的基础上,突出核心竞争力,其品牌特色可以体现在办学思路、办学理念模式、培养模式、人才目标、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

1.突出实践动手能力训练。实践动手能力是高职院校毕业生与一般高等教育毕业生的最主要区别,也是高职院校个性化的显著特点。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提供学生技能的基本途径,院校通过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阶段性实习,或者投入设备在校内提供实训条件培养学生,为学生工作技能的提高创造了条件。近年来,高职院校“实习实训”更逐步走向“驻企练兵”,技术人员当老师,公司车间为课堂,学生与企业员工同食宿,轮岗实操与理论学习相结合。岗位上的技术人员结合生产,一边示范,一边讲授;学生一边观摩,一边实操;指导老师和学生们一起驻扎企业,与技术人员一起研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案,学生可以融入真实生产现场,亲身体验和了解现代企业的最新技术、项目组织、实施以及管理的全过程。

2.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新形式,主要由地方政府举办,也因此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高校的重要职责,基于各地经济发展形态的差异,每个地方都要从差异化角度出发,发展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高职教育也应凸显高职院校的地方区域特色和优势。因此,高职教育必须以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立足点,有的放矢地挖掘地方特色,面向地方培养合格毕业生,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

3.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基本模式,是校企双方在校企合作协议书的框架下,各负其责,通力合作,把学校日常教育教学、科研开发、培训基地建设与企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充分利用双方的有效资源,发挥校企双方各自的优势,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实现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与职业能力的对接,满足企业的用人需要。

二、高职教育品牌与产业对接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长期受学科教育影响,很多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中的学科教育痕迹明显,专业、学科设置大都参照本科院校建设,基本上是本科院校的“迷你版”或“基层版”,品牌建设不够突出,教育类型特色不明显,学校整体规划不够,专业设置雷同、跟风、盲目,明显滞后于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与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和紧密度不高,忽略与区域经济、行业发展、产业发展的接轨,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高职人才培养滞后于新兴产业发展需求。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涌现,使得职业教育应接不暇,高职专业相对于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明显滞后。一方面,由于教育具有周期性,尤其是职业教育从职业岗位的需求到开发专业所需的课程计划、大纲、教材都需要一个过程,高职院校还不具备相应的开发能力,高职教师的培养、培训以及实验实训条件的建设和准备都需要一个过程;另一方面,一些高职院校与企业、产业的联系还仅限于学生实习、教师挂职层面,没有参与企业、产业的生产实践,没有深入了解、研究产业、企业的发展走向和要求,更不可能对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做出准确预测,从而导致高职院校难以适应行业技术变化更新的速度,无法满足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要。

2.从学校的角度看,实践教学无法满足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高职院校实践实训体系体系还大都处于建设阶段,实训基地无法满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一是由于近几年招生规模持续扩大,高职院校普遍缺乏高水平、“双师型”教师,特别是在“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大背景下,各个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还不能完全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学生在理论学习中缺乏实践支撑,在实践环节中缺乏理论指导。二是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课程建设融合度不高,特别是生产性实训基地少,实训适岗情况不尽如人意,而且实训基地大多存在利用率不高和管理不够规范的情况,资源优势和实训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实训基地校外实习基地没有实现一体化,顶岗实习很多浮在面上。

3.从政策统筹的角度看,产业发展需求与人才培养方向统筹不够。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与区域产业发展缺少对接,两者之间缺少交流平台与有效机制。地方政府没有将职业教育纳入经济发展战略,在谋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时缺乏战略眼光,没有把职业教育与产业对接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加以规划与统筹,而高职院校在积极呼应、主动融入、有效对接新兴产业方面明显滞后,超前意识不强,谋划不够。企业缺乏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专业建设方向不明,发展思路模糊;对学生的培养忽视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统一,忽视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个体特长的结合。

三、构建适应产业发展的高职品牌建设着力点

职业教育是与产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高职教育品牌建设要在推进产业发展中发挥作用。一是坚持全面对接,高起点推进品牌建设;二是坚持特色创新,打造高职教育核心竞争力;三是坚持协调推进,提高高职院校市场适应性;四是发挥政府统筹指导作用,完善高职教育体制机制。

