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雯
(上海市闸北区中医医院,上海 200072)
指导:王霞芳
王霞芳运用经方治疗儿童抽动症验案5则
陈雯
(上海市闸北区中医医院,上海 200072)
指导:王霞芳
儿童抽动症 经方 验案
抽动症是指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身体某部位一种固定或游走性的单处或多处肌肉群的急速收缩动作。幼儿及少年期多发,现代医学认为与血浆氨基酸水平、血铅水平、辐射、家庭环境及家族遗传等因素有关。本病病程较长,症状多变,如不及时治疗,症状可延续至成人,严重影响患儿正常生活和学习。目前西药首选氟哌啶醇、泰必利等多巴胺受体阻滞剂,但易产生椎体外系症状如嗜睡、烦躁、头晕,甚至颈项强直、眼球运动不灵等副作用,因此中医药治疗彰显出较大优势。
上海市中医医院王霞芳老师精研中医经典方药,融会贯通,临床擅用经方辨证分型治疗本病,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王师认为儿童抽动症的发生病位主要在心肝,病因与“风”“火”“痰”“瘀”密切相关。《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体阴而用阳,为风木之脏,主藏血,喜条达而主疏泄,其声为呼,其变动为握,故《小儿药证直诀·肝有风甚》指出:“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风,风动而上于头目,目属肝,肝风入于目,上下左右如风吹,不轻不重,儿不能任,故目连劄也。”因此眨眼﹑缩鼻、动嘴、肢体抽搐多属于肝风内动之证。朱丹溪又曰:“怪病多属痰,痰火生异证。”故抽动症作为儿科神经系统的疑难杂症,治则以豁痰开窍,平肝息风为先,兼以泻火宁心安神;或滋阴柔肝补肾,滋水涵木;或清心豁痰,活血通窍。笔者有幸侍诊王师左右,兹将其运用经方治疗儿童抽动症验案5则介绍如下。
姜某,男,17岁。2000年1月12日初诊。
患儿摇头耸肩秽语已10年。素体痰多,多饮则呕吐痰涎,喉有异声,上课坐不安定,上肢抽搐,五心烦热,易激怒,盗汗,纳佳,服泰必利后头痛嗜睡,肢倦无力,胸闷痰多白黏,舌红多刺、苔薄腻,脉细滑,形体壮实。辨证属痰火壅盛,肝风上扰,心神不宁。方选半夏泻心汤加平肝息风药。处方:
姜川连5g,黄芩9g,沥半夏10g,胆星5g,天竺黄10g,钩藤(后下)10g,炒枳壳6g,姜竹茹9g,竹叶10g,龙齿(先入)30g,甘草5g,朱茯苓15g,琥珀粉(吞)5g,柏子仁10g。7剂。常法煎服。
2000年1 月19 日二诊:症情好转,夜眠已安,手心烦热,舌红苔化薄润,上方颇合,仍宗前义。上方去柏子仁加牡蛎(先)30g。7剂。
2000年2 月18 日三诊:症情好转大半,偶有咽哽发声,心情舒缓,神清不常发怒。舌红苔薄润,手心烦热,大便尚调。再拟滋阴泻火宁神。处方:川连3g,黄芩9g,沥半夏10g,胆星6g,钩藤(后下)9g,竹叶10g,龙齿(先入)30g,柏子仁10g,牡蛎(先)30g,琥珀粉(吞)5g,炒枳实6g,竹茹9g,生地10g。7剂。
