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
(山西大学文学院,山西太原 030006)
元人周砥生平新考
白雪
(山西大学文学院,山西太原 030006)
周砥是元末吴中地区重要的雅集唱和诗人,其生平记载多有矛盾与纰误。考证他的籍贯、生卒年、字号、子嗣、荆南倡和的时间与地点几个问题,以期更加接近史实,为周砥的研究提供更加详实的资料。
周砥;元代诗人;生平
周砥,元末书画家、诗人。字履道,号匊溜生,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幼时家徙无锡。博学工文词(1),小楷、行草效东坡书甚工,亦工画山水。周砥在至正年间参与玉山草堂唱和,留诗于《草堂雅集》《玉山名胜集》《玉山名胜外集》《玉山纪游》,又与马治于宜兴从游唱和,著成《荆南倡和诗集》一卷。后归吴,与高启、徐贲交好,加入北郭诗社。在张士诚据吴后,周砥去会稽投靠张士诚,死于军中。
周砥是元末文人雅集结社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其生平记载散见于《姑苏志》《吴中人物志》《蓬窗类纪》《元书》《明史》《元诗选·三集》《草堂雅集》中。在倪瓒的《清閟阁全集》、谢应芳的《龟巢稿》、郑元祐的《侨吴集》、徐贲的《北郭集》、高启的《大全集》和《凫藻集》、张宪的《玉笥集》以及马治在《荆南倡和诗集》中,都存有他们给周砥写的诗或为其诗集做的序,兼有对周砥生平的介绍。
这些记载周砥生平资料的文献存在着诸多矛盾及纰误之处,今人的考证也存在失误。人物生平考证是研究的基础,本文依据周砥生平小传、周砥及其友人的诗文和地方志对周砥生平的几个问题加以重新考证,包括周砥的籍贯、生卒年、字号、子嗣、荆南倡和的时间与地点等,以期更加接近史实,为周砥的研究提供更加详实的资料。
关于周砥籍贯的记载错乱纷杂,又因涉及到与周砥同名的另一个文人,所以很值得辨析。在《姑苏志》《吴中人物志》《元诗选》和《明史》中提到周砥是“吴人”,《元史类编》和《元书》中说周砥为“无锡人”,《草堂雅集》中又说周砥是“兰陵人”。在顾瑛所编《玉山名胜集》中,共收有署名周砥的诗作二十七首,文一篇。其中一首诗、一篇后序署名“兰陵周砥”,六首诗署名“勾吴周砥”,其余诗则只署名“周砥”(2)。
贾继用《高启年谱》提出“兰陵周砥”与“勾吴周砥”并不是一个人[1]43。在玉山草堂与顾瑛等人进行唱和的有两个周砥。他认为“兰陵为太仓之旧称”,根据朱谋垔《续书史会要》《草堂雅集》卷十四和《江南通志》卷一百三十五的记载,判断“勾吴周砥”死后,“兰陵周砥”还在世,并于明朝为官。汤志波《元代周砥考辨》不同意贾继用的观点。他根据《玉山名胜集》卷上《可诗斋分韵诗序》和《前人再题芝云堂》的记载,认为“勾吴周砥”和“兰陵周砥”为一人,“兰陵”或是“勾吴周砥”的祖籍[2]35。
笔者以为,汤志波《元代周砥考辨》认为“勾吴周砥”和“兰陵周砥”为一人是正确的。但是,他提出“兰陵”或是“勾吴周砥”的祖籍,值得商榷。
“勾吴”本是古称,即吴国,由太伯所建,主要辖区在今苏皖地区,国都为吴(今江苏苏州)。马治在《周履道哀辞》中称周砥为“吴门人”[3]255,陶宗仪在《书史会要》中记载周砥为“姑苏人”[4]238,邓绍基、杨镰编著的《中国文学家大辞典·辽金元卷》中称周砥为“吴郡人”[5]228,都是今江苏苏州。所以,可以推断周砥生于今江苏苏州。在许多记载中都写到了周砥幼家徙无锡,所以把周砥认为是无锡人也可以。
无锡在宋代属于常州,隶属两浙路。元代元贞元年(1295)升无锡为州,属江浙行中书省常州路。所以,无锡在宋元两代都隶属于常州,而常州的古称就是兰陵。西晋“永嘉之乱”,原居东海兰陵县(今山东南部)的居民避乱南迁,移居常州地区。东晋大兴元年(318),侨立南兰陵郡,并侨置兰陵县。梁天监元年(502),废除侨置郡县,独保留兰陵郡县名,将南东海郡改为兰陵郡。由于南兰陵出了萧道成、萧衍两位齐与梁的开国皇帝,所以,兰陵也是常州著名的别称。
由此可见,“兰陵周砥”和“勾吴周砥”为同一人,署名“兰陵周砥”和“勾吴周砥”的诗文,皆是元代周砥一人所作。
另外,在赵琦美《赵氏铁网珊瑚》中录有诗《放歌行赠宋君》署名为“汝阳周砥”[6]460,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卷二十二所录相同,另外题下有小序(3)。这首诗也被顾嗣立收录在《元诗选·三集》“吴人周砥”名下[7]561。那么“汝阳周砥”又是谁呢?
