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微微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南通 226007)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的融通
吴微微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南通 226007)
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是计算机操作员必备能力,也是高职生生存与就业必需的生活和职业要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将计算机操作员的职业资格标准与课程标准相融通,将基于社会生活过程和工作过程的典型任务植入课程内容,将实际工作过程融入课程教学中。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课程标准;职业资格标准;融通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计算机应用已渗入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不仅成为计算机操作员的必备能力,而且已经成为“社会人”、“职业者”生存与就业必需的生活和职业要素。因此,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所面临的问题,就是“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两大问题,即作为公共基础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究竟要制订和实施什么样的课程标准呢?换言之,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是什么?培养什么规格的人才?也就是说,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需要达到或符合什么样的岗位需求?教师如何实施教学呢?这既是教学目标的指向问题,也是学生究竟该学到什么程度的问题。
高职教育遵循“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理念,而职业技能的形成和发展,必须参与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模拟的职业情境,通过已有的知识和技能的类化转移,使相关的一般能力得到特殊的发展和整合,形成较为稳定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社会生活素质[1-2]。我国高职教育是为了将学生培养成某个领域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因而各高职院校的专业核心课程注重和体现了“高等性”和“职业性”的统一,并设计出与岗位职业资格标准相融通的课程标准,这种融通一方面使得高职学生不用再花费时间和资金参加劳动部门的职业技能培训,企业亦无须再进行程式化的岗前培训工作,另一方面也为整个社会节约了大量人力资本,提高了社会的整体经济效益。
专业核心课程将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为公共基础课程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作为公共基础课程,是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其课程标准也应尝试将“计算机操作员”的职业资格标准与之相融通,设计出“基于社会生活过程”和“基于工作过程”的社会生活情境和典型工作情境,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3]。将该门课程的课程标准与“计算机操作员”系列的职业资格标准相融通,不仅使高职学生能够更从容地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其中包括职业生活)的挑战,而且会极大地提升各专业学生就业时的适应面及灵活性,为在工作岗位上大显身手奠定现代信息技术和其他软实力基础。
高职院校的课程标准是对高职教育某个专业学生“学习结果”和“掌握特定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描述,是课程教学质量应达到的具体指标。课程标准是课程管理和评价的基础,是课程建设、教材编写、教学设计、学生学业评价的依据。计算机操作员的职业资格标准,应是具有使用计算机从事文字、图形、图像等信息处理工作及计算机系统操作、维护与管理能力。其规格可定位为能够进行计算机使用与日常维护、文字信息处理、多媒体信息处理、网络操作等。其操作能力水平可表述为能够完成信息的快速录入,能够进行网络的基本应用,能够熟练操作一些常用的办公软件、工具软件、系统软件,能够完成系统组装、日常维护、系统备份、系统维护以及系统升级等任务。当然,这种能力只能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初级水平,但它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在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和解决典型生活矛盾的诉求是契合的。换句话说,作为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的计算机教学,应使学生达到上述能力层级要求。过低或过高标准均与学情不相吻合。因此,只有将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融通,才能真正意义上完成课程与职业的衔接、学校与社会、学生与员工的衔接,提高学生解决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课程标准只是来自“头脑风暴”,或闭门造车或纸上谈兵,与社会生活完全脱节,与职业资格标准远程阻隔,那么这样的课程标准只能孤芳自赏、顾影自怜。
2.1 教学目标与生活工作需求相对接
高职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就宏观层面而言,应立足于“做人”与“做事”的有机结合,“应知”与“应会”的高度统一,“工具”与“情感”的深度融合,知识、技能与素质三位一体。因此,公共基础课程既可以是通识教育,又应该是社会生活的技能教育,既是工具性教育,又是人文性教育[4]。就微观层面而言,每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既有素质教育的诉求,更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需要。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目标,不是重在了解计算机的理论知识,而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懂得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职业生活和日常生活中种种问题的重要性,并且学会一般操作。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目标应与高职生即将开始的生活工作需求接上头、相联系,而不能“不相往来”、形同陌路。
2.2 课程教学与职业岗位任务相对接
“计算机操作员”在国家职业标准中共设3个等级,分别为:初级(国家职业资格五级)、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鉴定对象为从事或准备从事信息处理、计算机系统和网络操作、维护和管理等相关工作的人员。由于现在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多多少少都已经有了一定的操作基础,因此高职院校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可定位于国家职业资格四级即计算机中级操作员级或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一级水平。基于实现国家职业资格四级(计算机中级操作员级或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一级)水平的教学目标要求,应努力实施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情境任务的对接。如果高职院校课程标准脱离岗位要求而空洞、呆板、教条,只是知识点的罗列、堆积,那么学生的学习就只能是“空对空”而已。只有实际的工作任务、典型的生活需求才能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使学生在不经意中掌握知识与技能,而特定的任务一定来源于实际的工作环境和生活,因此应将学习任务安排于工作和生活情境之中。换句话说,就是将典型的工作和生活情境转化为学习情境,使学生真实地完成手头的工作任务,并以国家职业资格四级的标准进行考核与评价。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标准,即以国家职业标准中的计算机操作员的职业功能为基准,实际工作目标即课程的教学目标,实际工作任务即课程的教学任务,工作内容、技能要求、相关知识等即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情境任务。