2000年4 月12 日四诊:近有咽哽微发声,咽红充血,痰黏,不咳,心烦胸闷易怒。舌红、苔薄润,纳佳,便调,五心烦热。继予上方去牡蛎,加瓜蒌皮10g、百合15g。7剂。
2000年9 月4 日五诊:摇头耸肩转平,喉尚偶有怪声,手心烦热,易怒,心神不定,仍宗前义。药选白蒺藜10g,石决明(先)30g,川连3g,沥半夏10g,瓜蒌皮10g,黄芩9g,胆星6g,琥珀粉(吞)3g,竹叶10g,龙齿(先入)30g,生地12g,百合12g。7剂。
按语:患儿素体痰多,饮水呕吐痰涎,喉有异声,又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多芒刺,苔薄腻,脉细滑,形体壮实,证属痰火壅盛,内扰心神,引动肝风上旋,治拟豁痰清心宁神。选《伤寒论》半夏泻心汤泻心火,蠲痰热;加入胆星、天竺黄、炒枳壳、姜竹茹以豁痰利咽;龙齿、朱茯苓、琥珀、柏子仁、竹叶以清心镇惊安神;合钩藤平肝熄风。再诊时,夜寐欠佳,加入龙齿、牡蛎以加强平肝潜阳,重镇安神之功。三诊时,症情好转,但手心烦热,再拟滋阴泻火息风,加入《金匮》之百合地黄汤,养阴清热安神,方随症变,10年顽症自能平服。
江某,女,11岁。1998年2月6日初诊。
患儿抽动秽语眨眼耸肩1年余。食欲颇好,身高壮实,经常自觉阴痒,两腿交叉摩擦併气症时作,口渴引饮,便调,眠安,舌质红、苔薄润,脉细弦。辨证属水亏不能涵木,阴虚阳亢,虚风内动。拟知柏地黄汤加减。处方:
盐水炒知柏(各)6g,生地10g,丹皮9g,朱茯苓10g,泽泻10g,白蒺藜9g,石决明(先入)30g,珍珠母(先入)30g,川牛膝10g,琥珀粉(吞)3g,竹叶9g,龙齿(先入)30g,生甘草3g。7剂。常法煎服。
1998年2 月16 日二诊:(代诊)症情较前减轻,矢气多而臭,性躁易激惹,仍宗前义。上方加龙胆草9g。7剂。
1998年3 月2 日三诊:药后火降,尚有秽语,摇头未作,惟两腿时併,阴痒,寐安,易怒,纳便尚调,再拟滋阴降火。知柏地黄汤去山药,加珍珠母(先入)30g、龙胆草10g、石决明(先入)30g、川牛膝10g、琥珀粉(吞)3g、甘草5g、龙齿(先入)30g、竹叶9g。21剂。
1998年3 月25 日四诊:秽语未作,四肢偶有轻微抖动,併气偶作,下阴仍痒,舌红苔薄,纳佳,尚易怒。再拟滋阴泻火潜阳,清心安神。上方加磁石(先入)30g,去山萸肉。14剂。
1999年4 月5 日五诊:续服上方,诸症转和,年余未作,近来咽痒,又有怪声,面色红润,唇朱,舌红、苔薄黄,仍宗前义。以四诊方加白芍10g、炙甘草6g。14剂。
按语:患儿抽动、秽语、眨眼、耸肩已1年余,经常自觉下阴红痒,两腿自併交叉摩擦,片刻后汗大出方缓解,此症又称情感交叉综合征,口渴引饮,舌质红、苔薄润,脉细弦,病程已久由肝及肾,肝肾阴虚,水不涵木,相火煽动,风动而搐,予知柏地黄丸加减。知柏地黄丸为六味地黄丸三补三泻滋补肾阴;加入知母、黄柏清泻相火;再加白蒺藜、石决明、珍珠母平抑肝阳以熄风;琥珀、龙齿、竹叶清心安神以镇惊;川牛膝活血通络,补肝肾、强筋骨,并引火下行。再诊时,针对阴虚阳亢之两腿交叉摩擦症,加入龙胆草峻泻肝火,以防更劫肝阴。药后诸症转和,再加《伤寒论》芍药甘草汤,酸甘化阴,滋肝柔筋缓急,缓解筋脉拘挛,抽动症及併气症均获向愈。
