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伟
(齐鲁师范学院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山东济南,250000)
在福柯看来,“精神病和心理分析专家、执行判决的官员、教育工作者、监狱服务人员”,所有这些人都分享着合法惩罚权力。“医治疾病”“医治犯罪”“医治成长”恰恰如此地相似乃至相近。
从1760年开始,人类刑罚的对象不再是肉体。福柯说:“曾经降临在肉体的死亡(酷刑)应该被代之以深入灵魂、思想、意志和欲求的惩罚。”而人类是以道德观念或法律结构为背景来撰写这部“惩罚史”的。
很遗憾,教育即在其中。基础教育阶段的惩罚是依靠各种各样的规矩来后发制人的,因为学生的成长本身便具有一种“试误”乃至“顿悟”的过程,对错误的矫正与惩罚通常被认作是“教育”,如此一来,教育不仅滞后于成长,也在“医治成长”的过程中主动干预成长,对成长来说,这并非是好消息。
工业时代的教育曾长时间走入“惩罚”的深渊,并逐渐成为一种打击灵魂的惩罚。今天,“发展性评价”方兴未艾时,教育现场以“奖励”为核心的各种评价策略开始成为主流并被无限运用。
然而,艾恩研究却发现,“奖励也是一种惩罚”,因为,“为做好事提供奖品,其强制性丝毫不逊色于威胁孩子做不到(或做了坏事)时就不会有奖品”。“更为甚者,如果不能按某种特定的方式行事奖品将被扣留或收回这一现实,将会使整个过程变得充满惩罚性。”
惩罚与奖励都是一种“医治”,而不是对成长的真正关怀。惩罚还是奖励?在人类思想的历史拐点上,教育似乎总是发不出应该的声音。
先有学后有教,教育的发生也是从学开始的。然而,教育的思维方式却往往是从教开始,这样的结果是运用人类认知结论“教”的方式干涉人类的自然属性“学”的方式。结果却又实现了另一种颠倒:教不再促进学,而是“医治”学。维持学的自由的教育应当是一种教化。
金生鈜教授说:“教化的主旨是以自然的方式、在尊重个人自由的基础上促使人的精神的成长、发展和自我形成,它包含着精神培育和精神的自我创造相结合的意蕴。”教化是一种守望,尊重人最初的自然的状态。
教化对于成长的意蕴或可呈现更为鲜明的教育归属。
教化意味着精神成长,而精神成长的主旨是自由的。人的精神成长是教育的任务根基,回归到精神层面的教育不是仅仅关注到了人成长的一个领域,而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领域,决定着一个人成长的思想与实务。精神是以自由而独立的方式存在的,精神成长在于各安其所、各归其位,正如潘光旦先生提出的“位育”教育思想,乃是“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生焉”的教化意蕴。
教化意味着自由成长,而自由成长的主旨是实践的。我们常常以“自由的限度”来重启规训与惩罚,事实上,“自由的限度”有,且只有在自由中存在,后者指的是一个天地人综合关注的成长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人的成长是通过人自身的实践来实现的。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成长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在这样主体自由的环境里,没有人愿意去担忧成长的方向和价值,人性向善,为命而恶。可否理解为“引育”教育思想,教育以引发自由实践为旨归,因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教育意味着实践成长,而实践成长的主旨是完整的。回到实践意味着教化的生成,当学生的实践行为受控于自己,在其实践中的精神成长便得到了内在的激发和尊重。做自己喜欢做、能够做的事情,对每一个人,特别是学生来说,是引发他们复演人类智慧、获取成长基因的完整之道。教育是在实践中重来一遍然后超越自我认知的智慧,这可谓“复育”。《荀子》中有“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
如此看来,教化促成人而不是“医治”人。“位育”是境界之选,“引育”是策略之选,“复育”是学生之选。教化的三个层级即在于此。
在基础教育“立德树人”的背景之下来探讨教化的实现显然是价值之选,把一种道德观念灌输于学生的脑海中是可以实现的,政治力量最为热衷的便是对于人的大脑的控制,然而,教育者可以给出清醒的反论: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最终还是需要道德实践来实现,这就是教化的力量。自由、实践、完整是教化的层级,也构成了“立德树人”的三个层级。
人的核心素养是一致的,但是在不同的国家,教育对促进人的核心素养的形成却有着各不相同的切入点。日本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重在“生存教育”,为了自我的生存可以不惜一切代价;中国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重在“人性教育”,为了万物的自然、和谐、美好可以舍生取义。
不仅是规定(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已经成为国家的人才培养目标),更重要的是来自于文化传统和民族品质,中国文化里“天地人”的中庸之道成就了几千年间颠沛危难却从不灭亡的民族根基,也成为中国教育的一种宗教情怀。为了“天地人”而培育人,“以善致善”,这是任何内容与形式都无可包容的教化。
有别于西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分析法”:“如果科学尚不能理解我们人类的某些部分,那也只能作罢。任何观察不到、无法验证、不能量化的东西要么不值得我们浪费时间,要么是根本就不存在。”这是“医治成长”的理论根基。
中国教育的“源始法”具有超越“医治”的教化力量:“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儒、释、道能够高度认同并深入整个中国文化传统的思想即在于此,“立德树人”的道德观、价值观教育还是要回归传统,这里拥有向未来伸展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