1.坚持全面对接,高起点推进品牌建设。坚持高职教育全面对接产业发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课程与产业对接、学习过程与培养过程对接、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高起点打造高职教育品牌。(1)专业对接。校企双方共同分析社会职业结构、职业要求,梳理职业发展的特点、要求和发展趋势,梳理行业、职业工种所需的知识与技能,确定职业的相关技能知识,围绕职业岗位探索生产实践的课程需要,依据职业分析,共同商议设置课程、专业学习内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岗位要求、课程计划。通过专业与产业对接,切实落实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2)过程对接。学习过程与培养过程必须全面对接,按照行业与企业的评估标准实施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与培养过程同步实现,使教育、教学的过程完全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来展开,使教学过程实现“生产”和“教学”的耦合。学生通过边学习、边实训、边体验,进行自我验证和自我丰富,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工作技能,更加适应工作环境,使职业素养与职业岗位实现零对接。(3)文化对接。注意吸收先进企业文化的精神内核,把学校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专业文化建设进行融合。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求其知识技能合格,更重要的是产业文化素养合格。因此,高职教育的任务,一是要帮助学生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跨越城市认同门槛,顺利融入城市和企业;二是对学生进行产业、行业文化普及,使其了解生产服务的全过程,形成敬业爱岗的职业素养和对企业文化、行业知识的全面认识。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中,双方要共同建设产业文化,以现代产业文化引领校企合作,实现产业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2.加快特色品牌创建,与产业发展无缝对接。高职教育要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必须进一步突出产教合作、校企结合,与产业发展无缝对接,形成质量高、效果好的品牌。(1)坚持一校一品的特色品牌道路。职业教育要想拥有强大的竞争力,就必须与社会的经济发展、市场人才需求等紧密对接,确立“一校一品,特色品牌发展”的定位。深入研究学科和专业建设,围绕当地支柱产业、重大工程项目及重大投资项目,做强各自特色优势专业,着力打造出特色学科专业品牌,明确发展定位的特色、发展道路,形成能紧密服务地方经济的鲜明专业,提升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国内外经验证明,有专业特色和品牌,职业教育才有广阔前景。(2)坚持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广“厂中校”“校中厂”等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工学结合、弹性学制和模块化教学等改革创新,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培训与终身学习对接,促进高职教育与产业、企业、行业全面结合,更好地适应市场和服务产业,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和保障,将高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紧密对接。(3)建立职业教育考评与激励机制。引进社会中介等第三方评估机构,建立政府、行业、企业、学生及家长共同参与的社会评价模式模式,定期向社会发布评价结果。建立职业教育考评督导激励机制,对高职教育发展中实绩突出的学院、办学模式、领军人物、行业企业给予奖励。支持各级政府或各行业举办多层次技能大赛,对成绩优异的学校、学生予以奖励,积极营造崇尚技能的良好氛围。

3.坚持协调推进,提高高职院校市场适应性。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各方面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着力推进高职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与融合。(1)成立地方产业行业职教指导委员会。以地方重点产业、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加快建立一批行业职教指导委员会,在市场分析、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质量评价等方面加强对高职院校的分类指导。按照地方“十二五”规划和区域产业发展规划以及行业、产业和重大项目发展规划,拟定适应行业、产业和重大项目所需的专业技能人才需求目录,引导高职院校有针对性地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适度超前培养行业、产业发展需要的技能人才。(2)推进以重点产业为主导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建设。集中力量,形成合力,组建职教集团,强化各类职教联盟(集团)互动合作、资源共享,重点发展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导向、行业特点突出的高职教育集团,重点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格局和产业布局相适应的区域性高职教育集团和以国家示范高职院校的特色专业为龙头的高职教育集团。(3)建立信息通畅的职业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围绕产业发展和技能人才需求,整合分散于政府各部门、行业、企业以及高职院校的各类信息资源,建立信息通畅、信息共享的高职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及时发布和披露职教政策、典型经验、发展规划、行业动态、产业项目、人才供需等信息,使之成为院校获取市场信息的快捷通道和校企交流合作的重要纽带,成为职教动态的权威窗口。

4.切实加强政府统筹,完善高职教育体制机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职业教育要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机制,指出了未来职业教育体制机制的改革方向,也明确了地方政府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1)建立职教联席会议制度。克服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两张皮”的弊端,建立职教联席会议制度,成立由政府牵头,教育、人力资源、经济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职教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职教联席会议,定期研究和专题解决高职教育发展及服务产业方面的突出问题,落实《职业教育法》及相关条例。进一步明确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在推动职教发展过程中的法律责任和义务,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过程中,将经过实践检验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措施上升为地方性法规,依法推进高职教育的科学发展。同时,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和执业资格制度,加强劳动执法检查,规范社会用工秩序。(2)改革调整管理机构。突破行政瓶颈,克服因管理部门不同而导致的高职院校与中职院校的脱节,探索教育部门与人力资源劳动保障部门的职能调整与归并,将高职院校管理与技工院校管理职能统统筹归并,加强对职业教育不同层次的研究、指导、规划和管理,加强高职院校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之间信息互通。(3)完善高职院校与地方协调互动机制。各级政府要积极牵线搭桥,组织企业主动与高校对接,构筑起多层面合作平台,在产业发展、社会人文、城市规划、科技创新等领域与高职院校全方位合作,支持高职院校与政府、企业共建产学研战略联盟和合作基地,提高校地合作水平。高职院校要积极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需要,以地方产业发展方向为院校专业发展方向,及时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主动与地方企业联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发挥高校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

高职院校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只有发挥自己的优势,避开自己的劣势,锁定办学目标,用差异化策略努力创造品牌优势,以品牌引领市场,打动教育消费者的认知和兴趣,才能最终在高等职业教育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猜你喜欢
院校职业高职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