朱某,男,12岁。1998年8月28日初诊。
患儿摇头眨眼耸肩肢搐1年余。已服泰必利、安坦,就医时抽动递减,但出现神萎嗜睡,纳可,便调,身高偏低。舌红瘦苔薄中裂,脉细滑。辨证属阴阳两虚,筋脉失养。治拟酸甘化阴,柔筋缓急。芍药甘草汤主之。处方:
葛根10g,大白芍15g,炙甘草6g,沥半夏10g,炒枳壳6g,姜竹茹9g,天竺黄9g,钩藤(后下)9g,僵蚕10g,白蒺藜9g,全蝎3g,淮小麦30g,大枣5只。7剂。常法煎服。
1998年9 月9 日二诊:症如上述,舌红苔薄,脉细小弦,纳可,便调。仍拟前法加重。处方:大白芍30g,炙甘草10g,白蒺藜10g,钩藤(后下)9g,石决明(先入)30g,天竺黄10g,沥半夏10g,生地10g,全蝎3g,生龙牡(先入各)30g,琥珀粉(吞)3g。7剂。
1998年9 月30 日三诊:服上方20剂后症情大有好转,但容易兴奋,兴奋时则眨眼,药已中的,仍宗前义。上方去白蒺藜、天竺黄,加炒枳壳6g、姜竹茹6g。14剂。
1998年10 月14 日四诊:(代诊)眨眼已和,有摇头耸肩,仍宗前义。处方:葛根10g,大白芍30g,炙甘草10g,石决明(先)30g,白蒺藜9g,钩藤(后下)9g,生地10g,全蝎3g,青龙齿(先入)30g,牡蛎(先入)30g,琥珀粉(吞)3g,鳖甲6g。14剂。
按语:患儿患抽动症1年余,已服西药治疗,药后出现神昏嗜睡,又身高偏低,舌红瘦苔薄中裂,脉细滑。辨证属阴阳两虚,筋脉失养,引发风动肢体抽搐。服用西药后,出现药物副作用而神萎嗜睡。《伤寒论》:“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王师崇经义予芍药甘草汤,重用芍药取其酸甘化阴,柔筋缓急,缓解筋脉拘挛;加沥半夏、炒枳壳、姜竹茹、天竺黄、僵蚕以豁痰开窍通络;予钩藤、全蝎、白蒺藜平抑肝阳,祛风止痉;再合《金匮》之甘麦大枣汤以缓急安中,养心安神;加葛根以升清生津舒筋,对肩颈筋脉拘急之抽搐有良效。再诊时加入石决明、生龙牡、琥珀加强平肝熄风之功。末诊,加入鳖甲增强滋阴潜阳之力,总以滋阴平肝息风,化痰柔肝舒筋而收佳效。
王某,女,10岁。1996年10月9日初诊。
患儿肢体抽搐昏厥半年内发作2次。考试前突然胸闷气憋,四肢抽搐,即刻倒扑,吐沫,喉有痰声,约1m in左右方缓解,半年内发病2次。EEG(-),脑CT(-),昨夜抽搐醒后,哭叫呕吐,头痛于枕部及前额,迄今尚痛。舌红、苔黄厚腻,纳佳便多,脉细小弦。自诉:考前紧张、劳累引发头痛、神昏、肢搐。平时常觉头晕耳鸣,起立时眼发眩黑。辨证属痰浊阻络,肝风上扰。先拟豁痰通络、安神息风。黄连温胆汤主之。处方:
姜川连3g,姜半夏10g,橘皮络(各)5g,朱茯苓10g,炒枳壳6g,姜竹茹9g,九节菖蒲12g,朱远志6g,白芷5g,白蒺藜9g,珍珠母(先入)30g,甘草3g。7剂。
1996年10 月23 日二诊:家长代诊,服药1周,未服西药,神情转安,夜间咬牙递减,停药后兴奋,多思多想,夜难入寐,咬牙,唇朱舌红苔薄腻,纳佳,便调。再拟清心涤痰安神。予黄连温胆汤加竹叶9g、龙齿(先入)30g、钩藤(后下)9g、珍珠母(先入)30g、石菖蒲12g、朱远志6g。7剂。
