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茜茜
(安徽大学哲学专业 安徽合肥 230039)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思想研究
刘茜茜
(安徽大学哲学专业 安徽合肥 230039)
周敦颐(公元1017-1073年)字茂叔,号濂溪,汉族,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在曾任县主簿、县令、州判官、州通判、知州军,最高做到知州军,但为时不到半年。晚年因在江西庐山莲花洞创办了濂溪书院,所以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被誉为“道学宗主、理学开山”,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代表作《太极图说》首次表现出用道教的观点表达儒家的宇宙本体论,还阐述了儒释道三教合一、儒家的基本价值观和儒家的天人合一等哲学观点。
太极图说;周敦颐;儒释道;中正仁义;天人合一
周子与其他理学家们不同的是,他并未一味排斥佛老,而喜欢与得道高僧道士切磋交流,常与他们谈经论道。他的文章诗句中体现出他与道教十分密切,以及他对道教经典著作的的广泛阅读。《太极图说》的开篇:无极而太极。“无极”“太极”这些词大家都熟知,不常见与儒家经典作品之中,而在道家经典之作中却常见。《老子·知其雄章》曰:“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常得不忒,复归于无极。”《庄子·在宥》:“余将去女,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在周敦颐的思想中,他把“无极”的无形无象的范畴当作儒家宇宙的本体。进而说到“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宇宙从无形到有形不断的发展壮大,不断的循环往复。动和静这两个运动状态生成了宇宙阴阳二气。阴阳动静之间相互转化,相互斗争,相互依存。到阴阳,动静平衡时,天地才能生成。“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以天地二象确立后的宇宙为新的出发点,天地间阴阳二气融合变化而生金木水火土五行。五行之气依照一定的顺序布散开来,四时也就形成了。五行中:金代表秋,木代表春,水代表冬,火代表夏,土则是和之气。
周敦颐作为理学开山鼻祖,他的思想还包含佛教的观点。当时禅宗出现十分兴盛的局面,因此儒学家在努力构建自己的思想体系时,无不借鉴禅宗的学说与修为,周敦颐就是典型的代表人物。《太极图说》中有:“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而主静(自注:无欲故静),立人极焉。”我们已经知道《太极图》源于禅宗,无欲就是无私心杂念,要达到这一点就需要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静虚动直”。静虚,显然是不能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具有水滴石穿、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功夫,即使这样有时候甚至还会出现曲折反复、山重水复的状况,也就是说私心杂念纷繁错综、挥之不去或者去而复还。因此,就需要具有“老僧入定”的耐力,晨钟暮鼓,参禅打坐。周敦颐开创了以禅入儒的先河。我们可据此推测,周子应该有很深的禅宗的修习涵养,不然不会有深刻的体会。
《太极图说》有着深厚的儒道佛渊源,周敦颐在创作《太极图说》时吸收了儒道佛三家的思想,但周敦颐自始至终都没有放弃儒家的基本立场,他吸收了其它两家的部分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传统意义上的儒家学说。反应了当时社会儒道佛三教合一的趋势。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而主静(自注:无欲故静),立人极焉。”周敦颐认为,人的基本价值观就是中正仁义。而实现的方法就是主静无欲,如此人可达到人极。《通书》中论述的“诚”与“中正仁义”点出了圣人之道,追求圣人精神境界与实现个体身心和谐;圣人以实现“诚”为目标,成为圣人的途径是以“中正仁义”为根本功夫、入门之路。所以“‘中正仁义’是思想行为的规范,而‘主静’则是心身和谐的出发点”。这一点实际也奠定了理学修养论的基本思路,后宋儒讲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周子这里没有明确提出天理的概念,但他由“无极而太极,起论证的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从本质上说,也就是后来宋儒所讲的天理的主要内容。也就是说,周敦颐的《太极图说》的理论思路及主要观点,对宋明理学讨论的中心问题都有很深的影响。而《通书》中写道: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在到处充斥着物质利益的当代社会里,“孔颜乐处”无疑是学者安身立命、心灵环保的精神家园,是中国知识分子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孔颜所乐之处就是在艰难条件下,为了追求理想而达到的乐观主义境界。以悟得人生之真谛、达致脱俗生命境界为乐,这是从物质贫困中不苦恼、不移志、不变节而泛化为顺从天命、安于现实的道德秩序,持久真正的乐。周敦颐要程颐、程颢寻孔颜乐处,强调人应该在由凡到圣人的过程中寻找快乐,“苦”中寻乐,所讲的正是这样一种人生体会。