《放歌行赠宋君》排列于《宋仲温诗帖》后。《宋仲温诗帖》还有高启的《南宫生传》(4)、《赠醉歌》《奉答感旧五十韵》,杨维祯的《庚子岁赠》,张宪的《赠四首》,倪瓒的《所赠三首》。朱天曙《宋克书法研究》提出:“宋克的交游除前面所提到的北郭诸友外,宋克与杨维桢、饶介、张宪、倪瓒、沈铉、俞孟京、俞仲基、张梦辰、周砥、徐彦明等人都有交往。”[8]10可以看出,与宋仲温交好的皆是与元代吴人周砥交好之人,所以,《放歌行赠宋君》应为元代吴人周砥所作。我们或可以认为这是朱存理抄诗之错,而卞永誉引用时没有加以分辨,以致出现周砥籍贯的谬误。
在周砥生平的记载中,大多都写他在元末“从军会稽,殁于兵”,例如:《姑苏志》《元史类编》《元书》《明史》《蓬窗类纪》《元诗选·三集》《无声诗史》等。但也有资料说他入了明朝。
朱谋垔《续书史会要》曰:“周砥,字履道,号东皋。洪武中,以人才授兴国州判官。工正书、行草。”[9]814其《画史会要》所记相同。葛万里《别号录》也记载周砥入明。姜绍书《无声诗史》的记载自相矛盾,即说周砥“殁于兵”,又称其为“元遗民”[10]493。
那么,周砥究竟是在元末死于军中呢,还是于明代出仕新朝?
周砥死后,许多与周砥交好的文人写了大量文章来怀念周砥。这些人与周砥最为交善,所以他们记载的可信度应该是极高的。例如,高启《大全集》中的《得亡友周记室在系所诗次韵》《哭周记室》(5);《附录荆南集后》中高启的《荆南唱和集后序》,马治的《周履道哀辞》《悼周履道》《追和周履道旧诗韵》和徐贲的《题荆南集后》《荆南倡和诗集后序》。从这些诗文中,我们可以探究周砥的生卒年。
在高启的《荆南唱和集后序》中写道“庚子春,余始识履道于吴门,相与论诗甚契……后余卜居云岩之西冈,履道每乘扁舟访余……一日,雨霁鸟鸣,春木荫壑,余邀履道坐磐石……越二年,履道客会稽,竟卒于兵。”[3]256说明高启认识周砥是在“庚子”即至正二十年(1360)秋(6),“邀履道坐磐石”是在次年(1361)春,那么周砥于至正二十三年(1363)“客会稽”,殁于军中。徐贲在《荆南倡和诗集后序》中说道:“履道亦从军去,遂没于兵。呜呼,今已十又五年矣……洪武丁巳予在河南,孝常持此帙来见。”[3]257“洪武丁巳”为洪武十年(1377),那么十五年前为至正二十三年(1363)。高启与徐贲两者的记载是吻合的,那么就可以肯定周砥是死于至正二十三年(1363)。
又根据张宣《青旸集》中所存联句诗《癸卯上巳日侍家君暨履道季迪二公游虎丘联句题壁间》,可知周砥在癸卯(1363)上巳日(三月初三)仍在世,所以周砥死于军中是在至正二十三年三月初三之后。
根据马治的《周履道哀辞》:“男儿四十非短命。”可知周砥死时四十岁,从而推断出周砥生于泰定元年(1324)(7)。
综上所述,周砥在元末就已经死于军中。那么《续书史会要》和《江南通志》所说周砥入明为官的记载从何而来?汤志波《元代周砥考辨》提到弘治《太仓州志》记载了一个与周砥名同字同的太仓人[2]36。所以朱谋垔著《续书史会要》和贾继用引用《江南通志》时就错把此人与元代周砥相混淆,造成谬误。有一处记载与周砥卒于至正二十三年(1363)相矛盾。贺复征《文章辨体汇选》收录署名高启的《虎丘题名》,该文记载:“重九日来寻桓景登髙之盟……同游者十五人:无锡周世忠……兰陵周砥……山人名本。郡人髙启记,诸生张素侍立。是岁至正二十七年也。”[11]603说明周砥在至正二十七年(1367)仍在世。
笔者以为,高启《虎丘题名》所署“至正二十七年”有误,当为至正二十二年(1362),证据有二。第一,高启有诗《九日与客登虎丘至夕放舟过天平山》,诗中多处诗句与《虎丘题名》中的记载相符,所以,《九日与客登虎丘至夕放舟过天平山》与《虎丘题名》应为一天所作。而在高启的《游天平山记》中写到:“至正二十二年九月九日……予与同志之友以登高之盟不可寒也,乃治馔载醪,相与诣天平山而游焉。”[12]851与《九日与客登虎丘至夕放舟过天平山》也定是作于同一日,那么就可以确定《虎丘题名》应作于至正二十二年(1362)。第二,根据《明史》卷一百二十三《张士诚列传》中记载:“二十七年九月,城破,士诚收余众战于万寿寺东街,众散走。仓皇归府第,拒户自缢。”[13]3695-3696说明至正二十七年九月正值张士诚兵败、苏州城破之时,文人们既不可能,也无兴致登苏州的虎丘游览题诗。贺复征或是由于录入此文时笔误,或是由于山壁上的题名已模糊不清,导致高启《虎丘题名》的日期记录错误。所以,周砥同高启九月九日游虎丘当是在至正二十二年(1362)。
(一)周砥的号
在周砥的生平记载中,周砥既号匊溜生,又号东皋生。例如,顾嗣立在《元诗选·三集》中说:“匊溜生周砥,砥字履道,号匊溜生,又号东皋生,吴人。”[7]539周砥号“东皋”,见于《续书史会要》和《画史会要》。那么“东皋”到底是不是周砥的号呢?