1996年11 月22 日三诊:前额部头痛时发,近曾发热,热退不咳,鼻塞不利,苔化根薄,胸脘已舒,纳佳,大便通调。再拟平肝息风,化痰通窍止痛。药予白蒺藜9g、石决明(先入)30g、蔓荆子9g、辛夷9g、菖蒲10g、沥半夏10g、天竺黄9g、白芷5g、川芎9g、珍珠母(先入)30g、竹叶9g、龙齿(先入)30g。7剂。
1996年12 月6 日四诊:头痛转和,纳佳,苔净,口渴引饮,大便通调,手足厥冷。血运不畅,再拟养血活血,息风通络。药予:桂枝3g,赤白芍(各)9g,川芎9g,当归9g,生地10g,桃仁9g,红花6g,沥半夏10g,天竺黄9g,珍珠母(先入)30g,石决明(先入)30g。12剂。
1997年1 月27 日五诊:考试已毕,头痛未发,偶有头晕,鼻通,纳便调,舌净无苔,脉沉细。再拟益气活血通络。桃红四物汤加黄芪10g、白蒺藜10g、石决明(先)30g、钩藤(后)9g、沥半夏10g、天竺黄9g、太子参9g。9剂。
1997年2 月28 日六诊:药后症情稳定,惊风症缓解未作,偶因疲劳引发头痛,片刻即和,苔根薄润,脉细弦,再拟调扶。药选黄芪15g、川芎9g、赤白芍(各)9g、生地10g、桃仁10g、太子参9g、生石决(先)30g、白蒺藜9g、天麻6g、沥半夏10g、炒白术10g、甘草3g。7剂。调扶巩固。
按语:患儿考试前紧张,突然胸闷气憋,四肢抽搐,倒扑,吐沫,喉有痰声,舌红、苔黄厚腻,脑部检查排除癫痫等疾病,乃是痰火内郁,窍道阻塞,气滞血凝,扰乱心神而厥。先拟豁痰开窍,平肝息风,清心安神,予黄连温胆汤加减。温胆汤系《金匮要略》橘皮竹茹汤合半夏、茯苓汤增减而成,具理气化痰,清胆泄肝和胃之功,去大枣加黄连而成黄连温胆汤,加强了清心肝火热之功,可用于治疗痰热互结,扰乱心神或痰气交阻,蒙闭清窍所引起的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再加九节菖蒲、朱远志芳香开窍宁神;白蒺藜、珍珠母平肝潜阳;白芷用于阳明经头痛效佳。再诊时仍兴奋难寐,加竹叶、龙齿清心安神;钩藤、石决明加强平肝息风之力。三诊时额部头痛时作,加蔓荆子加强祛风止痛。四诊,诸症缓解,但手足厥冷,乃病久气血阻滞于内不能温养肢末,故改方予桃红四物汤养血活血,化瘀通络;桂枝助阳化气活血,温通经脉;五诊,诸症未作,病趋向愈,但正气未复,加黄芪、太子参益气行血通络,扶正以固其本。
秦某,男,10岁。1997年3月10日初诊。
患儿头项掣动、耸肩3年半。6岁半时开始头项搐动,耸肩时作,兼有两腿摩擦併气综合征,夜寐则平,好动,多言,时吐秽语,曾服安坦、氟哌啶醇1年半无效。继服中药,症减未除。刻下:神清,形体尚实,纳佳便调,舌红苔腻,脉细小滑。手时摇动,双腿交叉摩擦,併气汗出而解。检查染色体、核磁共振、EEG3次均正常。智商65分。王师指出此乃痰火壅盛,扰神动风。先拟泻心豁痰安神定惊。以半夏泻心汤主之。处方:
姜川连3g,黄芩6g,竹沥半夏10g,钩藤(后下)9g,九节菖蒲12g,朱远志6g,朱茯苓10g,炒枳壳9g,姜竹茹9g,珍珠母(先入)30g,石决明(先入)30g,琥珀粉(吞)3g。7剂。常法煎服。
