膻中透刺鸠尾治疗奔豚气案

2014-04-15 12:24苏鑫童冯骋骋彭唯娜
吉林中医药 2014年1期
关键词:奔豚冲脉膻中

苏鑫童,刘 琪,冯骋骋,彭唯娜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针灸科,北京100053)

奔豚气属内科系统急症,具有反复发作,发时痛苦至极,缓解后却如常人的临床表现特点。因其发作时胸腹如有小豚奔闯,故名。现代医学中的癔病、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冠心病、肝胆疾病见以上症状的,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1]。笔者尝试通过针灸治疗本病,兹报道如下。

1 病案举例

朱某,男性,42岁,工人,于2012年 3月 6日以“发作性自觉气从少腹上冲至心胸,加重半月”来我科就诊。患者3年前与家人发生激烈争吵后,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至心胸、咽喉,呕吐烦躁,痛楚莫名,苦闷欲死,3年来上述症状间断发作,时轻时重,多次查心电图、胃镜、腹超声未见异常,反复中西药治疗无明显效果。近半月复因情志不畅,诸症加重,为尝试针灸治疗,遂来我科就诊。查体:患者呈急性病容,表情痛苦,目闭不安。舌苔薄白,脉象弦数。辨病属奔豚气,辨证为肝郁气逆证。治疗以疏肝解郁,平冲降逆为法,选用0.35mm×75mm毫针,予仰卧位取膻中透鸠尾,同时取天枢、气冲、气海、内关、公孙、太冲,除气海外均双侧,选用0.35 mm×40 mm毫针常规针刺,每次留针30 min,2次/周。治疗1周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发作频次减少。治疗2周后患者未见症状发作,心情舒畅,患者对疗效满意,停止治疗。3月后随访,患者前述症状完全消失,未再次发作,一切如常,对生活已无任何影响。

2 讨论

奔豚气乃古病名,首见于《内经》和《难经》,详论于《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篇[2]。《诸病源候论》认为奔豚气“起于惊恐忧思所生”,即各种精神刺激[3]。奔豚气的病因和精神刺激有密切关系[3],发病则与冲脉有关,该患者发怒后出现典型的发作性气从少腹上冲至心胸表现,符合奔豚气的诊断。中医学认为,该患者发怒后情志不畅,使肝失疏泄,肝气循冲脉上逆,故而引发奔豚。

患者病位在肝、冲脉,故当以辨证取穴为法,局部取穴与远端取穴相结合。膻中为八会穴之气会,可理气平逆;鸠尾为任脉络穴,任脉行于身体前正中,上连心胸,下及脘腹,是上下气机交通的要道,故凡气机逆而不降均可寻鸠尾;膻中透刺鸠尾穴就是本着腧穴的近治作用局部取穴。采用透刺法可一针透多穴,沟通腧穴与腧穴之间的经气,使气血得以疏导,增强刺激量和刺激面,从而增强疗效。天枢为大肠经募穴,“气机升降之枢机”,取之可调降逆气。气冲位于胫之气街,为冲脉与足阳明胃经交会穴,是古人治疗奔豚气之验穴。气海为气聚之海,有总调下焦气机之功,可治一切气病,用此穴可使上逆之气复归于海。内关主治胸胁诸病,可宽胸解郁,理气降逆。公孙为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配合内关为八脉交会穴配穴,可加强宽胸顺气之效。太冲为肝经原穴,取之可疏肝解郁,调理肝气。诸穴相配,共奏疏肝解郁,平冲降逆之功,患者肝气得疏,逆气得降,则肝气不循冲脉上逆犯于心胸,故患者诸症可除。

奔豚气乃由精神因素引起人体的气机升降功能失调所致,针灸治疗此类心因性疾病往往能取得很好的疗效。临证之时,当辨其病位在肝及冲脉,注重疏肝解郁,调节冲脉气机,方可收得佳效。由于本病与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故适当地介入一些精神心理方面的治疗,亦有助于提高疗效。奔豚气在传统中医古籍中多采用中药治疗,且有相应的方剂,2种治疗方法之间疗效是否存在差异以及针药并用是否可增强疗效,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探讨。

[1]迟伟,曲秀娟.奔豚气病验案2则[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10):1711.

[2]黄余亮,蒋璐.浅议奔豚气证治[J].浙江中医杂志,2010,45(2):106.

[3]高卫平.奔豚气病证治规律分析[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8):1231.

猜你喜欢
奔豚冲脉膻中
中医名言拾粹
夏季祛火 多揉膻中
针药与推拿罐结合治疗奔豚气案
化解怒火 不妨“捶胸顿足”
化解怒火攻心,不妨“捶胸顿足”
每天做做养心操
中医名言拾粹
奔豚病机和方证临证探讨
由释名探析冲脉之循行
桂枝加桂汤治疗奔豚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