周敦颐融会贯通各家观点,对天人合一的思想有独特的见解。周敦颐强调“人道”与“天道”相互协调,把“人”与“天”联系起来,阐释万事万物的生成。无极是宇宙万物最根本的实体,万物和生命是“无极而太极”中演化生成,从而肯定了人作为一个物质性存在的生命体,突出人作为自在的生命必须服从“天道”的法则。周敦颐将“人道”纳入宇宙论体系的“天道”之中,通过从“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四时—人”的思维路径,实现天人的和谐。周敦颐讲天人合一,即人以自然为榜样,在安泰自足的心境中去追求美满的人生。周敦颐虽在讲自然之说,但其本质仍是儒家思想境界。理学以人生伦理为治学根本,并把它上升为宇宙本体问题。为了追求“人道”道德观和“天道”宇宙论的高度统一,周敦颐提出,宇宙在自身生成和万物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本质的自然属性,正是因为有这种属性,宇宙才能成其为宇宙,万物才能成其为万物,人才能成其为人。“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智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万物不断变化,但提出了人的最高地位,而人中的圣人能主静无欲,圣人之道与四时一样有条不紊,圣人的吉凶就想大家看待鬼神。周敦颐认为,人生的最高目标,头等大事是学做圣人,成为圣人。要想达到人生道德理想的最高境界,就要学习贤人,实践圣人之道。学习圣人的关键在于心要纯一,心中纯一,没有杂念,就会达到无欲的境界。周敦颐认为,人的一切杂念以及过分的欲望,都会引人进入邪道,从而产生不道德的思想和行为。所以修养的目标应该是使人无欲。无欲,则心中虚静,保持平和的心境,对事物的了解就能明白透彻、胸怀开阔、思想豁达,对事物的选择会更明智。
在天人合一思想的探索中,周敦颐提出“无极而太极”的思想,证明天道即人道,总结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他将“天人合一”的理念运用于自己的人生,既有寻求自己生命归宿的理念,又有求得精神自由的渴望,对天地生生不息的由衷赞叹,对儒家圣贤人格的高度礼赞,对天地万物的追求和体悟。从中体现了仁者与万物一体的圆融、自在宽舒的气象,开拓了宋明理学的理论方向,为儒学的再度崛起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周敦颐.周敦颐集[M].中华书局,1990,5.
[2]梁绍辉.周敦颐评传[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
[3]杨柱才.道学宗主周敦颐哲学思想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4,12.
[4]张伯行.太极图说详解[M].学苑出版社,1992.
[5]陈来,宋明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郭齐勇.中国哲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Zhou Dun-yi's "Taijitushuo" thought research
Liu Qian-qian
(Anhui University, Hefei Anhui,230039, China)
Zhou Dun-yi (1017-1073 A.D.), Han nationality, Hunan Dao County, the famous philosopher. He had shouldered county magistrate, the state judger, registrar and so on. He was the first person of science school recognized by the academic community, his academic thought played a role in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Representative works "Taijitushuo" showed the first universe noumenon Confucian theory with the Taoist ideas, also the basic value of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Taoism and Confucianism and the Confucian concept of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aijitushuo; Zhou Dun-yi; Confucianism; righteousness;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206
A
1000-9795(2014)04-0083-01
[责任编辑:董 维]
2014-02-14
刘茜茜(1990-),女,安徽淮南人,从事中国哲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