1997年3 月17 日二诊:症如前述,尚有摇头耸肩秽语,坐立不定,不肯写字,併气未作。苔薄微腻,纳佳眠安,脉细小滑。再拟平肝熄风镇惊。药选全蝎3g,蜈蚣2条,白蒺藜9g,珍珠母(先入)30g,姜川连3g,琥珀粉(吞)3g,九节菖蒲12g,朱远志6g,竹叶9g,龙齿(先入)30g,沥半夏10g,灵磁石(先入)30g,丹参12g。7剂。
1997年3 月24 日三诊:摇头递减,秽语,兴奋急躁,自觉阴痒,手摸下阴,肥胖,乳房微隆,舌红苔薄,脉细小滑,仍宗前义。再予姜川连3g,黄芩9g,竹叶9g,龙齿(先入)30g,沥半夏10g,朱远志6g,九节菖蒲12g,琥珀粉(吞)3g,全蝎3g,朱茯苓10g,珍珠母(先入)30g,柏子仁10g。7剂。
1997年8 月25 日四诊:患儿服药5个月后诸症好转,在纳入特殊班级后,心情反感、激怒,进食“可乐棒”,耸肩又作。舌红苔薄,纳佳,脉弦。再拟滋肾清心安神。药予竹叶9g,龙齿(先入)30g,生地12g,百合15g,川连3g,盐水炒知柏(各)6g,柏子仁10g,麦冬9g,五味子5g,益智仁10g,龟版6g,琥珀粉(吞)5g,淮小麦30g,炙甘草6g,大枣5只。7剂。
1997年9 月8 日五诊:入学以后,症情好转,偶有摇头,舌红苔薄,仍宗前义。药选:淮小麦30g,炙甘草9g,大枣7只,生地10g,百合12g,竹叶9g,龙齿(先入)30g,姜川连3g,天麻6g,益智仁9g,龟版6g,琥珀粉(吞)5g,柏子仁9g,珍珠母(先入)30g。7剂。
按语:患儿头项掣动,耸肩时作,两腿交叉摩擦併气,好动,多言秽语,舌红苔腻,脉细小滑,王师曰:证属痰火扰神,故拟泻心豁痰安神定惊兼以平肝熄风。予《伤寒论》半夏泻心汤加减,泻心火,清痰热;配琥珀、珍珠母、茯苓、远志、菖蒲以镇惊安神;钩藤、石决明平肝息风;炒枳壳、姜竹茹化痰降逆。再诊时抽动仍作,加入全蝎、蜈蚣以加强通络熄风止痉之功;丹参活血凉血;白蒺藜、磁石以平肝潜阳,重镇安神。四诊时心火未平,脏躁烦渴,坐立不安,王师再加入《金匮》之百合地黄汤、甘麦大枣汤养阴滋水涵木,清心宁神。百合地黄汤治百合病“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然,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的心肺阴虚内热,百脉俱受其累,症状百出的精神情志疾病有佳效;甘麦大枣汤主治脏躁证,古代脏躁证以妇女为多见,王师认为现代社会却不拘于女子,男子,甚至儿童常有此证,多由情志抑郁,化火扰神,或心脾受损,脏阴不足,出现精神失常,喜怒失控,或周身不适,频频欠伸,眨眼缩鼻,肢体抽搐,甚或癫痫样痉挛发作,故常选用是方,疗效颇佳。病至后期抽搐、併气症皆已缓解,但肾元尚弱,髓海仍亏,再增龟版、益智仁滋肾补督,填精健脑以促智力加速发育,乃画龙点睛之妙。
编辑:傅如海
R277.799.4
A
1672-397X(2014)07-0052-03
陈雯(1983-),女,本科学历,主治医师,主要从事中医儿科临床工作。maomao_0514@hotmail.com
2014-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