《式古堂书画汇考》中录有《周东皋与陈惟寅诗帖》中的《绝句四首奉答惟寅高士见赠》,其后署名“勾吴周砥”。而且与周砥交好的倪瓒、谢应芳、高启的诗文中都提到过“陈惟寅”。倪瓒有《云林赠陈惟寅》《跋陈惟寅作关侯论》《陈惟寅僦屋疏》;秦约《古剑行》题有“毗陵倪元镇、匡庐陈惟寅既作歌诗咏之且要余同赋焉”[14]401;谢应芳有《次韵陈惟寅怀古》;高启《绿水园杂咏序》写到:“庐山陈惟寅氏得之更名曰绿水……园之更名绿水者自惟寅始也。”[15]905-906这就说明《周东皋与陈惟寅诗帖》后的“勾吴周砥”,定是元末周砥。所以,匊溜生和东皋生都是周砥的号。周砥既号匊溜生,又号东皋生。
(二)周砥的子嗣
张昶在《吴中人物志》中提到周砥无子[16]290,但其他周砥的生平小传中都没有提到其有无子嗣。高启《哭周记室》曰“主祭唯孤侄,收诗有故人。”[17]496和马治《周履道哀辞》曰:“惟其无三尺之孤,遗其诗在人未有……无幼孤遗以为后兮,徒使我心忧兮。”《戏和呈履道》曰:“负薪南山歌者谁,萧条兄子独归迟。无儿岂合悲天道,急客何能慰母思。”[3]244据此判断,周砥的确是无子嗣的,只有一个侄子,是周砥哥哥的儿子。另根据周砥的诗《侄溥负薪归梁溪》可知,周砥的侄子名为周溥。
(三)周砥与马治在荆南唱和的时间和地点
周砥与马治的荆南唱和是元末吴中重要的诗歌活动之一,但是很多书籍对唱和的具体时间记载错误。例如,曾廉《元书》曰:“至正十三四年,砥遭乱,客治家。”[18]621《荆南倡和诗集》四库提要说:“至正癸巳(至正十三年)、甲午(至正十四年)、乙未(至正十五年)三年,两人同馆于宜兴荆溪之南,随事倡和,积诗一卷。”[3]229杨镰先生《元代文学编年史》记载:“从至正十三年起,三年间周砥、马治同馆于宜兴荆溪之南。”[19]505
实际上,对唱和时间记载最为可靠的莫过于当事人在马治的《荆南倡和诗集序》,该序曰:“前年予归养亲,始寓荆南山中。去年春,履道自吴门来,与予具主周氏家,周氏好学有贤行。……因和前后所作为荆南倡和诗若干篇……前年至正十三年也,十五年秋七月马治序。”[3]230由此可知周砥是在至正十四年(1354)春才来到荆南的,诗集作序于至正十五年(1355)秋。那么,周砥与马治唱和的时间为至正十四年(1354)到至正十五年(1355)两年间。
至于唱和的地点,很多文献记载是在马治家。比如,张廷玉《明史》卷二百八十五说“周砥,字履道……遭乱客治家”[20]7326,曾廉《元书》所记相同。姜绍书《无声诗史》更是加以戏剧化的描述:“周砥……与义兴马孝常治善,曰:‘周生久宦游,无成而来过我。’于是砥往舍荆溪山中。”[10]493清人顾嗣立的说法不同,他在《元诗选·三集》中说:“匊溜生周砥……至正间,与马治孝常俱主义兴周氏家。”那么,哪一种说法可靠呢?根据前引马治《荆南倡和诗集序》,可知周砥与马治在荆南唱和期间,是居住在贤行好客的周氏家。
综上所考,周砥生于泰定元年(1324),卒于至正二十三年(1363)三月初三后,号匊溜生,又号东皋生,无子嗣。在《玉山名胜集》中既署名“兰陵周砥”,又署名“勾吴周砥”。周砥、马治在至正十四年到至正十五年(1354-1355)间,住宜兴周氏家进行荆南唱和。
注释
(1)《明史》卷二百八十五《周砥传》:“元末文人最盛,其以词学知名者,又有张宪、周砥、高明、蓝仁之属。”
(2)署名为“勾吴周砥”的是:《玉山草堂诗》《读书舍赋》《渔庄》《绿波亭》《芝云堂》《前人再题芝云堂》,署名为“兰陵周砥”的是:《可诗斋分韵得瑟字》《分韵诗后序》。
(3)《放歌行赠宋君》在《赵氏铁网珊瑚》中的小序为“履道,辛丑”,在《式古堂书画汇考》中的小序为“辛丑”,在《元诗选·三集》中的小序为“仲温,辛丑”。
(4)高启《南宫生传》:“南宫生吴人……姓宋名克字仲温,家南宫里故自号云。”
(5)汤志波在《元代周砥考辨》一文中,已考证高启诗中的“周记室”即是周砥。
(6)陈建华先生在《高启诗文系年补正》已详证高启“卜居云岩之西冈”为至正二十年(1360)秋。陈建华.高启诗文系年补正.中国古典文学丛考第二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163.
(7)杨镰先生在《全元诗》卷五十四中,提到周砥约生于1312年,不知何据。若按《周履道哀辞》卒年四十记载,那么周砥应卒于1351年。这就与周砥的存诗(如联句《癸卯上巳日侍家君暨履道季迪二公游虎丘联句题壁间》)产生了矛盾。
[1]贾继用.高启年谱[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06.
[2]汤志波.元代周砥考辨[J].中国典籍与文化,2011(4):34-39.
[3]周砥,马治.荆南倡和诗集[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370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4]陶宗仪.书史会要·卷七[M].上海:上海书店,1984,
