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锦晨 王文静 段雷
(安徽中医药大学 安徽 合肥 230038)
中医中的“气”含义颇为广泛。《内经》中使用“气”字极多,如天气、地气、阳气、阴气、营气、卫气、宗气、风气、寒气、湿气等。中医精气学说定义“气”为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生成的本原。《庄子·至乐》说:“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那么《丹溪心法》中“气有余便是火”中“气”该为何物呢?金元至明代论火者甚多,如阴火、君火、相火、龙雷之火、五志之火、天人之火等,称谓多且容易混淆。有些学者片面认为“气有余便是火”中的“火”是指在真阴不足的情况下,相对地虚火上炎,并非阳热亢盛所致的火热实证。那么到底是何种“火”呢?针对所致病症又该如何辨证论治?本文将一一对其进行探析。
有些后世医家认为,凡属火证皆谓气之不足,从未有火而为气有余者。从哲学上看,任何事情的发生发展都是在一定环境背景下的。我们要想正确而全面的认识一个事物,那么就得还原于当时的背景中。对于“气有余便是火”的理论,我们要想更深刻的理解就更要追溯到当时的环境中。首先,丹溪先生生活在宋金元时期,自宋代开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盛行,因为“官府守之以为法,世人习之以成俗”,以至出现了轻理论、重方药的局面,导致了许多失治误治而妄伤人命。局方用药多偏于温燥,无论是体内蕴热还是外感温热之人,都非正治之法而是火上加油。如《局方发挥》[1]云:“又观治气一门,有曰治一切气,冷气、滞气、逆气、上气,用安息香丸、丁沉丸……曰五心中热,口烂生疮,皆是明著热证,何为率用热药?”“或曰:其余痰气,呕吐吞酸,作热作火论治,于理可通。若病人自言冷气从下而上者,非冷而何?”丹溪每感于此无不愤慨,力主追根溯源,尊《内经》及仲景之书,以恢复医学因病选方、辨证论治之宗旨。还有一点是丹溪先生师从寒凉派刘完素再传弟子罗知悌,尽得其真学,因刘完素侧重于外感热病的研究,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之说,倡辛凉解表和泻热养阴的治疗原则,丹溪深受其学的影响。因此力倡滋阴降火法以纠时弊,故在《丹溪心法》中提出“凡气有余便是火”之论。
精气学说认为,气对于人体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难经》云:“气者,人之根本也。”《素问·宝命全形论》[2]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气能生精,精可化气,精与气之间相互化生。气具有推动与调控、温煦与凉润、防御、固摄、中介等作用。凡人气盛则以生,气衰则弱,气聚则形成,气散则形亡,气之关于生命甚为重要。很显然这是指生理之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丹溪心法》中“气有余便是火”之气不能理解为此气。对于《丹溪心法》中所指之气,有些学者认为是亢盛之阳气,笔者认为这种说法过于片面。
通过综合分析各家学说,笔者认为此气有三方面意思:一是指阳气。气有余即阳气亢盛或阳气怫郁,阳气亢盛煎熬真阴,阴液不足导致虚火上炎;阳气怫郁,气机阻滞则玄府闭塞,就会化生火热。如王履云:“闭腠理郁阳气而为热。”二是指六淫邪气。气有余是六淫邪气太过。刘完素说“风本生于热,以热为本,以风为标,凡言风者,热也……热则风动”“积湿成热”“湿病本不自生,因于火热怫郁,水液不能宣通,即停滞而生水湿也”“风能胜湿,热能耗液而反燥”等[3],说明六淫邪气能化生火热或与火热相兼同化;三是失常之气。人体之气必须有通畅无阻的运动,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之间必须平衡协调,这样气的运动才是正常的,这种状态为气机调畅。当气的运动出现异常变化,如情志发生异常一旦伤及人体,主要影响人体脏腑的气机,使其功能紊乱而发病,即“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出现气滞、气闭等状态时,气的升降失常,气机不畅,邪气阻滞,内郁蕴结,病气留着,皆可化火。《金匮钩玄》[4]云:“当其和平之时,外护肌表,复行于里,周流一身,循环无端,出入升降,继而有常,源出中焦,总统于肺。”“及其七情之交攻,五志之间发,乖戾失常……五志厥阳之火起焉。”
