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文军
(余姚市舜耕小学,浙江余姚,315400)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是难免的,一个错误可能就是一个知识盲点。如果对待错误的态度不积极,或者缺乏有效的解决办法,同样的错误就会不断被重复。教师要充分利用错题这一资源,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让“错题”成为开启学生智慧的“宝贝”。结合《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练习》一课的教学,笔者谈谈对学生错题学法指导的几点看法。
在新授《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一课后,笔者对本班35位学生做了作业痕迹前测,选择了学生作业中最普遍、最典型的两道错题进行分析,并访谈了做错题的学生。
1.制作一个长8分米,宽6分米,高5分米的无盖鱼缸,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
2.做一个高是80厘米,底面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的通风管,至少需要多少铁皮?
结果统计显示:第1题有7人解答错误,错误率为20%,错例有(8×6+8×5+6×5)×2、(8×6+8×5)×2+6×5和(8×6+6×5)×2+8×5。经过访谈得知,出错的学生或是认为鱼缸是长方体,就求6个面的面积;或是知道要求5个面的面积,但不知道哪个面的面积不用求。
第2题有27人解答错误,错例有(80×5+80×5+5×5)×2、(80×5+5×5)×2和(80×80+5×5)×2,错误率为77%。经过访谈得知,出错学生或是认为题目没有说明有没有盖,所以就求了6个面的面积;或是知道通风管有4个面,但不知道减去的面是哪两个面。
笔者结合作业痕迹与访谈前测信息对学生的学情进行了简析:学生基本掌握了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能利用公式计算表面积,但对变式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还不熟悉。对于无盖长方体鱼缸和4个面的长方体通风管,学生的算式没有与图形对应起来,这说明学生并没有完全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还存在知识断层。学生的问题有不知道求实物的几个面的,也有所求的面与长方体的面没有一一对应的,等等。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学生空间观念薄弱。
“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教学目标就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空间观念的积累,不仅能帮助学生清晰地掌握图形的特征,建立正确的几何图形概念,还能帮助学生正确地计算物体的面积和体积。在教学《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练习》一课时,笔者积极地通过各种途径设计合理练习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的培养依赖于操作活动,这是由“图形与几何”知识内容的特点决定的。可以说,小学中有关“图形与几何”的学习都是建立在学生的经验基础上的。他们对几何图形的认识是通过操作、实验来获得的。
案例1:观察火柴盒
指一指火柴盒的上下面、左右面和前后面,并说一说每个长方形面的长和宽分别与长方体的哪条棱相对应。
案例2:拼长方体火柴盒
如果把两个长4厘米,宽3厘米,高1厘米的火柴盒拼成一个长方体,拼成后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
4人小组合作拼一拼,并把你拼好的图形在纸上画一画。
案例3:拼图练习
在下面9张长方形硬纸板中,你能选择合适的硬纸板拼成一个长方体纸盒吗?
两块的:4×6,6×8,4×10,4×8。一块的:6×10。
试着拼一拼,并把你拼成的图形在纸上画一画。
案例1的操作活动主要是让学生回忆脑海中长方体模型的结构特征,并使学生能够将长方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三条棱相对应。在案例2中,由于拼长方体的方法有三种,学生可能想不全这三种方法,需要通过动手操作将抽象的想象表现出来,这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案例3的操作,则是把图形与实物相互转换,使学生能够更清晰地理解辨别二维与三维图形。
空间观念主要是指能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能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对应的实际物体。动手操作为发展形象思维提供了条件,而想象、猜测则可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案例4:根据下面的问题,说出解决以下问题分别是求哪些面的面积?想象一下这些都是怎样的一个图形?
(1)做一个长方体的抽屉,至少需要多少平方米的木板?
(2)给鱼缸的四周围上彩纸,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彩纸?
(3)要粉刷教室,需要粉刷多少平方米?
(4)油漆一个长方体木桩,需要油漆多少平方米?
先让学生根据文字所描述的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再将抽象的图形与实物或图片相对比,在脑海中建立长方体实物的模型;最后在纸上画出抽象出的长方体草图。在案例4中,既有无盖的5个面的长方体,又有无盖无底的4个面的长方体,还有5个面中要减去一部分的长方体,这样的教学设计更具开放性。通过这样的练习,可以把学生的想象与思考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在脑海中构建实物,明了抽象图形与实物之间的关系,其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得到发展。
通过运用语言描述抽象图形的结构、特征及变化,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1.错题分析,在查漏补缺中培养空间观念
案例5:错题展示(前测中的两道题目)
(1)这几题做对了吗?
(2)他们为什么错,错的原因是什么?
(3)你能说说长方体的表面积怎么求吗?
学生在回答上述问题时,需要先要对文字进行分析,在脑中构建实物图形,然后再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阐述图形,最后把符号与算式联系起来,做到长方形实际的面积与列出的算式相对应。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空间观念。
2.了解通性,在特征分析中培养空间观念
案例3的练习
生1:我选择的是4×6、6×8和4×8的各两块。长方体有三种面,每种两块。
师:那为什么不选择4×10的长方形纸板呢?这种面不也是有两块吗?
生2:因为长方体只有长、宽和高三种棱,如果加上6×10的那种面,就有四种棱了。
师:如果让你自己剪一块,你会剪怎样的长方形纸板?
生3:我会选择6×10,因为这样的只有一块。加上6×10的那块后,就有两块了,能与4×10和4×6的各两块,及原来6×10的那块拼成长方体。
生4:长方体中最多只有三种面,而且每种至少两块;最多只有三种棱,三组数据。
师:如果让你剪两块长方形纸板,你又会怎么剪呢?
通性就是概念所反映的数学基本性质。案例3就是利用“长方体相对面的面积相等”和“长方体有三条棱”特征的通性。先想到选择2个相同面的长方形拼成长方体,再到给出5个补充面组成长方体,最后到提供2种面拼成长方体。正是由于长方体面的特征,才一次次“逼迫”学生自己通过想象和逻辑推理去“补全”长方体。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脑海中长方体图形的特征,空间想象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如果说新授课在数学教学中是“画龙”,那么练习课则起到了“点睛”的作用。空间观念的培养不是一日之功,需要平时量的积累,才能最后获得质的提升。我们只有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在练习课上安排相应的习题进行查漏补缺,巩固技能,才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1] 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金成梁.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47-48.
[3] 喻平.数学教育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8: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