以计算机硬件配置为例。在计算机操作员级的国家职业资格鉴定标准中对计算机硬件的要求描述为:①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②懂得基本外部设备及使用。其对应的学习领域即微型计算机的认识与配置,应将该方面内容对应的综合职业能力直接加进考核体系,在贴近工作实践的学习情境中潜移默化地提升综合职业能力。相应的学习情境及课程标准如下:①学习领域。微型计算机的认识与配置。②教学时间安排为16课时。③对典型任务的描述。计算机已经进入普通百姓的生活,如何购买一台既满足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需要,又具有较高性价比的计算机已经成为许多人面临的现实问题。作为销售主管,现要推介一款计算机,使顾客在了解计算机的内部组成、计算机各个部件的功能、性能参数以及电脑软件、系统维护等知识的基础上,积极选购。④学习目标与考核点。认识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并对各个硬件组成部分的性能做出判断与选择,能根据需要自行配置计算机硬件。⑤完成微型计算机各基本部件的正确连接,完成计算机外部设备的正确连接,完成微型计算机文件的多种操作,完成文件的一般压缩及解压缩操作,使用常见打印输出设备,完成文件信息的打印输出。⑥根据工作与学习内容,设置情境。例如邻居施大伯想请你帮忙,购买一台既满足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娱乐需要,又具有较高性价比的计算机。你给施大伯介绍计算机各部件的功能、性能参数,并教会其进行简单操作,在你的指导下成功选购计算机。
2.3 课程教学与工作过程相对接
在课程教学实施的过程中,首先要安排好项目的工作任务,将任务具体分解,按照实际工作过程与要求,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实施项目教学。计算机应用所需要的硬件条件非常简单,一台电脑而已,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视频等手段将学生带入现场,以学生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员,以教师为检验任务完成情况的验收方,检查其完成步骤及结果。教学过程既是角色扮演的过程,也是真实的工作和生活过程。课业评价是教师对学生课程学习状况的评价,应与职业评价相对接,即要突出职业资格标准的导向作用,强调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考核。公共基础课程的课业评价往往容易走上书面考核、简单问答的老路,使学生死记硬背。与职业评价相对接,就是要进行“实弹考核”,重在实操检测,以任务或项目完成的精准度、客户或用户的满意度为标准。此外,还有与职业活动相联系的工作态度、敬业精神、守约诚信品质和协作创新能力的评价,这应该是职业资格标准和课程标准的刚性要求[5]。 ?
高职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要掌握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又要具备胜任职业岗位的一定技能和综合素质,做好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的对接是关键。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的对接,有利于克服课程标准的“拍脑袋”做派和“书院风”,而改之以“社会生活过程”和“工作过程”为导向,与职业资格标准相对接,这是真正的“接地气”,可以开辟一条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工学结合的新路,使高职公共基础课程与职业岗位和社会生活生态融合度更高。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的对接实践,既使呆板、枯燥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又使教学的要求变得“有法可依”、有理有据。教学反馈及督导检查证明,这样的对接成效是显著的,用人单位的良好反映更能加以佐证。这一教改实践,也为其他公共基础课程如大学语文、公共英语等课程改革提供了范例。
[1]曾桦.浅谈高职职业技能培养之路[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8(2):17-18.
[2]吕惠芳,李冬.对接职业资格标准提高综合技术素质[J].继续教育研究,2012(2):139-140.
[3]马斌.基于社会生活过程的高职公共基础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教论坛,2010(30):42-45.
[4]王玲.职业资格与高职课程的融通路径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1):61-64.
[5]姚庆文,丁辉.高职专业核心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1(12):84-85.
(责任编辑:胡梅)
On Integration of 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Basics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and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 Standards
WU Wei-wei
(Jiangsu College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Nantong 226007,China)
Both the basic computer knowledge and application skills are necessary for a computer operator,and are also essential life and professional skills for the survival and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Therefore we should integrate the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 standards for computer operators with the curriculum standards in the teaching of the course of Basics of Computer Application,implanting typical tasks in social life and working process into the teaching content so as to integrate the actual working process with the class teaching.
Basics of Computer Application;curriculum standards;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 standards;integration
G710
A
1671-6191(2014)03-0100-03
2014-05-23
吴微微(1980-),女,江苏如皋人,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素质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软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