(1)李用粹在《证治汇补》[5]云:“火乃天地间真阳之气……及情窦既开,动过乎静,动始阳生,动极阳亢,亢则火爆,偏胜而病者,皆亢阳之火,名曰壮火。”联系上述三种气,可知这里的壮火是阳气亢盛之火,属于实火。若阴液不足阳气偏亢以至阴虚火旺,便是属于虚火。(2)六气皆从火化,特指风、暑、湿、燥、寒诸邪在发病过程中出现的化火现象。外感六淫邪气所化生之火可称为六淫邪火。六淫邪火在全身容易伤阴耗津、耗气、生风、动血、扰动心神;在局部容易导致血伤肉腐,致痛、痒、疮疡,所以说按虚实分类的话六淫邪火多属于实火。《读医随笔》曰:“按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亢甚皆见火化……何者?亢甚则浊气干犯,清道有升无降,故见火化也。”(3)气机郁滞,日久不散,就可导致郁而化火。《证治汇补》云:“气本属阳,亢则成火,气有余便是火也,故滞气逆气上气,皆气得炎上之化,有升无降,蒸熏清道……”例如肝之疏泄太过,便肝气有余,可出现肝气亢奋之证,肝气抑郁或机能亢进,日久均可化火。《吴医汇讲》里说:“气有余便是火,即七情之病,亦莫不然,如喜太过则喜气有余而心火炽,怒太过则怒气有余而肝火炎。”失常之气所致之火可概括为失常之火,此类之火也多属实火。
如上所述,对于第一种阳气亢盛或阳气怫郁导致的火证,我们要分两种情况辨证治疗。如果是阳气亢盛煎熬真阴的虚火,临床症见五心烦热,咽干目涩,头晕耳鸣,失眠盗汗,午后潮热,舌红口燥等,因阴虚而阳亢者,属本虚标实,治须滋水以制火,即滋阴降火法,不可苦泄以损阴。如王冰谓:“寒之不寒,是无水也……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方用左归饮、一阴煎、大补阴丸等,药用熟地、龟板、黄柏、知母、沙参、麦冬、枸杞、山药等。如若是阳气怫郁所产生的实火,临床症见口渴冷饮,齿龈肿痛,咳血,咽喉干痛,高热谵语,目赤,大便燥结,小便短赤等,我们要遵循刘完素“随其浅深,察其微甚,适其所宜而治之”的原则,主要使用宣、清、通三法和辛苦寒药,如黄芩、黄连、大黄、黄柏之类。对于第二种六淫邪气所化之火,临床常见发热头痛,咽喉肿痛,口苦,口干,但热不寒,大渴引饮等,若为表证宜从汗解,用辛凉或甘寒以解表,如银翘散、桑菊饮,药用连翘、金银花、薄荷、竹叶、豆豉、桑叶等;若为表证兼有内火之证,可以用表里双解之法,如防风通圣散、双解散,药用防风、川芎、大黄、薄荷、麻黄、石膏、黄芩、滑石、桔梗等。若为火邪亢盛、郁结在里的实证,可以大承气汤或三一承气汤下其里热,药用大黄、厚朴、枳实、芒硝等。对于第三种失常之气所致之火,我们要遵疏理气机、清热泻火法。如肝气的生发疏泄太过极易化火,治宜平肝降逆、酸苦涌泻,方如左金丸、金铃子散等,药用金铃、郁金、佛手、青皮、乌梅、白芍、旋覆花之属。心火者可用三黄泻心汤之类,药用黄芩、黄连、黄柏等;肺火者可用泻白散之属,药用地骨皮、桑白皮、甘草等。“气有余便是火”,临床之上若按丹溪先生所分虚火与实火,可概之;论治法,实火可泻、虚火可补,其治亦可全矣。
本文以理论背景和历代相关医者学术思想作为依据,对“气有余便是火”的理论做了以上探析。“气”与“火”的理论包涵着非常丰富的内容。综上,气有余之气可以辨析为阳气、六淫邪气、失常之气等三层含义,相应的火可以分为虚火、实火、六淫邪火、失常之火等,并且按照其导致的相应病症进行辨证治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医家站在不同的角度都会有不同的看法,我们必须在临床中体会它的真正意义并认识它的科学性与有益性。笔者认为,无论是在临床上还是在理论研究中,我们都要遵循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辨证思维,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疾病的症结或理论的精华,得鱼而忘筌。
[1]朱丹溪.朱丹溪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6-37.
[2]牛占兵,肖正权.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3:218.
[3]秦玉龙,尚力.中医各家学说[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82-83.
[4]戴思恭.金匮钩玄[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6.
[5]李用粹.证治汇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4.