[5]邓绍基,杨镰.中国文学家大辞典·辽金元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6.
[6]赵琦美.赵氏铁网珊瑚·卷七[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815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7]顾嗣立.元诗选·三集·庚[M].北京:中华书局,1987.
[8]朱天曙.宋克书法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硕士论文,2003.
[9]朱谋垔.续书史会要[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814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0]姜绍书.无声诗史·卷一[M].续修四库全书(106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1]贺复征.文章辨体汇选·卷六百三十三[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409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2]高启.凫藻集·卷一[M]//高青丘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3]张廷玉.明史·卷一百二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4]赵琦美.赵氏铁网珊瑚·卷五[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815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5]高启.凫藻集·卷三[M]//高青丘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6]张昶.吴中人物志·卷九[M].续修四库全书(54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7]高启.高青丘集·卷十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8]曾廉.元书·卷八十九[M].四库未收书辑刊·史部(4辑15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19]杨镰.元代文学编年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20]张廷玉.明史·卷二百八十五[M].北京:中华书局,1983.
New Studies on Zhou Di’s Lifetime
BAI Xue
(College of Literature,Shanxi University,Taiyuan 030006,China)
Zhou Di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poets of Wuzhong literary salon in the end of Yuan Dynasty.There are many contradictions and error in the records of his lifetimes.This paper covers several problems with his native place,dates of birth and death,style name and pseudonym,his offsrings and the Jingnan literary salon’s time and place.
Zhou Di;a poet of Yuan Dynasty;lifetime
I207.22
A
1673-1808(2014)04-0114-04
(编辑 杨乐中)
2014-01-18
白雪(1990-),女,山西临汾人,山西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方向:金元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