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兴趣为出发点,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效果

2014-04-17 01:51
教育观察 2014年14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品德老师

曹 灿

(济宁市东阁小学,山东济宁,272000)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在小学阶段开设的,用来引导学生社会生活健康发展,以增强学生的道德品质为教育目的,以达到帮助学生的综合发展为最终教学目标的课程。它是增强小学德育工作的主要方式。这门课程能够促进学生拥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文明的行为习惯,为成长为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奠定基础。教学任务的不断更新和教学模式的不断变化,要求小学老师必须给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注入新的教学元素,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有效性,也只有这样才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笔者根据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总结了通过激发学生兴趣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这一新的教学理念。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学生才能够保持高涨的学习情绪,并且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完成学习任务。

一、现如今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情况

现在的《品德与社会》的学生教材充分体现出了全新的教育理念,教材中教学内容和形式更加贴近当今社会生活的真实情况,这就为老师的课程教学提供了非常好的参考和引导。但是笔者观察,现在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仍然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的。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部分老师仍旧秉承着传统的教育观念,这种落后的教学观念已经与新课程所要求的教学理念相互矛盾了。过去传统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虽然已经实施了很长时间,但在其课程教学中容易脱离实际,老师教学局限在理论与书本之中,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并不能起到实质上的帮助。如果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生硬的填鸭式教学,就缺乏了对于教材的灵活运用,学生也只能在老师的督促下被动地去学习,从而缺乏了学习时应该具有的主动探索精神,也就使得《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效果大大降低。因此,老师在进行教学时,要丰富《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融入于实际生活之中,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于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教学效果以及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个人品质有很大的帮助。

二、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效果的主要方法

(一)老师应该做好充分的备课

如果把一堂课看做是一场战役,那么教师充分的课前备课就是战役打响之前的备战阶段,一场没有制订充分战略计划的战役必将是以失败结束的。因此,老师在课前积累的教学素材,把握学生的兴趣是教学的关键。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老师应该转变曾经的传统教学方式,以及那种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通过新的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一名教师,课前不进行充足的准备工作,在课堂中临时编造几个故事来应付学生去完成课堂教学是万万不可的。而是应该在上课之前,搜集各种与教材目标相关的生活小故事或例子,然后在课堂教学设计时自然地融入到书本知识中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于学习课程的兴趣。这也可以被称为“知识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所以作为教师,我们也要善于观察生活,利用那些有用的生活素材帮助我们自己完成教学任务。所以说老师本来就应该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细节,这样才能够将抽象的知识与道理简单化。只要老师能够用心留意,那么就一定能做好充分的课堂准备工作,提高学生学习和完成学习任务的积极性。

(二)在课堂上创建合适的教学情境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就是在教学中建立教学情境,诱导学生共同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和课堂互动中学会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以促进学生各方面的综合发展。情境建立法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激发出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不仅可以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么老师在创建课堂情境时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设计问题情境。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效果的关键在于设计出适当的问题,刺激学生的学习神经。教学实践已经证明,合适有效的问题可以帮助调动出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知识的探究活动中去,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利用现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设计出各种“五花八门”的问题情境,就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建立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教师应努力建立富含趣味性的教学情境,用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成长的脚印”之活动——“我长大了” 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课前从家中搜集过去小时候拍的照片,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让其他学生一起寻找照片和现在有什么不同之处。这样,课堂的教学氛围就会十分活跃,所有学生也都能够发现同学与自己在成长中的所产生变化,去感受成长带来的不同。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所发生的大事小事,使他们进一步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变化。与此同时,生活中的一些场景和事情就会在学生的脑海中重新浮现出来,这样就使得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情感体验,将学习知识融入生活,那么就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3.在课堂中加入各种各样的活动。兴趣是基础,无论做什么事情,如果执行者没有兴趣,那么任务就是很难完成的。学习并不是强逼着学生去接受那些书本知识,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发现学习的可爱之处。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帮助学生发现学习的魅力,通过各种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这些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提高《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教学效果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教师要将教材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围绕教材来开展一系列与生活相关联的活动,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学习。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任务型的作业,比方要求学生为父母做一件小事;和小组同学一起完成一件手工作品;对学校的保安叔叔说一声“叔叔辛苦了”;做一次义务劳动,等等。这些小事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也提升了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

(三)对学生给予积极争取的激励性教学评价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学生如果能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教师就应该给予学生以表扬。心理学研究表明,所有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赞扬,心智尚未发育完整的小学生同样如此。他们也希望能够得到老师的表扬,这对于他们来说就是非常大的学习动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评价中应采用激励性评价方式,让所有学生都能够感受到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更新教学观念以及转变教学方式,根据小学生的特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效果,帮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使得学生在兴趣的基础上完成学习任务,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1] 高利佳.如何构建有效的小学品德课[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1(4).

[2] 朱家军,刘永兵.浅谈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J].新课程:中,2011(1).

[3] 王佩兰.培养学生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J].甘肃教育,2009(2).

[4] 王志芬.浅谈小学思想《品德与社会》教学[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8).

[5] 刘桂梅.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J].学周刊,2012(25).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品德老师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老师,节日快乐!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品德
论茶的君子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